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楊皓淵
山西省的東南角,有一座美麗的城市——長治。長治古稱“上黨”,勤勞的上黨人民在太行山上披荊斬棘,用雙手描繪出一幅嶄新的畫卷。
改革創新繪藍圖,農業發展換新顏。放眼回望,滾滾春潮在八百里巍巍太行山上涌動,行走于濁漳河兩岸,處處呈現出現代農業發展的勃勃生機。近年來,加快培育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實施傳統農業產業改造升級已成為長治市的重頭戲,在長治翻天覆地進行著。
長治是全國首家農民合作社誕生地,也是全省農民合作社發展數量最多、范圍最廣的地市之一。自1951年全國勞模李順達在平順縣西溝村創辦了全國第一家農民合作社至今,全市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11333家,不僅覆蓋了農業種養全產業,而且吸納帶動貧困戶多達3萬余戶,成為帶領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
土地托管的“屯留”模式
5月23日上午8時許,屯留區李高鄉王公莊村年近50歲的牛清林點開佳佳潤農機合作社微信群,一則消息躍然眼前:“佳佳潤農機合作社聯系無人機給大家打藥除草,連片作業效果好、價格低,大家在東崗、梁樓等地塊有地的農戶,有需要打除草劑的在群里報個名……”牛清林趕忙回復:“給我家地打一下農藥,水泉。”
水泉大名叫靳水泉,是佳佳潤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牛清林將自己分散在不同地頭的18畝地托管給了水泉的佳佳潤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到了作物的特定時節,水泉便會在群里發出通知,入社的農戶只要知會一聲,地里的事項便無需再操心了。“以前,像我這個年紀的人老被‘拴在地里,務工也得選個近處,地塊分散,打藥時還得一塊一塊去弄,煩心得很吶,每天帶個草帽,掄個鋤頭,哪像現在省心,這個季節皮鞋都穿上了。”牛清林笑著對記者說。
水泉告訴記者,佳佳潤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目前擁有大、中、小型拖拉機13臺,播種機6臺,打藥機5臺,收割機7臺,是屯留縣王公莊村、北宋村等近10個村7000多戶農戶的“田保姆”。針對農戶需求,合作社推出了“全托管”和“半托管”兩種服務模式,農戶可自行選擇。相比一家一戶分散式種地,合作社的托管種植能有效整合資源,不僅節約了機器運作的服務時間,更有效增加了農戶收入。
屯留區農經中心合作辦主任李麗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比如家里有一畝地,以500元每畝流轉出去,每年得500元。而農業生產服務環節托管后按正常年份,每畝收750公斤玉米,按1.6元/公斤計算可收1200元,除去托管費用500元后,每畝收益大概是700元,比流轉多收200元,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比土地流轉明顯劃算得多。”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流轉土地會讓農民感覺不踏實,土地托管的“屯留”模式很好地解決了農戶“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的后顧之憂。
截至目前,屯留區農業生產托管試點參與服務主體18家企業中,合作社就達到15家,占服務主體的83%,托管服務面積9萬多畝,占屯留區糧食作物面積19.64%,畝均增收21.3%。2018年6月21日,在廣西北海召開的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會議上,屯留區農業生產托管經驗更是向全國得到了推廣。
鄉村旅游的“壺關”模式
走進鳳凰山莊大門,一排帶著遮陽棚的木質小吊椅輕盈地搖晃著,高大的白色駿馬、敦實的蒙古小矮馬悠閑地在跑馬場里踱步,親鳥園掩于一片蔥郁的樹林之中,窯洞式的房屋建筑更是鳳凰山莊的特色之一。
“曾經小山村三面環山、交通閉塞、沒有水、沒有路、沒有學校,村里的姑娘爭著往外嫁,外村的姑娘死活不嫁嶺東漢。嶺東村人守著幾畝薄田,過著貧窮的日子……”鳳凰山莊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立剛說,“我其實并不是嶺東村人,當初一個偶然機會,得知嶺東村從山上搬遷到山下,于是我有了一個大膽的規劃,利用嶺東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把舊村的閑置資產盤活,開發鄉村特色旅游,幫助村民拓寬致富渠道。”
鳳凰山莊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2月,由集店鄉嶺東村、壺關縣嶺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及貧困戶組建而成,采用“公司+合作社+集體+農戶”的運作模式,使資源變資產,讓閑置的資源活起來;資金變股金,讓富民產業強起來;農民變股東,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
這也是長治市首家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依托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資源,創新多村旅游發展模式,在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合作化經營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取得了貧困群眾增收、村集體經濟增加、經營主體增效“三贏”效果,極大地增加了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農光互補的“西溝”模式
在平順縣四季飄香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園區,一座座香菇大棚內隨處可見菇農采摘的忙碌身影,菇農們正忙著檢查香菇的生長情況,望著眼前無數的香菇菌棒,原村支書王根考喜不自勝。
2014年,面對關閉的電石廠,王根考開始琢磨怎樣利用好這片土地來發展經濟?通過走訪調研,他看準了香菇市場”。在王根考的動員帶領下,由西溝村22戶村民發起、西溝村委牽頭成立了四季飄香種植合作社,通過積極爭取扶貧、農業等方面的扶持資金400余萬元,建設起了30座高標準的香菇生產大棚,專門從事大棚香菇種植和銷售。
幾年來跌跌撞撞地實踐、摸索,王根考發現雖然香菇產業是朝陽產業、前景看好,但是近幾年國內香菇市場已經飽和,要想做好也不容易。發展優質香菇,技術手段與管理方法必不可少。“今年,我們又投資40多萬元,將原來的地菇種植全部改為架菇種植,這樣長出來的香菇不僅水分小,而且長得好看,品質自然就上去了。”王根考說道。
西溝村在發展香菇產業過程中,還把光伏發電作為脫貧致富的一個優勢項目來抓,創新性地采取“棚上光伏發電、棚下種植香菇”的立體化農光互補模式,在其中的11座香菇大棚頂端安裝光伏電板500kW,于2017年已并網發電,項目正式運營后年收入可達20多萬元,在不改變、不破壞土質的情況下,使20畝土地實現立體化增值利用。
“當時在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時候,因為是國家扶貧項目,我就把全村197戶貧困戶集合起來,每戶出資100元,讓他們加入到這個項目中。”王根考介紹說,“最后年底又從掙下的20多萬中拿出7萬元,給貧困戶每家分了400元,特殊貧困戶分了1000元。其余資金都用于支付村里人的工資。”
合作社如今的良好發展離不開長治市農經局的創新引導。長治市農經局局長丁向東表示,長治市將依托農業產業資源優勢和農合發展特色優勢,打造現代農合發展長治高地,將長治市打造成為全國現代農合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的樣板。
編后
模式創新助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既是鄉村振興規劃的根本宗旨,也是最終目的。
長治市以土地托管的“屯留”模式讓農業強了起來,以鄉村旅游的“壺關”模式讓農村美了起來,以農光互補的“西溝”模式讓農民富了起來,這正是模式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相信這股鄉村振興的春風,也會從上黨開始,席卷三晉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