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改編自日本推理作家東野圭吾“加賀恭一郎”系列的《紅手指》相對小眾,遠遠沒有《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那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卻是一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原型、感受到共鳴的電影。
電影情節以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破案過程,另一條是刑警加賀與父親那種微妙的關系。
公司職員前原昭夫的兒子,意外殺死了一個小女孩,昭夫和妻子為了保護兒子,決定偽造現場,并意圖將這件事嫁禍于自己患老年癡呆的母親。電影不按常理出牌,一上來就將殺人兇手展現在觀眾面前,無論是殺人的兒子還是企圖掩蓋罪行的父母都是手法蹩腳、漏洞頻出。警察早就發現了蛛絲馬跡、探究出了真相。底牌都亮出來了,故事將如何發展呢?
這就是本片的高明之處,跳出案件本身而談人性,探討細碎煩瑣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親情關系,如何用溫情來融化冷漠,如何用尊重和理解來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影片展現了一個“一地雞毛”的生活狀態。我們能從昭夫的身上感受到那種人到中年的無奈與無力,昭夫對于母親既想盡孝,又做不了老婆的主,一邊想著母親的養育之恩,一邊又抱怨母親年邁患病帶來麻煩,傷害了最愛他的母親,反過頭來也被自己的兒子傷害……
老母親面臨養老困境,孤獨寂寞,她假裝成老年癡呆,只為了能跟逝去的老伴在某個空間里完成一種交流,卻差點被兒子一家出賣去當“替罪羊”,這種老境的凄涼,在我們當下同樣步入老齡社會的生活中也能尋到影子。
阿部寬飾演的刑警加賀也不省心。父親久臥病榻,將不久于人世,卻固執地想體會一下加賀母親死之前不能見兒子最后一面的痛苦,加賀只得尊重父親的感受,盡力實現他的愿望。正是這種懂得與尊重,讓刑警加賀在破案中,推己及人,準確地“接收”到了昭夫母親傳達的“含冤”的暗示,從紅手指的細節找到本案的破綻。
每個人都能從這個案件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從這個家庭的悲劇中思考我們該如何與家人相處。
影片借加賀之口表達出這樣的主題:即使不理解,也要試著去尊重。當我們陷入生存的壓力而忽視了父母的感受,當我們忙著成就自己而冷落了家人,當我們一味給予孩子,卻分不清助他成長與無節制溺愛的界限……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多拿出一些理解和包容,多拿出一些智慧和耐心,去打破親情之間的壁壘,拉近彼此距離。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作為一個溫暖的執法者,加賀用悲天憫人的情懷,超出常規的辦案手法以及對于人性善惡界限精準的把握,促使昭夫人性復蘇,向母親跪地謝罪,深深懺悔,最終保留了一點殘存的良知,實現了人性的救贖,也讓讀者在無邊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絲光亮。他以此破解了這個案件,也讓自己從此放下了與父親的恩怨和久存心中的芥蒂。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