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榮
科研工作是從0→1→無窮大的持續接力過程,但“從0到1”無疑最重要、最基本,因為它意味著無中生有、前無古人,也意味著原始創新。然而,開展“從0到1”的基礎研究,目前高校尚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是大膽假設、勇于猜想不足。基礎研究特別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要敢于假設、提出猜想。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得出結論,是“從0到1”的三部曲。其次是深入研究不夠。做基礎研究一定要從興趣出發,在研究過程中要有破案的興奮和執著,才能層層逼近真相,才能無限接近本質。最后是學科交叉融合依然流于表面。總體來看,我們在科研中并聯多、串聯少,貌似交叉多、真正融合少,“物理現象”多、“化學反應”少。
最近,科技部、教育部共同起草了《推進高校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行動方案》,提出優化高校原始創新環境、組織實施原始創新長期項目、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等舉措,為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提供了現實路徑。
為此,高校要多鼓勵開展自由而深入的研究。基礎研究既要前沿更要深入,關鍵在于瞄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不能發散、不能多靶點,需要十年磨一劍甚至是更長時間。科學大家黃昆曾說,大多數開創性的工作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關鍵是有少而精的目標。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高校設立聚焦一個方向(不是一個領域)的前沿科學中心,瞄準一個方向持續開展基礎研究,鼓勵“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高校還要多引導學科交叉融合,高校多學科的優勢要真正得到釋放,就要不斷打破學科邊界,讓不同學科間在更大程度上相互滲透、交叉活動。這就需要有組織的行為和協同機制,需要集成攻關,需要組建跨學科的大團隊。大學尤其是綜合性大學在這方面潛力很大,現在教育部的“集成攻關大平臺”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推進跨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