海榮


趙孟頫走進吳興城郊那座瞻佛寺的時候,傍晚的和風似乎正努力地安撫著他的疑惑。
他趕了十多里路來到這里,不是為游玩,而是為了驗證一則傳聞。
最近,吳興城周邊流傳著一件新鮮事,有人在瞻佛寺的墻壁上作了一幅《修竹圖》,畫意逼真,栩栩如生,據說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這件事在文風興盛的江南小城一經傳播,引得人們爭相前去觀賞。
身為“吳興八俊”之一的趙孟頫,最擅長書畫,自然也勾起了他的興趣。除了興趣之外,他心中隱約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微妙感覺。帶著這種感覺,他穿過仍有些擁擠的寺門,來到最近聞名遐邇的東院,果然見到墻上畫了一幅構圖嚴謹、生動有致、筆墨溫潤有力的竹子。他雖然也畫過不少竹子,但心里清楚自己和這幅畫的作者相比,無論是從功底還是意境上,都還有一定差距。他找到寺院僧人打聽,作者果真是一位女子,這不僅打消了他一路上的疑惑,也讓他心里那微妙的感覺變得有些真切起來。
這位女子就是管道升。他們二人本不相干的人生,從此漸漸轉彎變線,開始交集融匯。
他們的相識相戀,儼然有一些明清章回小說中的情節:才子和才女久聞對方大名,但一直無緣相識,后來機緣巧合,偶然相逢,從此不離不棄,白頭到老。
趙孟頫對于管道升其實算不上陌生,主要是因為她的父親管伸。管伸為人率真、仗義,祖上據傳是春秋時期的管仲。管伸遇到鄉親們有困難時,總是挺身而出,扶危濟困,在吳興城外的棲賢鎮周邊有些俠名。管伸一生沒有兒子,幾個女兒都才貌雙全,二女兒管道升更是遠近聞名的賢淑才女。
關于才華橫溢的管道升,趙孟頫早有耳聞卻無緣得見,當從寺院僧人口里聽到管道升的名字時,心中似乎燃燒起了愛慕之情。
從瞻佛寺歸來后,趙孟頫整晚都在想怎么去接近管道升,并如何贏得管道升的芳心。臨近半夜睡去的前一刻,他決定從自己最擅長的字畫入手。
第二天,他即四處遍尋和管家相熟的朋友,提出要用自己的一幅字去交換管家二女兒管道升的畫。此時的趙孟頫已經名動江南,向他求字的人多不勝數,他竟然屈尊拿出作品與一位女子交換,盡管這女子也有些才名,但還是讓他尋到的這位朋友著實驚訝了半天。
朋友帶著趙孟頫的字來到管家,管伸得知來意后同樣驚訝,但驚訝過后想起趙孟頫這位江南才子至今尚未婚配,不由瞇起了眼睛,揚起了嘴角。
管道升從小就被當做兒子來培養,教她讀書學畫。管道升悟性極高,不負所望,年齡稍長以后,琴棋書畫、刺繡女紅樣樣精通,稱得上是閨中的“才俊”。
管道升長大后,提親的人踏破了門檻,其中不乏諸多豪門貴族、官場新秀,但她始終無動于衷。管道升絲毫不急,父親管伸同樣也不急。父女二人似乎達成了一個默契,要一同等待他們認為值得托付的人出現。
現在,這個人終于出現了。趙孟頫出現在管道升褪去青澀、稍顯成熟的年紀。
管道升知道了交換字畫的事情后,心緒再也回歸不到往常的平靜。只得任心海的漣漪在胡亂蕩漾。她花了幾個日夜,以她特有的細膩筆觸和生動色調,描繪了一幅蘊含著生機與希望的《修竹圖》。
趙孟頫從朋友手中接過這幅畫的那一刻,內心被徹底折服了。動情之下,他為這幅交換來的《修竹圖》作了一篇賦,名字就叫做《修竹賦》,以歌頌竹子的品格和節操,也借此暗喻自己的欽佩與愛慕。這篇文章他寫了又寫、改了又改才最終成文,這與他平日里寫文章一揮而就的風格完全不同。
《修竹賦》輾轉傳遞到管道升的手中,他們對彼此的心意也隨之傳遞。彼此相見的渴望越來越迫切。直到有一天晚上,趙孟頫受管伸之邀來赴家宴,趙孟頫和管道升終于在管家的廳堂相見了。
相見的那個夜晚平靜如水,平靜到甚至像什么也沒發生一樣。整個晚上,他們只有短短幾句寒暄,但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了。早在傳遞書畫的過程中,彼此就已經心意相通了。
從那天起,才子佳人的故事有了一個幸福的開始,但在接下里的日子里卻少了一份廝守,多了一份相思。
兩人成婚以后,由于各種原因經常天各一方。分別最長的一段時間,是趙孟頫出仕大元后的三年時間。在分別的那三年里,詩畫是他們寄情的唯一工具。趙孟頫對妻子的思戀和摯情,被他隱隱表達在《春思》《獨夜》《有所思》等一些詩作中。除詩歌之外,有兩幅傳至后世的繪畫作品,同樣寄托了他們夫妻之間的思念。
趙孟頫出仕大元后的第二年,他因公回到江南,順便回家里小住了幾日。閑來無事,他想起妻子很喜歡的一個典故,就畫了一幅《羲之換鵝圖》,描繪的是王羲之寫經書換鵝的故事。歸期轉瞬即至,他把畫留給了妻子,告別家鄉,匆匆北上。
丈夫走后,管道升睹物神傷,也作了一幅《云山千里圖》。畫中的云樹、煙柳、山巒和長河,無不寄托著她對丈夫的不舍和思念。她精心裝裱了畫卷,托人去捎給幾千里地之外的丈夫。遠在大都的趙孟頫。看到《云山千里圖》時,仿佛看到了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之苦。他決定不再讓妻子獨守江南,要盡快把她接到身邊團聚,結束這種牽腸掛肚的日子。
轉過年后,趙孟頫又一次借公差之機,專程回家鄉去接管道升北上。與妻子攜手走出家門的情形,或許讓趙孟頫永生難忘。妻子眼里原本對家的萬分留戀,在跨出家門的一剎那,竟忽然被決絕所替代,就連被妻子握著的手也感覺到了一絲生疼。他知道,妻子既已決意隨自己遠赴大都,縱然前路崎嶇、風雨交加,她也一定會無怨無悔地走下去。
趙孟頫才名滿天下,管道升的名氣雖不及他,但在藝術領域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們成婚后,一些人知道趙孟頫的書畫難以索求,就轉而求管道升的作品,得到她的墨寶也十分歡喜。
管道升的書法多與佛經有關,傳至后世的,有為李公麟《十六羅漢渡海圖》所作的《普門品經》一卷、《孝經》《觀音大士傳》《觀世音菩薩傳略》。據說觀世音菩薩在中國元代以后成為女性,就和管道升的《觀世音菩薩傳略》有著極大的關系。
觀世音菩薩本是古印度一個國家的太子,后出家修行成為菩薩。管道升則將他寫成了女兒身,成為了西域興林國妙莊王的三公主。元代以前,觀世音菩薩的身世與性別還只是一種民間傳說,管道升編定成書以后,這種說法被正式固定下來。后來,以管道升的《觀世音菩薩傳略》為藍本,又出現了《香山寶卷》《南海觀音全傳》《觀音得道》等一大批有關觀世音的書籍,使觀世音菩薩的女性身份逐漸深入人心,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觀世音菩薩的男性形象。
除了書法,管道升的繪畫作品也有著極高的藝術水準。她沒有系統化、專業化學習過繪畫,對繪畫憑借的是她的感悟能力和與生俱來的天賦。趙孟頫曾給過管道升中肯的評價:“不學詩而能詩,不學畫而能畫,得于天然者也?!?/p>
竹、梅、蘭的清新、素雅和飄逸,管道升愛在心里,也常畫在紙上。趙孟頫很欣賞她的繪畫風格,經常在她的畫上題詩作賦。他們夫妻二人兼具超高藝術水準的合作作品,在當時和現代,都是收藏家不肯輕易示人的珍品。
夫妻二人不只是合作書畫,有時還互相代筆。有一幅名為管道升所作的《墨竹長卷》及畫上書寫的《修竹賦》,就是趙孟頫代筆的。
管道升文思敏捷,才智過人。趙孟頫在杭州作官時,迷戀上了一名青樓女子,經常去捧場,時間長了對這名女子有了感情,想帶回家納為小妾。他思前想后,怕惹妻子傷心,有一天回家裝作不開心的樣子,妻子問他為什么不高興,他說構思了一首詞,不知道怎么樣,我寫出來你看看?
“我為學士,你做夫人。豈不聞,陶學士有桃葉桃根,蘇學士有朝去暮云。我便多娶幾個吳姬越女何過分?你年紀也過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p>
趙孟頫在詞中表示。陶淵明、蘇軾等古時名士都有姬妾,自己也有納妾的想法。他是當世才子,又有官身,以當時的社會習俗,納妾本算不上什么事情,但他卻選擇以這種婉轉的方式表達出來,從中不難看出他對妻子的尊重與在意。
管道升看了很傷感,卻并沒有表示出反對意見,只是立即寫了一首詞,念給趙孟頫聽。
“爾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爾,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爾,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爾,爾泥中有我。我與爾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
管道升的這首詞名為《我儂詞》,其中一些語句已成為形容夫妻關系的經典名言。管道升用淺白的語言,把夫妻關系比作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難分彼此,無法離棄。短短幾十個字,妙趣橫生,令人讀后難以忘懷。
趙孟叛從詞中感受到妻子的真摯情意,想起了妻子的種種好處,他心生愧疚,放棄了納妾的念頭。
管道升的才名不止限于江南一帶,在元大都的深宮里,也有一群她的崇拜者。她在大都居住期間,常被皇太后、皇后等宮中女眷請去作客。每當她受邀進宮。都圍著一大群人討要字畫,請教學問。就連宮中女眷里地位最崇高的皇太后,每次見到管道升,都立即起身相迎,不僅賞賜她禮物,還時常留下她用膳。有一次,管道升畫了一幅梅花,皇太后愛不釋手,親自在上面題詩夸贊。
元仁宗曾命管道升書寫《千文》一卷,并將其和丈夫趙孟頫、兒子趙雍的書法作品合裝同一卷軸,珍藏在秘書監,以傳后世。元仁宗說:“我大元有一家夫婦父子都是書法名家,這實在是人間奇事,一定要讓后人都知道?!痹首谶€命人把他們夫婦、兒子的繪畫作品《三世人馬圖》、《趙氏一門三竹圖》也合裝在同一卷軸里,這些都成為了傳至后世的藝術瑰寶。
趙孟頫和管道升共生育了三個兒子、六個女兒,趙雍是他們的次子,也是藝術造詣最高的一個。趙雍通詩文、精書畫,擅畫人物、鞍馬、山水,有《采菱圖》《溪山漁父圖》《挾彈游騎圖》《春郊游騎圖》等十余件傳世的繪畫作品,書法繼承家學,善書正、行、草、篆體,筆法清勁有力。
元朝皇室對趙孟頫一家的厚愛無可爭議。在管道升隨夫北上的第二年,就被元廷封為了吳興郡夫人,也即民間所說的誥命夫人。后來,隨著趙孟頫官升一品后,她又被封為魏國夫人。
此時的管道升,已擁有了元代漢家女子最尊崇的地位。可是每天享受著這樣大富大貴的生活,管道升卻并不快樂,因為這本就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在她想要的生活里,安穩才是第一位,金錢、地位、榮譽遠遠排在后面。無論趙孟頫的官做得有多大,她毫不在意;相反,隨著趙孟頫的官職越來越高,她心里卻越來越難以平靜。
趙孟頫以宋代皇族身份出仕大元以來,每天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雖然身居高位,深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卻無法消除一些蒙古貴族的猜忌和漢人官民的妒恨。管道升十分清楚地知道這些,她和丈夫一樣,也痛在心里。
管道升另外一個不快樂的原因是,大都并不是她的家鄉,這里沒有她熟悉的山和水。也沒有她深愛著的父老鄉親。
她的家在江南,如今卻只有在夢里才能夠回去。有一天。她一連寫了四首《漁父詞》,四首詞里面共有三個“歸”字。
趙孟頫看到妻子的四首詞,他明白妻子的心思,是在擔心自己貪戀富貴,故以描繪江南的田園風光和久違的山野生活,來喚起他對故鄉的回憶,同時也在委婉地勸說他辭官回鄉。趙孟頫同樣寫下了兩首詞作為回應,以詞文向妻子表明了對官場的厭倦和退隱之心。
然而,“歸”這一個寫起來簡單的漢字,卻直到趙孟頫六十六歲這年,才因管道升的重病完成了最后一個筆劃。
延祐六年四月,趙孟頫向朝廷告假,乘船沿運河南下,護送病重的妻子回鄉。一路上,他精心照料著妻子,然而妻子在病魔的長期摧殘下,身體早已虛弱到極致,當船行至山東臨清附近,還是撒手塵寰。管道升最終還是沒有回到家鄉,這對于她不得不說是個遺憾。但縱觀她的一生,可以猜想,她在臨終前應該是滿足的。
因為她的一生里,得到了中國古代很多女人做夢都得不到的東西。她擁有傲人的才華、誥命的身份、位高權重的夫君,可以說一般女人有的,她都擁有,一般女人沒有的,她也擁有了。不論是任何時代,尊貴的身份、富裕的生活對大多數女人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生中有一個情深意篤的丈夫。
趙頫與她攜手相伴走過了三十年,也陪她走過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刻。古代名士中的恩愛情侶并不鮮見,趙孟頫與管道升可能沒有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陸游與唐婉、李清照與趙明誠等等情侶的故事家喻戶曉,但能像他們夫妻這樣始終真心不渝、相濡以沫的,也并不多見。
管道升的逝去,趙孟頫覺得天地間一片灰色,余生中也只剩下了灰暗?;叵肫鹌拮拥囊羧菪γ?,他痛不欲生,肝腸寸斷。在很長的時間里,趙孟頫都無法接受妻子逝去的現實,他的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
元仁宗得知管道升去世的消息后,派人專程到趙孟煩的家鄉賜予衣緞,以示安撫,并召他回京復職,但此時的趙孟頫已無心為官,堅定地辭謝了皇帝的詔令。趙孟頫出仕數十載,他早就想辭官的心愿卻因管道升的病逝才得以實現。
趙孟頫在管道升去世四年后,也離開了人世。他們的兒子趙雍遵照父母的遺愿,把他們合葬在德清東衡的一處清雅之地。攜手三十余載的神仙眷侶,雖在世間聚散不定,從這以后,卻是再也不會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