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鄔婷
邢曉亮,山西農業大學的一名青年干部。2016年12月響應黨的號召,投身到鄉村一線擔任第一書記。于是,忻州市代縣聶營鎮西段景村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談到為什么會選擇到西段景村當第一書記,邢曉亮對《科學導報》記者說:“當時正值初冬,山西農業大學鼓勵學校的青年干部報名擔任農村第一書記,參與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偉業。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有著深厚情感,熟悉農村的情況,很明白‘貧困對于一個家庭意味著什么,因此我發自內心想幫助貧困家庭走出困境,讓他們走上致富之路。”
說起剛進村時的情形,邢曉亮略顯苦澀地向記者回憶道:“西段景村村民大多以種植業為生,生活艱苦,記得我剛到西段景村時,村委會大門都上著鎖,沒有人辦公。村委會也還沒翻新整修,村民們對剛剛上任的我也都持有不信任的態度,認為我只是來走走看看、做做樣子,并沒想到我會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兩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種植結構多樣化 為村民增收廣拓路
村民種植結構單一是縈繞在西段景村村民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因此,種植結構調整是邢曉亮幫扶脫貧的第一大法寶。“在不花費更多資金的情況下,還能不能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還能不能把事情辦成?把事情辦好?”這樣的煩惱一直困擾著剛到西段景村的邢曉亮。
為了增加村民收入、實現村民種植種類多樣化,邢曉亮通過獲得母校——山西農業大學的技術支持,調整村民種植作物結構,帶領村民由原來單一的玉米種植調整為玉米套種土豆、玉米套種紅蕓豆等多種類作物種植結構。
頭開好了,接下來就是考慮如何獲得村民支持,更好地落實這一舉措。駐村以來,邢曉亮每天挨家挨戶去村民家里耐心解說,并征求他們的意見與建議,教導村民如何科學合理種植。“多虧邢書記想出這么好的種植措施,通過這樣的種植結構,我們每年的收益比以往多出4倍!”受惠于此項舉措的村民楊高發一邊對記者說,一邊比劃著,臉上掛著喜悅的笑容。
集體化企業扶貧 為村民致富掌好舵
落實集體化企業扶貧是邢曉亮幫扶脫貧的第二大法寶。“產業扶貧不能解困,出路在于集體化。”邢曉亮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在準備籌建成立集體化企業的過程中,邢曉亮充分利用他所學的種植養殖知識進行詳細分析判斷,主動請教山西農業大學的養殖專家,分析村里的實際情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聽取民意,并達成了一致意見。在建設過程中,邢曉亮帶領村民相繼解決了村里占地問題,水、電、路、養殖手續、環保等問題。2017年,西段景村與聶營鎮黨委、政府聯合東段景村、上街村、下街村三村共同建設成立了集體企業——四達養豬場。
企業建成后,每當結束清晨的田間調查工作,邢曉亮總會去廠里看看。“四達養豬場作為村里的首個集體化企業,占地面積30畝,年出欄6000頭,企業純收入可達90萬元以上。村里對這項收入進行了合理分配,70%給予貧困戶,20%給予村集體建設,10%給予四達養豬廠用于豬廠維護。當初之所以將企業取名為‘四達養豬廠,就是希冀養豬場能讓聯合的4個村子共達小康。”邢曉亮一邊帶記者參觀,一邊熱情洋溢地向記者介紹。
在養豬場工作半年多的孔三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告訴記者:“自從成立了養豬廠,喂豬就能拿3500元工資,以后賣了豬得到的利潤還會返給村里貧困戶分紅。多虧了邢書記,這項舉措真是實實在在幫村里貧困戶脫貧致富啊!”
政策入戶體民情 為村民脫貧謀福祉
“一針一線繡花,一戶一策幫扶”是邢曉亮幫扶脫貧的第三大法寶。帶著村工作隊長李剛開展入戶走訪結對幫扶工作是邢曉亮駐村以來日常必做的工作。
為了落實好教育扶貧“雨露計劃”政策、提升村里貧困人口素質,邢曉亮挨家挨戶進行走訪宣傳。“村里考上高職高專的學生,每人每年可獲得國家補助2000元,并且可以享受連續3年的補貼政策。因此,進行入戶宣傳黨的好政策就成了當務之急。但村里老百姓大部分不會用網絡,要做到政策對接,就得親自去每家每戶幫助符合條件的村民在網上申請,填報資料,并幫助他們和縣扶貧辦對接,確保不落一戶、不落一人。”邢曉亮向記者介紹道。
為了做好村民的脫貧思想認知工作,邢曉亮積極帶領村民利用冬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核桃樹田間管理、月嫂培訓、廚師培訓等,幫助村民一技傍身,方便他們出門打工。同時,為了鼓勵村民的種植積極性、加強村民的市場意識,邢曉亮積極聯系銷售農產品,讓村民的農產品有銷路,擴大土豆、谷子的種植規模,發展黃花菜種植,讓村民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自己動手獲得經濟收入。
從“輸血”到“造血”,西段景村在邢曉亮的帶領下換了新顏,村民也松了緊鎖的眉頭,暖了心田。回顧兩年的駐村生活,邢曉亮動情地對記者說:“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為了實現村民脫貧,自上任起,我壓力倍增,積極向上級、向同事、向村民請教,一刻不敢怠慢。每當看到百姓茫然無助的眼神,我心里就不好受,總想著盡早幫他們解決問題;每當看到村民喜獲豐收的表情,我就欣慰自己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為老百姓踏實做事,是我—— 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