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潔
摘要 我國海洋捕撈業發展迅速,為推進我國“藍色糧倉”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的不斷涌現,我國海洋捕撈業的可持續發展形勢日益嚴峻。黃東海是我國重要的漁業產區,在我國海洋捕撈業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些年來,黃東海區海洋捕撈產量占全國的比重不斷增大,海洋捕撈總產值逐年增加,但作業范圍大多仍局限于海洋捕撈資源過度利用的近海區域,海洋漁業資源日漸衰竭、海洋漁政管理困難,過度捕撈禁而不止,近海海域環境不斷惡化等問題已不容忽視。在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重要準則的現代海洋漁業戰略背景下,從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遠洋捕撈、完善立法,加強漁政管理、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減輕捕撈壓力、加強環境保護等方面出發采取有力措施,促進黃東海區海洋捕撈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海洋捕撈;海洋漁業資源;黃東海區
中圖分類號 S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08-024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8.063
Abstract Chinas marine fishing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blue granary”.However,with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a serie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fishing industr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re important fishery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marine fishing industry.In recent years,the proportion of marine fishing production has increased continuously,and the total value of marine fishing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However,most of the scope of operation is still limited to the offshore areas where marine fishing resources are overutilized,and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are depleted and marine fisheries are declining.Management difficulties,overfishing and bans,and th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in offshore waters cannot be ignore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marine fishery strategy with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s the important criteria,we will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develop ocean fishing,improve legislation,strengthen fishery administration,vigorously develop marine aquaculture,reduce fishing pressure,and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ing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reas.
Key words Marine fishing;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reas
隨著漁業經濟的發展,海洋捕撈業迅猛發展,成為我國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全國海洋捕撈總產值達1 948億元,海洋捕撈產量達1 281萬t,然而,海洋捕撈業內部深層次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國海洋捕撈業面臨一系列亟需解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明確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與合理利用的能力”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因此,為促進海洋漁業持續發展,急需對海洋漁業資源的管理展開進一步探究。在國內,目前許多學者對我國海洋漁業捕撈的現狀及其發展對策展開研究。王麗艷等[1]研究發現建國以來河北省海洋漁業捕撈量在波動中呈增加趨勢,但遠洋捕撈能力較弱,海洋漁業資源總體數量在不斷減少;陳琦等[2]基于我國海洋捕撈產量的歷史統計數據,得出黃海和東海海域捕撈產量的長期演變趨勢與全國總產量較為相似,遠洋海域捕撈生產能力較強;唐議等[3]對我國海洋漁業資源利用狀況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海洋漁業資源整體處于充分利用狀態,捕撈能力總體過剩,并提出需要引入漁具限制制度和改進現行捕撈統計制。但由于海洋捕撈具有經濟實現、就業保障等功能,加之面對我國周邊復雜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可以預見的是,我國海洋捕撈仍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黃東海區位于太平洋西北部,包括南黃海及東海部分海域,面積共計117萬km2,其東北部經朝鮮海峽連接日本海,西南經臺灣海峽連接南海,是我國重要的漁業產區,在我國海洋捕撈業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筆者以黃東海水域海洋漁業資源捕撈狀況為研究對象,對黃東海水域海洋漁業資源捕撈的基本現狀、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海洋漁業資源管理對策進行研究,這對于促進我國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黃東海區海洋漁業資源捕撈現狀
1.1 海洋捕撈產量相對增加
海洋捕撈產量可以直觀反映海洋捕撈業的發展狀況。黃東海區作為我國重要的漁業產區,海洋捕撈產量比重超過全國的50%,并呈一種逐漸增大的趨勢。根據2000—2015年《中國漁業年鑒》統計數據,2000—2015年黃東海區海洋捕撈產量總體上先減少后增加,2000—2007年黃東海區海洋捕撈產量呈波動下降趨勢,多個年份產量出現負增長,而2007年以后,海洋捕撈產量又呈現出上漲的趨勢,但增長速度緩慢[4]。2014年黃東海區海洋捕撈產量達到821萬t,占全國海洋捕撈產量的64.14%,但相比2000年減少了74萬t,降低了8%[5]。由此可見,隨著海洋漁業的不斷發展,海洋漁業資源受到環境與時間等條件的限制,再生能力受到制約,海洋漁業資源出現衰退現象,海洋捕撈量不斷減少。
1.2 海洋捕撈產值逐年增加
隨著海洋捕撈產量的增加,海洋捕撈所帶來的產值也不斷增加,2000—2015年海洋捕撈總產值逐年增加,尤其是2010年后,產值增長速度加快。由此可見,海洋捕撈產值占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在逐年降低。而據統計,海洋養殖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說明為防止海洋過度捕撈,海洋養殖業大力發展,緩解了海洋捕撈業的壓力[6-7]。
1.3 海洋捕撈種類發生變化 根據《中國漁業年鑒》,2013年海洋捕撈魚類數量達到872萬t,約占海洋捕撈總量的70%,但總體上魚類捕撈數量在減少,甲殼類、藻類、頭足類等數量在增加。目前,隨著漁業捕撈強度的增大,黃東海區優質的漁業資源逐漸減產,魚類個體體型上也在逐漸減小,利于規模捕撈的漁汛期逐漸縮短。20世紀60年代,傳統的經濟魚類被雜魚所代替,到80年代,主要漁業資源以蝦蟹類和小雜魚為主,漁業資源質量不斷降低。
2 黃東海區海洋捕撈面臨的問題
隨著黃東海區海洋捕撈產量的不斷增加,海洋捕撈產業的內部矛盾日益突出,海洋漁業資源再生能力不斷下降,不能繼續承受高強度的海洋捕撈作業量,面臨逐漸衰退的危機,海洋漁業發展面臨過度捕撈、漁業資源日漸衰竭、漁政管理困難以及海洋環境不斷破壞等一系列問題[8-10]。
2.1 海洋捕撈作業范圍逐漸縮小,以近海捕撈為主
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簽訂,國際海洋漁業制度逐步建立和實施,國際社會對漁業資源養護和管理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以此來加強對捕撈量的控制。受370.4 km專屬經濟區的限制,多數在外海和遠洋漁場作業的漁船撤回近海,數萬艘漁船從原有漁場撤出,使得黃東海區作業漁場范圍大大縮減。同時,漁船作為海洋捕撈的主要生產工具,漁船的數量是衡量海洋捕撈能力的主要依據。近年來,海洋捕撈漁船不斷增加,但大多數漁船的馬力較小,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漁船的作業半徑及其活動范圍,而遠洋捕撈作業對漁船、漁具等要求較高,個體經營的漁民無法擔負遠洋捕撈的高額成本,因此只能集中在近海區域展開捕撈作業,從而很大程度上減小了海洋捕撈規模,使得海洋漁業生產面臨極為嚴峻的形勢[11-12]。
2.2 海洋漁業資源日漸衰竭
黃東海區漁業捕撈強度超過其資源再生能力將嚴重制約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大規模的過度捕撈使黃東海水域漁業資源呈現嚴重的衰退趨勢[13-15]。隨著海洋漁業的不斷發展,黃東海區捕撈漁船的數量不斷增加,漁船的性能不斷提高,捕撈效率不斷提高,海洋捕撈產量不斷增加,創造了巨大的海洋漁業產值。但海洋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較弱,同時受到環境與時間的制約,超強度的捕撈導致被破壞的漁業資源無法及時恢復補充。同時,漁民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遵守休漁制度,在休漁期仍偷渡捕撈,使得海洋漁業資源持續衰退。我國海洋捕撈作業以拖網作業為主,但拖網網目較小,捕獲幼魚幼蝦情況嚴重,使得部分魚類品種已滅絕或瀕臨滅絕,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可再生能力,造成漁場的日漸衰退,制約了海洋捕撈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漁政管理困難
完善的漁業管理是合理開發漁業資源,確保經濟與生態效益的重要保證。目前,黃東海區有關漁業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現行的漁業法規未能很好的發揮其監督管理的作用,相關規定對海洋捕撈的作業范圍、作業方式與漁具網目的類型要求并不具體,造成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其次,休漁期期間缺乏有效的管理,并沒有因地制宜設置當地的休漁期,使得漁業資源缺乏相應的保護與監測;相關漁業管理部門對漁船的建造與審批監督管理力度不夠,漁民盲目擴大漁船規模,而漁政管理部門對違法造船捕撈的懲罰力度較弱。另一方面,漁船多為個體經營,漁民法治意識淡薄,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顧海洋捕撈現狀,大量擴大漁船規模,在近海區域過度捕撈,加大了漁業管理的難度[16]。
2.4 漁業水域環境日益惡化
黃東海區沿岸近海海域污染日趨嚴重,對海洋捕撈業特別是近海捕撈業的影響日趨明顯,對魚類種群結構及規模也造成了顯著影響。部分沿海和沿河企業排放大量工業污水等陸源污染物進入黃東海流域,導致海水富營養化,引發赤潮等災害;沿岸海域的石油勘探及開發等一系列活動的超標排污,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海洋漁業環境構成威脅;海上漏油以及海洋災害等一系列的突發性污損事件發生頻繁,導致近海漁業水域環境破壞嚴重;同時,圍海造田等大規模的人類活動破壞了近海水域的生態環境,污染了魚類等的繁衍環境,導致漁業水域面積日益減少,使得漁業資源產量大幅度下降[17]。海域環境污染的加重,增大了海洋生物災害的發生,嚴重制約了漁業資源的循環再生,成為制約海洋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3 黃東海區海洋捕撈的建議
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要做到生態系統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目前黃東海區海洋捕撈強度增加與海洋漁業資源衰退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過度捕撈問題導致海洋漁業資源破壞嚴重,海洋漁業資源再生能力不斷下降,制約了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長遠發展考慮,為使海洋捕撈強度與漁業資源再生能力相適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調整海洋捕撈產業結構,發展海水養殖業,完善海洋捕撈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對促進黃東海區海洋捕撈業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1 調整海洋捕撈產業結構,發展遠洋捕撈 目前,面對海洋漁業資源捕撈現狀,應對海洋捕撈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改變傳統的單一作業模式,適度發展其他作業形式。調整捕撈品種與漁船分布,保護漁業資源。漁政管理部門積極鼓勵探索新漁場,開發漁業新品種,引導漁民向產業化、集約化的現代漁業方向發展,保證漁業產品有效供應;同時運用政策和經濟杠桿等手段調整作業結構,使捕撈結構日趨合理。要嚴格控制過度捕撈,保護近海漁業資源,積極開發外海、深海漁業資源,發展遠洋漁業;引導海洋漁業公司憑借先進的捕撈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發展遠洋漁業,減輕近海漁業資源壓力。
3.2 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減輕海洋捕撈壓力 在海洋漁業資源日趨衰竭的現狀下,海水養殖業的發展能為市場提供更多的水產品,緩解海洋捕撈壓力。東海區海岸線長達6 800多km,適合養殖的灘涂達30.15萬hm2,應加大資金投入,開發淺海灘涂資源,引導漁民轉向養殖生產,大力發展淺海養殖、灘涂養殖等,人為增殖漁業產品,減輕海洋捕撈壓力,最大限度的發揮漁業水域的再生能力。同時,在漁業資源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加強科研創新,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優良養殖新品種;加強苗種人工繁育技術,推廣健康的生態養殖技術,提高漁業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3.3 加強漁政管理,完善漁業立法
完善海洋捕撈相關法律法規,在現有法規的基礎上進行修改與補充,使黃東海區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強漁船許可證管理,嚴格執行國家下達的漁船控制指標,控制新增漁船,將新造漁船的審批納入法制軌道,避免盲目增加船只;嚴格限制漁船作業時間和區域,杜絕損害幼魚幼蝦的各種作業方式。在相關法律的支持下,加強黃東海區漁政監督管理力度,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加強漁政管理;進一步加強休漁治理工作,嚴格執行禁漁制度;嚴厲打擊休漁期間拖網的偷魚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做好漁情信息傳遞,加強漁業資源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使漁民真正認識到漁業資源的有限性、濫捕的危害性和保護漁業資源的迫切性,自覺保護漁業資源。
3.4 加強海洋環境保護與監測
要實現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海洋環境的保護,從長遠利益出發,加強對黃東海區海洋漁業環境的保護。通過立法、監測等手段,嚴格控制污染源,及時監測海洋環境污染狀況,合理排污;加大查處懲罰力度,降低海洋污染,保證黃東海區海洋捕撈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廣大群眾要提高保護海洋環境的自覺性與責任意識,嚴格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使海洋漁業資源能夠持續的造福人類。為再造黃東海區漁業新環境,可以建造人工漁礁,為魚類等生物提供繁殖、生長、發育等場所。
參考文獻
[1]王麗艷,王衛,高偉明.河北省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分析[J].經濟地理,2003,23(2):216-219.
[2] 陳琦,韓立民.我國海洋捕撈業生產的波動特征及成因分析[J].經濟地理,2016,36(1):105-112.
[3] 唐議,鄒偉紅,胡振明.基于統計數據的中國海洋漁業資源利用狀況及管理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6):1061-1068.
[4] 許罕多.資源衰退下的我國海洋捕撈業產量增長:基于1956年—2011年漁業數據的實證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86-93.
[5] 朱玉貴,趙麗麗,劉燕飛.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2):166-169.
[6] 傅秀梅,宋婷婷,戴桂林,等.山東海洋漁業資源問題分析及其可持續發展策略[J].海洋湖沼通報,2007(2):164-170.
[7] 張光華,張曉慧.我國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和前景[J].海洋與海岸帶開發,1993,10(1):8-11.
[8] 趙章元,張永良,章燕.我國區域性污水海洋處置度分區規劃研究[J].海洋環境科學,1997,16(3):14-20,28.
[9] 曹英志,翟偉康,張建輝,等.我國海洋漁業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5,33(5):41-46.
[10] 谷德賢,尤宏爭,王素花,等.天津市近岸海洋捕撈漁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漁業信息與戰略,2016,31(2):117-120.
[11] 楊建毅.浙江省海洋捕撈漁業可持續發展狀況分析[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4,13(2):140-145.
[12] 郭文路,黃碩琳.控制我國海洋捕撈強度所面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1,10(2):132-139.
[13] 慕永通.我國海洋捕撈業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5.
[14] 聶善明.如何解決海洋漁業過度捕撈問題的探討[J].中國漁業經濟,2000(6):26-28.
[15] 盧布,楊瑞珍,陳印軍,等.我國海洋漁業的發展、問題與前景[J].中國農業信息,2006(9):10-11.
[16] 同春芬,杜小麗,張凌娟.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初探[J].漁業經濟研究,2008(5):34-38.
[17] 劉曙光,紀瑞雪.海域環境惡化對中國海洋捕撈業發展的阻滯效應研究[J].資源科學,2014,36(8):1695-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