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王宗平
近日,遼寧省委、省政府率先印發了《遼寧教育現代化2035》,其中明確說明:試行“3+1+2”的普通高考新模式。4月23日下午,遼寧、江蘇、河北、福建、湖南、湖北、廣東、重慶8個省市同時公布采用“3+1+2”高考模式。那么,“3+1+2”這個被認為目前最完美的高考新模式是個什么概念?體育有份兒嗎?可以切實“減負”嗎?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下、在學生體質面臨諸多問題的嚴峻現實面前,探討和審視體育能否進入“3+1+2”很有意義。
一、“3+1+2”模式產生原因及正確解讀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以下簡稱中央7號文件)指出:“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指標持續下降,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顯增加”。由于缺少“正向指揮棒”,使得青少年體能素質下降的趨勢未能得到有效扭轉。自2007年以來,黨和政府對學生體質健康的政策發力不斷加大,陸續出臺了多項針對性政策措施,“體育入高考”也成為“兩會”的熱門話題。近幾年,高考制度一直在平穩有序中進行改革,由于浙江、上海2014年先期試行的新高考“3+3”模式遇冷,王宗平于2018年3月18日在其微博上提出的新高考“3+1+2”模式,也與如今推進的高考改革契合。
“3+1+2”模式,是繼2012年5月14日,由《中國體育報》首次公開披露提出“動商”概念后,王宗平的又一理論設想?!?+1+2”的解讀是:“3”指語文、數學、英語必考科目;“1”指在物理和歷史中選擇1門作為選考科目;“2”指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技術、體育、藝術等科目中任選2門作為選考科目,一共12種組合方式。其實,“3+1+2”的初衷是為了體育、藝術甚至勞動進入高考選考而設計的,“3+1+2”模式不僅強化了物理與歷史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同時所謂的“小學科”因計入高考總分,需要學生深入學習。
二、體育進入“3+1+2”的政策依據
中央7號文件明確提出:積極推行在高中階段學校畢業學業考試中增加體育考試的做法。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也明確要求:在高校招生錄取時,把學生體育情況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2014年12月出臺的《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指出,《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所設定的科目均列入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即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14門均為選考科目。2014年浙江高考“7選3”科目中包含了技術科目,就是體育等也可列為高考選考科目的最好例證。2019年1月18日,在北京召開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為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畫出了明確“施工圖”:體育美育要有剛性要求,并且要把教育評價改革作為“最硬的一仗”來推進。
三、應試教育下,體育只有進入“3+1+2”才會被重視
中央7號文件還明確指出: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社會和學校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的傾向……”“嚴禁擠占體育課,開足上好體育課”是中央7號文件、國辦文件、教育部文件中反復強調的剛性要求。但是,直到2018年7月24日,教育部《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顯示,“體育周課時數少于3節的學校占比為44.3%”。最近的全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也是一個典型案例。2018年12月29日,從頂層設計入手,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贾性鲈O體育科目測試。結果,絕大多數高校“避重就輕,體測變體檢”,除清華大學、廈門大學給予體測優秀者額外降分,北京林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少部分對體測未達標的學生“一票否決”外,多數高校僅含糊表示將體測結果作為錄取參考,這無疑讓教育主管部門的良好初衷打了折扣。
四、“體育”進入“3+1+2”可以很好地回答教育要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2018年9月10日教師節,黨中央召開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把立德樹人融入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要加快補齊教育短板,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睘榇?,在2019年1月18日舉行的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要抓住考試評價等關鍵環節,深化高考、中考改革,形成更加全面的考試、更加綜合的評價、更加公平的選拔?!靶纬筛尤娴目荚嚒保@里恐怕主要指“體美勞”,尤其要發揮體育評價在立德樹人中的正向指揮棒作用。
五、體育進入“3+1+2”可以切實“減負”
2018年12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史上最嚴“減負令”,也就是“減負30條”:要在考試招生、評價體系以及素質教育引導等方面深化改革,從根本上解決負擔過重等問題。2019年3月12日上午, 全國兩會第四場“部長通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接受了采訪,讓更多人看到了教育管理部門的改革決心和行動力。在不少家長看來,既然目前的評價體系中,學生最后還是要在考場上靠分數一較高下,必然會“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線下減負,線上增負”。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發展的普遍規律,減負不只要對癥下藥地切實減輕學業負擔,關鍵還在于將培養動商范疇的音體美勞課程開齊開足。
六、完善體育中考,為體育進入“3+1+2”創造空間
考試分數計入總分的體育中考,針對初三畢業班學生實行體育必考,其考試組織、項目設置、評價標準等操作層面上已經規范化,且積累了較為成熟的體育考試經驗和智慧,如今已被社會廣泛接受。但是,全國上下,標準低(不執行國家標準)、分值低(很多地方都是30、40分)、送分考、滿分高的體育中考“水考”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要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2014年到上海參加第12屆全國學生運動會第2次省市秘書長會議上傳遞的“體育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將逐年提升,直至與語數外等科目等值”的體育改革思想落到實處;采用電子計時、人臉識別等現代技術測試跑、跳、投等基本素質;開發3D建模、AR、全息等技術為專項進行技術評定;借鑒SAT一年多考……積極探索體育、美育列入高考錄取總分或者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具體做法才是當務之急。
高考未來趨勢一定是減少必考、增加選考、杜絕免考!體育進入“3+1+2”還需要一定認識過程,后面即將公布方案的17個省市值得期待。樂觀地希望,在若干年后下一輪高考改革中體育可以進去。考試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最好的權宜之計,考是為了不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體育的教育地位被擺正位置后,考與不考就沒區別了,可能,連高考本身也不復存在了……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合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