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十四五”浙江產業空間布局要突出四大都市區的作用、突出灣區經濟的崛起、突出跨區域產業走廊與“飛地經濟”發展、突出“一帶一路”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拓展。要依托各類產業園區,建設布局優化的引領示范區;高質量建設特色小鎮,打造優化產業布局的新載體

當前,全省各地各部門正在開展“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前期研究工作。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無疑是前期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對于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從分析浙江產業空間布局的依據與原則出發,提出“十四五”浙江產業布局的基本指向與主要載體。
影響產業空間布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人口狀況以及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要求等。“十四五”時期,除了需要考慮這些基本的影響因素外,要特別強調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經濟全球化的視野來把握產業空間布局的趨勢。具體而言,要遵循以下幾方面依據與原則:
堅持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導向。目前,已出臺的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包括“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這五大國家戰略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也是浙江產業空間布局應遵循的戰略導向。“十四五”時期浙江產業空間布局,必須考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必須謀劃“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的產業跨境轉移和全球布局;必須研究進一步深化浙江與港澳的互利合作行動。
強化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空間約束。浙江經濟經過40多年高速發展,環境風險開始顯現,生態環境已成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強化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空間約束已勢在必行。生態環境承載力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能源、環境等方面的承載力。強化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空間約束,就是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提高地區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繼續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主體功能區制度源于相關的文件與《主體功能區規劃》。這是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的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在空間開發和布局的基本依據。規劃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這就為產業的空間布局提供了明確的指向。“十四五”時期,要進一步落實《浙江省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實施方案》,推動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精準落地,明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農產品開發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發展指引,強化主體功能區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中的基礎作用,按照主體功能定位來引導全省的產業布局。
上述三方面依據與原則具有鮮明的時代要求,為浙江“十四五”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提供了基本遵循。
布局都市區產業。杭州、寧波、溫州和金義四大都市區,是組成浙江省域城鎮空間發展的主體形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地域單元。都市區作為新的空間組合模式,在產業布局中起著戰略支撐點和核心節點的作用。“十四五”時期,要以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核心區為中心帶動,以環杭州灣、甬臺溫、杭金衢、金麗溫四大城市連綿帶為軸線延伸,進一步優化都市區的產業空間布局,強化都市區產業分工協作,提升都市區的綜合能級和國際化水平。
布局灣區經濟。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以其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成為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在謀劃全省產業空間布局中,應把大灣區的產業發展納入其中,統籌考慮,以發揮灣區的資源稟賦優勢,促進國土集約高效開發和空間布局的優化。浙江大灣區的總體布局是“一環、一帶、一通道”,即環杭州灣經濟區、甬臺溫臨港產業帶和義甬舟開放大通道。
布局跨區域的產業走廊與“飛地經濟”。一是全省域、全方位接軌上海,把浙滬合作尤其是產業協作推向深入。以G60科創走廊為紐帶,推進城市跨區域產業布局;以園區或飛地為載體,浙滬共建的張江長三角科技城以及建設張江(衢州)生物醫藥孵化基地等產城融合平臺,推進產業跨區域布局。二是進一步推進浙江與蘇皖兩省的深度融合,探索跨省市、融合發展的產業布局。“十四五”時期,浙江和江蘇要共同推進寧杭生態經濟帶和運河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合作開發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浙江和安徽要聯手推進千島湖及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推動旅游資源的共同開發,高水平打造“兩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至黃山的國際旅游線。三是加強長江經濟帶省際產業合作。引導、鼓勵浙江大型企業集團與相關地區共一批產業合作園區,促進產業有序轉移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共同拓展新的產業發展空間。
布局境外經貿合作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境外經貿合作區(包括工業園區、加工區、科技產業園區等),有利于加快產能轉移與跨境產業鏈的構建,實現資源全球配置和產業鏈全球布局。目前,浙江已有12家國家級和省級境外經貿合作區,涉及東南亞、中亞、非洲、歐洲、北美等地區。“十四五”時期,要升級改造和新建一批境外經貿合作區,進一步帶動浙江中小企業參與全球地域分工。要依托浙江省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聯盟,助力提升園區建設水平。
依托各類產業園區,建設布局優化的引領示范區。產業布局的區域集聚和園區化是一個基本趨勢。產業園區作為生產要素聚集的空間節點,是實現產業布局的重要載體,必須重視各類產業園區在促進產業集聚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的重要作用。
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省已形成多級別、多層次的產業園區體系:(1)國家和省級各類開發區(園區)117個,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旅游度假區等類型。(2)省級產業集聚區15個,在全省轉型發展中起著示范、引領和支撐作用(2019年4月,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和湖州南太湖產業集聚區分別成為杭州錢塘新區和湖州南太湖新區的組成部分)。(3)近年出現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國家級專業化園區,包括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杭州臨空經濟示范區、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4)各類涉臺經貿園區,包括浙臺經貿合作區、臺商投資區、臺灣農民創業園和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實驗區等。(5)中外合作產業園,包括中意(寧波)產業園、浙江中德(嘉興)合作產業園、中歐(浙江金義)生態工業園等。此外,還有眾多的市、縣級產業園區。
“十四五”時期,要加強對現有各類產業園區的整合提升,實現功能整合、體制整合和政策整合,建立布局高集聚、發展高質量的新型平臺體系,使之成為支撐全省產業轉型升級和布局優化的引領示范區。
高質量建設特色小鎮,打造優化產業布局的新載體。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浙江提出了創建特色小鎮的新思路,試圖用最小的空間資源,引導高端要素集聚,加快產業轉型發展,實現生產力的最優布局。
特色小鎮“非鎮非區”,既不是行政建制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概念,而是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空間載體。根據浙江省的規定,特色小鎮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設面積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特色小鎮的“特色”,主要指產業特色。特色小鎮依據資源稟賦、區位環境、歷史文化、產業集聚等因素,選擇其中最有基礎、最具潛力的產業,打造具有持續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獨特產業生態。浙江自2015年開始全面啟動特色小鎮建設以來,始終堅持“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體制新而活”的要求,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涌現出一批具有標桿性、引領性、示范性的特色小鎮。截止到2018年,全省已命名7個省級特色小鎮、115個省級創建小鎮、64個省級培育小鎮。
“十四五”時期,要把培育創建特色小鎮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堅持特色發展與創新發展,使之成為踐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與布局優化的新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