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欣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的一天,京城集市上的一起案件驚動了隋文帝楊堅。“有二人在市,以惡錢易好者”,被專司社會治安的武候當場抓獲并上報朝廷。統一貨幣,是隋文帝富民強國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他執政之初,就“更鑄五銖錢”,對其式樣與輕重作了嚴格的規定,禁用前代(北齊、北周)古錢和民間私鑄錢。沒想到,有人竟敢在天子腳下以假亂真,渾水摸魚。隋文帝當即下令,此二人“悉斬之”!
大理寺少卿趙綽認為這是輕罪重罰,量刑不當,急忙趕去向隋文帝進諫。于是,君臣之間有了一番被載入史冊的對話。
綽諫曰:“此人所坐當杖,殺之非法。”上曰:“不關卿事。”綽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殺人,豈得不關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動者當退。”對曰:“臣望感天心,何論動木。”上復曰:“啜羹者熱則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綽拜而益前,訶之,不肯退,上遂入。
短短5句話,卻堪稱中國封建史上少有的司法與皇權的直接對抗。三個回合的交鋒,作為司法官員的趙綽面對皇權之威,沒有一絲一毫的退讓。
第一個回合,趙綽勸諫隋文帝:“這兩個人論罪應當處以脊杖,殺了他們是不合法的。”隋文帝顯然認為趙綽是多管閑事,因為“悉斬之”是出自我皇帝之口,即使錯了,也與你趙綽沒有關系。哪知道趙綽反駁說:“您既然不嫌我愚暗,把我放在法司的位置上,我就應當維護法律。陛下您想不按法律不分輕重隨意殺人,我守土有責,怎能說與我無關?”
第二個回合,隋文帝覺得沒辦法否認趙綽對這件事有發言權,于是轉換話題,對他提出警告:“搖撼大樹,撼不動的話就應當退下。”“大樹”當然是指他自己,即皇權。隋文帝此時的語氣重了些。皇帝主意已定,不為臣子的勸誡所動,那么進諫的大臣就應當適可而止,知難而退。然而,趙綽不卑不亢道:“我希望能感動上天之心,何止是撼動大樹?”他將君心比作天心,言辭恭敬。同時,他堅信維護司法是正確的,強調自己想“感動”隋文帝,令他有所醒悟,停止以權越法的行為。
第三個回合,隋文帝又說:“你既然已經知道這‘羹喝著燙嘴,就應當將它放下。天子的威嚴難道你想冒犯嗎?”這話說得相當重,冒犯天子,可定為忤逆之罪,輕者流放,重者殺頭、株連。但是,趙綽并沒有被嚇退。他知道再多說話,可能被定為犯上之罪,但維護法律的原則又必須堅持。于是,他拜倒在地,跪著向前逼近,不管隋文帝怎么訶斥,他也不肯退下。最終,隋文帝只得進后堂去了。
僵局收場,不歡而散。事情怎么解決?趙綽是否會被定犯上之罪?《資治通鑒·隋紀》對此事有一句補充記載:治書侍御史柳彧復上奏切諫,上乃止。由于趙綽不屈不撓的抗爭,再加上另一位名叫柳彧的官員也上奏進諫,隋文帝最終收回成命。那兩個原本要“悉斬之”的“以惡錢易好者”沒有被殺,而是依法進行了處置。
隋文帝為解決國家長期分裂動蕩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擬定新律,健全法制。他不僅要求法律詳細、規范,而且重視法律條令的嚴格執行。因此,隋文帝是中國封建史上為數不多的在法制建設方面頗有作為的帝王。然而,這樣一位不失開明的君主,也會出現盛怒之下以權越法的行為,幸有堅決維護法制的臣子冒死進諫。在那個“皇權大過天”的時代,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權與法的對抗自古有之,當世亦然。當前,全國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已卓有成效,進入深挖徹查黑惡勢力及背后“保護傘”“關系網”的攻堅階段。極少數手中有權者,不正確履行職責,不依法懲治犯罪。更有甚者,濫用權力,以權越法,對黑惡勢力橫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于這樣的人,這樣的“權”,掃黑除惡、“打傘除網”必須堅持到底,以切實有效地維護法律的尊嚴。
圖:王恒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