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
國家電影資金辦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總票房達到176.53億元,再度刷新該檔期紀錄。不過,令人擔憂的是,總票房同比增速僅為2%,低于2017年的32%和2018年的6%。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暑期檔票房增長乏力呢?
首先要從暑期檔的概念說起。雖然這一檔期已成為繼春節檔之后,中國電影市場全年第二大檔期,但從市場層面上看,暑期檔并不占有“天時”。因為這一檔期本身是來自好萊塢的“舶來品”,但和美國學生6-8月放暑假不同,中國絕大部分學校的暑期都不包含6月。更重要的是,和北美市場相比,中國影院消費的主力從來都不是學生群體。
除了不占有“天時”外,電影產能和院線產能的雙重“見頂”也為今年暑期檔增速放緩埋下隱患。以2018年為例,先是每年高達“500+”的影片總量一再觸碰到影片產能的上限值”,再是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單銀幕產出、單座收益等年度數據均創下2014年以來的最低值,這顯示著電影院線產能也撞到了產能過剩的紅線。
今年暑期檔的尷尬局面并不是偶然,而是我國電影結構性困局的又一次具體體現。
為此,電影產業一方面應從供給側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市場手段適度控制每年影片的總量,杜絕院線的盲目擴張。另一方面,應做到各類影片的多樣化、差異化供給。這就要求我們的電影產品必須完成,從“合家歡”、“人見人愛”等試圖滿足所有觀眾的制作模式,轉向“小眾人群引爆”、“長尾效應”等多樣化、差異化供給的系統性轉變——不僅對于暑期檔,甚至對整個中國電影產業而言,這都是在可預見的未來所必須完成的全行業基本任務。▲
(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