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哥
植物隨歌起舞
據外媒報道,加拿大有位農民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小麥試驗地里播放小提琴奏鳴曲,結果那塊實驗地獲得了豐產,產量超過其他試驗地產量66%,而且麥粒又大又重。印度的另一位農民也在一塊1畝左右的稻田中每天播放25分鐘交響音樂。一個月后,他發現,這塊田地的水稻的株高超過30厘米,比相同面積沒有聽過音樂的水稻要長得更加茂盛與茁壯。而在日本,一家音響器材公司樓下空地上種植的蔬菜,生長速度明顯比其他地方的蔬菜長得快,且味道更好。
讓植物隨歌起舞的故事在我國古代就有記載,清代詩人侯嵩高寫了一本書,名叫《秋坪新語》,其中講述了一則“彈琴菊花動”的故事。據說,侯嵩高非常喜歡彈琴和種花。有一天夜里,他秉燭彈琴,當他彈得起勁的時候,書房里的菊花也隨著悠揚的琴聲“簌簌搖擺起舞”。
植物具有聽覺嗎?
植物似乎能聽到外界的聲音。不僅如此,它們還會欣賞音樂。這有科學依據嗎?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自然界中植物具有一些神奇的功能,比如嗅覺功能,雖然植物沒有嗅覺神經,但能夠產生一種植物激素——乙烯,它的作用是幫助植物根據環境情況,調整生長發育過程。此外,植物還會對光線做出反應。植物體內含有光敏色素蛋白質,它可以吸收紅光,作用就是讓植物感受外界的刺激和變化,幫助植物調節生長。
那么,植物會有聽覺嗎?我們知道,人和動物能聽到聲音是因為聲波通過外耳道傳至耳內,刺激內耳里的聽覺神經,然后再通過耳蝸后的神經將聲波通過腦干傳到大腦皮層,這樣就聽到了聲音。植物會有這樣的構造嗎?經過解剖,研究人員并沒有在植物體內找到能夠接受聲波刺激并產生反應的結構,也就是說植物并沒有耳朵。
不過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植物末端的花朵能接收周圍的聲音。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對超過650朵植物花瓣的實驗中,測量了花蜜的產出并且觀察了花瓣對蜜蜂發出的嗡嗡聲和對其他背景聲音的反應,例如風聲、下雨聲。實驗結果顯示在幾分鐘內,通過花瓣感知附近蜜蜂翅膀的聲波,植物花蜜中糖的濃度比平時增加了20%。“花似乎能夠吸收聲波的振動,并且分辨出無關的背景噪音。”研究人員說,“這種能力很可能使一些植物具有進化優勢,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它們傳播花粉的機會。這或許是花朵呈碗狀的原因之一,以便更好地捕獲聲音。”
音樂促進植物生長
如果說植物能夠捕獲聲音并對其加以分辨,那么音樂又是如何促進植物生長呢?法國的植物學家兼音樂家斯特哈默認為,音樂中的每一個樂章都應該對應植物體內蛋白質的某一個氨基酸分子,一首完整曲子實際上對應的是一個以氨基酸為基本單位構成的蛋白質。當植物聽到這一曲目時,體內的酵素會更加活躍,從而促進植物的新陳代謝及快速生長。
近期的科學研究表明,植物的葉片和花瓣表面分布著許許多多的氣孔。氣孔是植物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和蒸發水分的“窗口”。當音樂播放后,音樂的旋律經空氣傳播會產生有節奏的聲波,這聲波振動刺激葉片和花瓣表面的氣孔,可增大氣孔開放度。氣孔增大后,植物增加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使光合作用更加活躍,合成的有機物質不斷增加;同時,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得到增強,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更多的能量,這樣植物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
科學家還發現,適當的聲波刺激還會加速植物細胞的分裂,分裂快了,植物自然就長得快、長得大。
植物的神奇遠遠不止于此,它們還能聽到更多嗎?這些都等著科學家們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