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權
摘要:稻曲病是水稻生產中的常見病害之一,近些年來在六安地區的發生程度較重,給當地水稻生產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該文介紹了水稻稻曲病的發病規律,提出了綜合防控策略,主要包括:加強監測預警、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加強宣傳與培訓等,以期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稻曲病;發病規律;防治策略
稻曲病是水稻生產中常發的一類重要病害,在發生程度重的情況下,可導致水稻的減產幅度超過30%,不僅影響到其產量,還會影響稻米的品質安全。近年來,隨著六安市葉集區水稻優質化率的不斷提升,兩系優質雜交稻種植的比例顯著提高。但由于種植戶對水稻稻曲病的預防意識淡薄,加上該區每年的7、8月多為高溫高濕連陰雨的天氣,多重原因的疊加,造成稻曲病在該區的發生面積不斷擴大,成為了當地水稻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介紹了稻曲病的發生特征、發病規律等,并提出了其綜合防治技術,以期為廣大種植戶防治稻曲病提供參考。
1 稻曲病的發病特征及規律
1.1 發病特征 稻曲病,又名青粉病、谷花病、偽黑穗病、綠黑穗病等,只發生在穗部,危害谷粒,通常發病的時間為水稻的開花期、乳熟期[1]。稻曲病是一種真菌病害,病原為稻綠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侵入谷粒后,在穎殼內形成菌絲塊,破壞病粒內部的組織后,菌絲塊逐漸增大,先從內外穎殼合縫處露出淡黃色塊狀的孢子座,后顏色逐漸轉變成墨綠色,包裹穎殼,近球形,體積可達正常健康籽粒的數倍。最后孢子座表面龜裂,散生墨綠色粉末,為厚垣孢子,部分兩側生黑色扁平菌核,風吹雨打易脫落,脫落的菌核在田間越冬,另一部分菌核附于種子越冬[2]。翌年菌核萌發產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和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
1.2 發病規律 病菌最適宜生長的溫度為26~28℃,在氣溫24~32℃的條件下病菌生長良好,低于12℃或高于36℃都不能生長。水稻進入抽穗期后,如遇到溫度適宜、多雨高濕的天氣,則易發生此病。另外,此病的發生還與品種、播期、施肥量等密切相關,雜交稻中三系雜交品種的發病程度輕于兩系雜交品種的,穗大、適宜密植以及耐肥能力強的水稻品種發病程度偏重,早稻輕于中稻和晚稻;施肥過多,尤其偏施氮肥,貪青晚熟、生長嫩綠的田塊明顯偏重發生,田間栽植密度過大、灌水過深、排灌系統不完善的田塊發病重[3]。
2 綜合防治策略
2.1 加強監測預警 病蟲的測報工作是各項植保工作得以有效開展的重要基礎,結合當地歷年來稻曲病的發生情況及當年氣候特點、田間病原基數等多種因素,對當年稻曲病的發生態勢進行預測,有針對性地指導農戶開展防治[4]。為了做好病蟲的監測預警工作,六安市定期組織人員進行大田普查、系統監測等,對病蟲發生發展的態勢等進行匯總分析,適時作出科學的病蟲預警,并為病蟲害防治決策提供參考。在每年在病蟲防治的關鍵時期,加大調查的頻次以及普查的區域范圍,每周6植保站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2~3次病蟲監測調查,以對當地病蟲的發生情況進行及時、全面的把握。適時組織縣區植保站、市級病蟲監測點對全市重大病蟲害的發生趨勢進行會商,形成中、長期預報,及時將病蟲監測預報信息上報,并對社會公開發布。
2.2 農業防治
2.2.1 科學選種、消毒 不同的水稻品種對稻曲病的抗性水平有所差異,因此,降低稻曲病危害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選用抗病能力強、產量高且穩定的水稻品種。將疑似發病的病粒種子剔除,加強種子消毒,可以有效減少種子攜帶病原菌、降低田間病害的發生。種子的消毒要結合浸種、催芽進行,選用清潔的容器和水,常選擇的消毒方法為強氯精浸種消毒法。具體的方法為:取強氯精10g對水5kg,混合均勻后可消毒3~4kg的水稻種子;先將種子在清水浸泡,6h后進行漂洗淘選,剔除空、癟、殘、次及病粒,然后將種子放入提前配置好的強氯精藥液中浸種消毒,之后再撈起用清水將表面洗凈、瀝干,早稻可繼續浸種,晚稻則進行浸露交替催芽。配藥的水溫約40℃左右,消毒的時間根據氣溫而定,一般在8~12h即可,早稻浸種時氣溫相對較低,可適當延長消毒時間,約12h左右,晚稻浸種時氣溫較高,消毒的時間控制在8h即可。
2.2.2 適當稀植 水稻栽植的密度不宜過大,適當稀植,常采用寬窄行栽培方式,增加田間通風和采光條件,以培育壯秧,增加田間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科學管水,淺水勤灌,適時適度擱田、曬田,避免田間長期保持深水層。水稻進入生育后期,水分管理上保持干干濕濕,以降低中后期田間的濕度條件,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稻曲病的發生程度。
2.2.3 合理施肥 結合水稻生長的實際需求合理施肥,適當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鉀肥,早施追肥促早發,控制穗肥用量。改變傳統的施肥方法,采取配方平衡施肥法,為水稻后期的自然落黃創造良好的肥力條件,增強稻株的抗病能力。
2.2.4 加強收割后田管 當年稻曲病發病嚴重的田塊,可在水稻收獲后的冬前或者第2年春季對土壤進行深翻處理,將田間的雜草、稻樁等清理干凈,以殺滅土壤中的病原菌,降低病原菌的基數,減輕稻曲病的發生程度。
2.3 化學防治
2.3.1 防治時期 在水稻破口前10~15d,即水稻最上面葉片葉枕與緊挨下面葉片的葉枕一致時,實施噴藥的預防效果最好,過早或過遲施藥均會影響防治的效果。
2.3.2 藥劑選擇 稻曲病防治藥劑的選擇上,推薦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適用的新農藥或替代農藥產品,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時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目前稻曲病防治實踐中主要的高效低殘留藥劑有苯甲·丙環唑乳油(如:先正達愛苗,主要成分為苯醚甲環唑含量150g/L和丙環唑含量150g/L,用量225~300mL/hm2)、丙環·咪鮮胺乳油(如:以色列馬克西姆道立峰,主要成分為49%戊唑醇·咪鮮胺,用量450~600mL/hm2)、烯肟·戊唑醇(如:德國拜耳拿敵穩75%水分散粒劑,主要成分為25%肟菌酯和50%戊唑醇,用量150~225g/hm2)、好力克(43%戊唑醇,用量135~180g/hm2)、禾技(75%戊唑·嘧菌酯,用量150~225g/hm2)。以上所列藥劑對稻曲病的防效較好,不同的藥劑類型交替選擇施用,避免病原菌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