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欽勝,李 磊,張作山,李金濤,王瀅秀,江忠萍
(山東省農藥科學研究院 山東省化學農藥重點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100)
桃蛀螟北方2~3代,陜西關中3~4代,江蘇、南京4代發生,湖北、江西5代。除為害桃外,還蛀食石榴、杏、李、梅、梨、柿果、板栗、柑桔等果實,亦為害向日葵、玉米、高粱等糧油作物。越冬寄主復雜,場所分散。一代幼蟲主要為害早熟品種桃,二代幼蟲于8月上中旬發生,為害中晚熟品種桃。第二代除為害桃外,喜在板栗上為害,三代幼蟲為害向日葵、玉米等。成蟲晝伏夜出,具強烈的趨光性和趨化性[1-4]。
人工合成的桃蛀螟信息素,不僅可以用來進行蟲情監測,還可以作為引誘劑誘殺成蟲,降低蟲群密度,節省農藥使用量[5-6]。
目前,桃蛀螟信息素的合成方法雖然有多種[1-4,7-12],但是考慮成本和條件苛刻程度,最可行的是以1,10-癸二醇為原料,選擇性溴代、與三苯基磷成季膦鹽、wittig反應獲得Z型為主的(Z,E)-10-十六碳烯醇、然后異構化為E構型為主的(Z,E)-10-十六碳烯醇、經PCC氧化獲得E構型為主的(Z,E)-10-十六碳烯醛。
在季膦鹽形成的過程中,單溴代醇易發生聚合問題,導致含量和收率下降。采用復合溶劑低溫結晶,所需溫度過低,難以放大,結晶濾液損失過多中間產品,而且溶劑難以回收利用。
Wittig反應中,副產三苯基氧磷雖可在無水乙醇條件下,加入無水氯化鋅絡合移除[13],但是對疑似三苯基羥基磷物質卻無能為力,且此步收率明顯偏低,嚴重制約了最終產品總收率。另外,由于此步wittig反應立體選擇性問題,后面尚需異構化。然而,異構化過程[14],只能把E/Z構型比從1∶9改進到E/Z構型比為76∶24左右。無法達到最好誘蟲效果的產品異構體比例E/Z為9∶1。烯醇異構化的收率大約只有90%左右。
此外,即使進行了復雜的柱層析提純后,在氣相色譜上面烯醇的歸一法含量已然達到97%,實際上依然有大量的雜質。這些雜質,在氣相色譜上根本不出峰,比如溴代醇的二聚體等;或者是來源于氫化鈉的礦物油。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產品含量和品質的提升。
針對現有工藝存在的問題,根據對于該反應的理解,我們設計了并驗證了一種收率更高,反應選擇性更好的路線,以取代當前存在的工藝。該工藝適用于但是不限制于桃蛀螟信息素(Z,E)-10-十六碳烯醛的合成,可以借鑒于類似昆蟲信息素的合成。
新的工藝路線,先把單溴代醇與二氫吡喃反應進行羥基的保護,然后和亞磷酸酯發生阿布佐夫反應,再利用Wittig-Horner反應直接獲得E構型為主的(Z,E)-10-十六碳烯醇,在后處理中進行THP保護基的脫除后,經PCC氧化獲得E構型為主的(Z,E)-10-十六碳烯醛。該路線相比原來的路線,可以明顯抑制溴代醇聚合雜質的產生,無需異構化反應,而且收率明顯相對較高。
1,10-癸二醇為工業品,氫溴酸、亞磷酸三乙酯、二氫吡喃、N,N-二甲基甲酰胺、氫化鈉(60%)、氫化鈣、正己醛、乙腈、乙醇、鹽酸、氯鉻酸吡啶鹽、四氫呋喃、二氯甲烷、甲基叔丁基醚、碳酸鈉、對甲苯磺酸吡啶鹽等均為分析純。液相色譜儀:島津20AT,安捷倫poroshell 120 EC-C18 4 μm 4.6 μm×250 mm。氣相色譜儀:島津2010plus,HP-5 30 m,0.25 mm,0.25 μm。

1.3.1 單溴代醇的制備
氮氣保護下,2 L燒瓶中,加入二醇87 g(0.50 mol),氫溴酸40%水溶液101.25 g(0.50 mol),甲苯1.5 L,加熱微弱回流,反應4 h,完畢,改為分水裝置,間歇多次分水,氣相色譜跟蹤監測,當發現溴代醇量和二溴取代物歸一化98∶2時視為終點,降溫至室溫,-10到-5℃低溫冷凍1~2 h,抽濾,濾餅為回收的原料二醇11 g左右,可以套用下一批次合成實驗;濾液分液,有機相用5%碳酸鈉水溶液中和,水洗分液,水浴30~60℃水浴,水泵減壓蒸餾除掉溶劑甲苯,隨后,使用油泵在此水浴條件下,盡量脫除所有殘余的溶劑,獲得含量為98%的單溴代醇,考慮原料套用,收率95%。
1.3.2 THP保護的縮醛
500 mL三口瓶中,加入黃棕色透明液體單溴代醇48.5 g(0.20 mol),對甲苯磺酸吡啶鹽1.0 g(0.02eq.),二氫吡喃25.2 g(0.30 mol),二氯甲烷300 mL,室溫攪拌1 h,然后水浴40℃減壓蒸餾移除溶劑和多余的二氫吡喃,加入250 mL 60~90的石油醚和50 mL水洗滌,無水硫酸鈉干燥,濃縮溶劑得到黃棕色透明液體62.3 g,收率97%。
1.3.3 阿布佐夫反應
500 mL三口燒瓶中,加入亞磷酸三乙酯235 g(1.50 mol)、催化劑碘少量,氮氣保護,油浴加熱溫度150℃,滴加THP保護的縮醛160.5 g(0.50 mol),完畢反應15 h,反應期間不斷蒸餾出副產的溴乙烷,反應完畢,降溫至50℃,開始減壓蒸餾,油浴溫度逐漸升到110℃,至10 Pa內溫110℃蒸餾不出餾分為止,共計獲得177.9 g淺黃色液體,收率94%。
1.3.4 十六碳烯醇的合成
氮氣保護下,2000 mL燒瓶中,加入干燥除水的N,N-二甲基甲酰胺100 mL,60%的氫化鈉33 g(0.825 mol),加入150 mL除水四氫呋喃,攪拌,室溫滴加上述產物的四氫呋喃溶液,其中含有除水四氫呋喃150 mL,完畢,使用四氫呋喃清洗漏斗,中間釋放大量氫氣,釋放氫氣完畢,降溫,在冰水浴中,內溫-5~0℃,滴加正己醛65 g/200 mL THF(0.65 mol),滴加完畢,逐步升溫到25℃左右,繼續反應1 h,滴加無水乙醇50 mL,繼續釋放氫氣,完畢,滴加5%的鹽酸溶液直至pH值為5~6,停止攪拌,分層,分液,上層為THF相,水浴45~60℃旋蒸濃縮,水相使用乙酸乙酯100 mL萃取2次,分液,乙酸乙酯相并入四氫呋喃濃縮液中,得到淺黃色透明液體,水浴60℃水泵減壓蒸餾完畢,使用油泵在同樣溫度下繼續蒸餾,直至10 Pa下60℃內溫蒸餾不出來餾分為止,得到產品合計87 g,GC含量96.5%,折百收率70%。
產品經液相色譜檢測為E構型為主,E∶Z=9∶1。
1.3.5 PCC氧化
在1000 mL三口燒瓶中,氮氣保護下,加入氯鉻酸吡啶鹽80.0 g(0.37 mol),加入二氯甲烷共計600 mL攪拌溶解得到橙紅色透明液體,底部有固體不溶;把87 gE式構型為主的十六碳烯醇,溶解在300 mL二氯甲烷中,室溫滴加烯醇反應,隨著滴加的進行,溶液變為黑色,滴加完畢,室溫繼續攪拌反應1 h;然后水浴45℃常壓蒸餾出二氯甲烷,完畢,加入甲基叔丁基醚600 mL和200 mL左右的柱層析用硅膠,攪拌30 min,過濾,濾餅用甲基叔丁基醚150 mL洗滌2次,合并醚相,加水150 mL洗滌2次,分液,有機相液體通過柱層析進行吸附去除深色物質,加入抗氧化劑少量,氮氣保護下,水浴40℃旋蒸干凈,獲得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淡黃綠色透明液體 ,共計80.0 g,GC含量98%,折百收率94%。
我們在實驗中發現,隨著氫溴酸使用量的增加,反應速度明顯變快;而且隨著分水間隔和單次分水量的增加,反應速度也會快速上升。如果,在反應終點時,反應速度過快,將不利于反應的監控,更不利于反應終點的確定。而且,氫溴酸使用量的增加,不但增加成本,還將導致積累過多的過度溴代產物,傳遞到烯醇中,將表現為過多的副產物,此副產物結構經GC/MS確定為(6E,16E)-二十二碳二烯。
溶劑甲苯使用量的增加,可以方便更加容易做到控制過度溴代,但是其使用量顯然越少越好,綜合平衡,我們發現最佳使用量為3000 mL甲苯/1 mol二醇。
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做到羥基的保護,好的保護基要求是方便合成和脫保護,還要在反應中不對產物的合成造成不便,最終我們選擇了THP保護基。
THP保護基可以在幾乎任何酸性催化劑或原位生成酸性催化劑的條件下,都可以與游離的羥基生成縮醛,比如常用的對甲苯磺酸、三氟化硼、三苯基溴化磷、三氟甲磺酸鹽、氯化銅、酸性樹脂等,但是我們發現效果最好的是對甲苯磺酸吡啶鹽。
以1,10-癸二醇為原料,經選擇性溴代反應、THP保護、阿布佐夫反應、wittig horner反應、在后處理水解中自動脫保護、PCC氧化,獲得了以E式構型為主的(Z,E)-10-十六碳烯醛,相比原有的路線,收率更高,后處理更簡單,避免了異構化反應,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