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鄔婷
炎炎夏日,蔬菜大棚里的溫度在40℃以上,山西銘創銘品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焱帶領《科學導報》記者走進他的大棚。張焱開啟大棚種植噴霧加濕系統,水霧瞬間彌漫了整個大棚,周身立刻涼爽起來。放眼望去,形態各異的根雕,品種多樣的盆栽,儼然一個小型植物園。在這個生機勃勃的生態園背后,凝聚著這位“80后”創業小伙近十載的心血與智慧。
張焱大學就讀于山西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憑借著滿腔的創業熱情、靈活的創業思維、先進的創業理念,畢業后的他創建了銘創銘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辦了米花堂科研團隊。作為中國首個進軍文玩玉米市場的創業者,他一步步涅槃重生,一點點的自我突破,使他不負這片創業熱土、不負這顆赤子之心。
家居種植引領風尚
張焱最初幾年做的項目是定向種植農作物,生意漸入佳境,這使他決心投身農業,于是成立了山西銘創銘品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隨著農業發展轉型的迫切需求,單一農產品市場開始走下坡路,銷售量遇冷,此時的張焱深刻意識到單純生產普通農產品已很難開拓市場份額。
機遇出現在2015年,這一年也成為張焱創業的轉折點。“當時被一部電視劇里的盆栽擺設所吸引,第一次意識到生意還可以這樣做。”張焱對記者說。
于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張焱確定了以居住在高樓中的城市家庭為目標客戶,在生態農業理念的基礎上推出了“小生態”項目,利用微循環生產模式,打造屬于老百姓自己的植物花園。
張焱告訴記者:“陽臺盆栽種植是在國家倡導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順勢推出的一種既能觀賞又能滿足家庭食用需求的新型種植方式,仿照盆栽花朵或者樹木等效果,對一些有觀賞價值并且能夠食用的蔬菜進行家庭培育。公司從中國農業大學對接技術,運用山西農展會上的小規模設備進行植物培育栽種,為客戶提供口感好、除病蟲害、栽種體驗好的種子以及土壤,并且根據后期客戶出現的問題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幫助服務。”
張焱開創的“小生態”發展項目,是第一產業融入第三產業的新模式,使傳統大田農業種植轉化為傻瓜式家庭陽臺新型種植模式,更好地為體驗家庭式蔬菜種植的人提供了便利,同時引導廣大種植愛好者以及健康食品青睞者自主跟隨時代潮流自行培育栽種,從而感受新時代農業的魅力。
農產品蛻變藝術品
有誰想過,玉米作為經濟作物,被深加工推陳出新后搖身一變成為文玩界的新寵。喜歡創新、眼光獨到的張焱把公司發展的著力點轉移到文玩玉米項目上來,成為中國首個進軍文玩玉米市場的創業者。
說起文玩玉米的產生,張焱介紹道:“2016年9月底,有一批滯銷的玉米長老了,等到準備清理的時候,玉米已經脫水,一個個顏色漂亮、玲瓏剔透、小巧可愛,便試著將這兩畝地玉米做一些飾品掛件或者文玩來賣。沒想到現如今越做越大,越做越有奔頭。”
2018年,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打造新型創新農業,培育精品,張焱帶領公司團隊多渠道、多方位、立體式推廣文玩玉米項目,力圖將項目打造成新的文玩產品消費點。現如今,從第一代黃紅色的純種配色,到第二代滿粒雜交與局部雜交,再到第三代排列緊實、色澤瑩潤的完全授粉,文玩玉米經歷了育種專家近3年的改良,不斷實現著創新突破,顆粒飽滿的“貴妃笑”、黃白相間的“羊脂玉”、晶瑩剔透的“血絲”……研發出的五彩繽紛、色彩斑斕各類文玩玉米品相成為公司的特色產品,受到文玩市場的廣泛關注,文玩玉米也已經成為了人們入手溫潤、緊實光澤的上等文玩,令人愛不釋手。
“太谷在農谷這方面缺少一些文化上的東西,就像曹家大院、喬家大院這些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特色地方。在當前農業大縣轉型的時代背景下,我希望通過灌輸傳播農業特色文化,寓文化于產品當中,產品有了文化,才能更有份量、更具創意、也更富競爭力。”張焱說。
打造特色農業品牌
從定向磨菇種植到蔬菜盆栽種植項目的開發,從光伏農業創業園項目的實施推廣到循環農業模式的應用實踐,在農產品創新開發與農業管理服務的一步步歷程中,張焱始終注重產品的市場化、革命化、品牌化,為把公司農產品打造為山西特色農業品牌,他傾盡全力,滿懷信心。
對于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張焱說:“為更廣闊地打開市場銷路,公司準備開展農創超市,將原本有的文玩玉米項目與生物試驗相結合,進行農作物試驗研究,開發出更多新奇的農產品,類似于膠囊蔬菜,種子還是種子,土還是土,只是換個形式賣出去。開發的農產品也不需要做得曲高和寡,最后令農民跟不上節奏,應接地氣一些,同時又能把技術嫁接進來,做‘一村一品扶貧項目,不與民爭利,自然實現雙贏,更好地謀發展。”
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深。十年的艱辛創業、十年的銳意進取、十年的吐固立新,在張焱的帶領下,耕耘喜結碩果。目前公司利用山西農業大學人才資源的優勢,在太谷縣構建了完備的生產管理體系,打造出光伏創業園、農創加工園、O2O運營基地三大板塊,年轉化科技成果突破100萬元,為太谷農業涂抹屬于自己的亮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