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鄔婷
顛簸在蜿蜒盤旋的公路上,6月25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運城市平陸縣坡底鄉馬泉溝村。沿途公路雖已硬化,但是路窄坡陡彎急。汽車沿山脊崖邊而行,猶如穿云履峰驚心動魄,這是坡底鄉最偏遠的山村之一。據工作人員介紹,“每到金秋十月,山上的柿子樹碩果累累,馬泉溝呈現出一派‘層林盡染,五彩斑斕之景,一簇簇、一坡坡漫山紅葉,蒼林盡染,美不勝收。一串串、一排排水化柿子,紅得耀眼,晶瑩剔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今天的馬泉溝村人,在黨的帶領下,秉承“天道酬勤”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讓炫彩斑斕的馬泉溝村煥發出朝陽氣息。
變遷見證歷史
“這條路我們設置了欄桿,讓它成為健步道,不通行車輛,因為道路比較陡峭,開車比較危險。行走在這山路上,向溝里看去,蔥蔥郁郁的植被和柿子樹漫山遍野,到了金秋十月紅綠相間,美極了!”平陸縣后窯村支書葛元龍說。
跟隨葛元龍的腳步,記者走進馬泉溝村幾戶農民家里,幾乎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寫著銷售柿子的信息。據葛元龍介紹,“馬泉溝的水化柿種植歷史約有1350多年,該柿種無核,所加工成的柿餅能速溶于水,所以稱其為‘水化柿,并且以馬泉溝為最多,人們也叫馬泉溝水化柿,這是平陸縣所獨有的國內柿種珍品。”
“正房和東房是祖上的百年老宅,因為戰火的原因南房和西房被燒掉了,這是后來補建的。”86歲的楊明山老人拄著拐杖向記者介紹道。這是一個微型四合院,因為當時經濟條件有限,所以面積并不大,正房一層住人,二層是儲藏室。院子里新老建筑的對比,顯示出古時匠人的巧奪天工,也體現出現代建筑的簡潔大氣。
楊明山做夢都不曾想到生活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想當年他和愛人結婚的時候,家里唯一的家用電器是手電筒。而現在,家里有了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楊明山有每天看新聞聯播的習慣,他深知外面的世界無比精彩,感嘆中國力量的日漸強大。他教了一輩子書,前幾年北京大學畢業的學生回村看他,他特別地激動,作為一名教師,學生們能成為有用之材是他最大的心愿。
新老宅的變遷,不僅體現了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一面,更是中國鄉村歷史發展的見證。對于楊明山來說,它見證了老宅的歷史變遷,也傳承著老宅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外面的世界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太多新生事物跨越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發展歷程,我只盼著祖國日益強大。”楊明山不禁感慨道。
產業引領脫貧
“老人是一位兩袖清風的模范教師,前幾十年家里窮,只靠他教書的微薄收入和幾畝薄田支撐著家里的生活。可如今好了,依托黨的好政策,村里現在有了新產業,家家戶戶變了樣,日子如今也過得舒心多了。”楊明山的子女告訴記者。
為進一步精心打造水化柿品牌,馬泉溝村委會成立平陸縣馬泉溝水化柿專業合作社,注冊了“長命河”商標。對馬泉溝水化柿品牌碎片化進行整合,在統一包裝、統一標準、統一質量、統一銷售上著力提升水化柿品牌影響力。“為了更好地開展農家樂活動,我們邀請了利豐職業學校到馬泉溝村舉辦美麗鄉村建設工程農民專題培訓班,組織群眾參加免費烹調專業學習,并且依托企村幫扶,在老黃商貿有限公司的幫助下,協調縣餐飲協會現場手把手指導農戶開辦農家樂。”平陸縣馬泉溝水化柿專業合作社葛明蘭對記者介紹。
在平陸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馬泉溝村黨委、村委會瞄準“產旅融合”的脫貧模式,因勢利導,圍繞“美食留人”,著力開展農家樂,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特色”的山區新農村。
特色促進發展
“霜染秋山萬葉紅,百里祥云醉心中”。每年9月的馬泉溝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紅葉搖曳,一場震撼人心的紅葉畫卷撲面而來。
2016年以來,馬泉溝村圍繞脫貧攻堅,依托萬畝紅葉資源,立足水化柿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馬泉溝村黨委、村委會認真按照“精準施策、精準幫扶”和“五個一批”的要求,結合村里實際,充分利用馬泉溝村“萬畝紅葉”和“特產水化柿”的優勢資源,明確了“紅葉旅游+”的脫貧方向,連續舉辦了三屆以“賞條山紅葉、品水化柿子、游美麗鄉村”為主題的生態旅游文化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賞。
綠色生態作為馬泉溝村發展的特色和優勢,以生態為旗、以紅葉為媒、以“柿”業為本、以文化為魂,開發了紅葉景區、做大了水化柿品牌,走出了旅游脫貧新路,唱響了產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坡底模式,為鄉村振興激活了產業潛力,打造出了一張馬泉溝亮麗矚目的鄉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