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李曉驍
巴西亞馬孫雨林大火持續肆虐,這既是一場天災,也是一場人禍,嚴重威脅著“地球綠肺”的生態和未來。許多分析家指出,亞馬孫雨林歷史上就是個火災多發的地區。
1964年巴西爆發軍事政變,此后這個國家經歷了漫長的軍政府時代,與此同時,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亞馬孫地區國家爆發了規模不等的內戰或“毒品戰爭”,軍政府和交戰各方為擴大財源,都競相加強了對亞馬孫雨林的開發和索取。他們將大量人力投入密林,將森林開墾成田地,種植谷物、經濟類作物,甚至毒品。他們也采用放火燒山的方法摧毀敵對勢力的經濟潛力,或借此將敵人逼出巢穴一舉圍殲。
美國密歇根大學科羅拉多學院著名熱帶生物學家艾恩賽德在1987-1988年實地考察了巴西9個州的亞馬孫雨林狀況,吃驚地發現在這短短兩年間,在這9個州里有逾40萬平方公里的亞馬孫雨林發生過火災。以1987年為例,當年“人為過火”亞馬孫雨林達20萬平方公里,其中約12.4萬系采用“刀耕火種法”清理牧場和次生林所致,這種做法在當時被認為是“合法、正常的”,因為這些州勞力不足,“人造火災”可加快清理這些“已開發地塊”的速度和效率,且如果控制得當也不會導致火災擴散到“控制區”以外。當時巴西軍政府為鼓勵開發亞馬孫地區,曾給這些“已開發區”以兩三年“可以燒一次”的特許。
但另外約8萬平方公里則屬于所謂“原生林區”,這里人跡罕至,即便有人居住也只限于那些很少和外界接觸、并不擁有現代工具的原住民部落,即便當時的軍政府從法律上也嚴禁開發。歷史學家指出,當時一些和軍政府有勾結的地方實力派和不法商人為染指這些“原生林區”,就蓄意在“保護區”周邊制造火災,并通過開辟防火帶等方法故意讓火災燒入“保護區”,然后再向政府報告“該保護區因失火已喪失保護價值,請予允許開墾”。比利時著名環境學家馬林格諾驚訝地發現,巴西西北部亞馬孫雨林腹地的朗多尼亞州1987年竟然有18.7%的“保護區”森林報了“失火”,15.1%的“保護區”森林因為“火災導致喪失保護價值”在第二年被批準砍伐,此后這里多數變成了養殖肉牛的畜牧場。
可以說,1987年是巴西亞馬孫雨林迄今最大的一場“火劫”。巴西著名遙感建模專家內格雷伊洛斯等的研究成果顯示,1987年,巴西亞馬孫雨林全年出現火點17萬個,大約2050萬公頃亞馬孫雨林被燒毀。1988年8月12日《紐約時報》指出,美國遙感衛星在1987年首次對亞馬孫雨林火災問題進行了衛星遙感監測,發現當年亞馬孫雨林巴西部分過火面積達7.7萬平方英里,面積相當于美國紐約州的1.5倍,其中至少3萬平方英里以上是以前從未開墾過的。
西蒙斯和內格雷伊洛斯等不約而同地指出,1987年巴西亞馬孫雨林大火是受到“體系化縱容”的“人為縱火”:定居者、牧場主和農場主蓄意在受保護的原始森林周邊縱火,并刻意將火災引入“保護區”,然后申報“無保護價值”,予以開發,受賄的行政當局心照不宣地開綠燈放行。西蒙斯辛辣地表示,“火是將原始森林變成農場或牧場的唯一有效工具”。
即便當年尚屬原始的衛星遙感圖片也令人觸目驚心:白晝煙霧和懸浮顆粒彌漫天際,宛如夜晚;夜晚則天空被火光映照得一片血紅,“仿佛正在發生一場戰爭”。這是科學家們首次認真討論熱帶雨林的“光化學煙霧”現象:當時科學家認為,這場火災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同期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10%。由此環保學家首次提出了“碳排放可能導致溫室效應”的正式警告,并預言“未來每個旱季這種情況都會增加,會出現一個又一個新的‘森林公墓”。
當時的研究者之一、巴西南部城市空間研究中心衛星數據協調員塞澤爾博士預言,亞馬孫“人造火災”所產生的煙霧可升至1.2萬英尺高空,其中的有害氣體和懸浮顆粒會被引入平流層,并向南吹過南大西洋,逼近南極地帶,從而擴大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
不過1985年巴西軍政府已經終結,新政府更加重視輿情和公關形象,在國內外強大壓力下,自1988年起,巴西森林火災尤其針對保護區森林的“人造火災”開始大幅下降。雖然20世紀90年代,尤其1997-1998年出現了一些較大火災,但科學家普遍將之主要歸咎于“厄爾尼諾現象”,而非“人造火災”。一些環境學家和政治家曾樂觀認為,亞馬孫雨林“人造火災”問題已成為歷史。
然而,隨著時光流逝,人們突然發現,歷史仍然在不斷重演:8月初一份由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提供的資料顯示,2019年至今,巴西全國已發生72843起火災,同比增加逾85%。而且許多線索都表明,銷聲匿跡已久的“人造火災”再次成為亞馬孫雨林火災的最主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