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郭家琳
時隔三年,在逆全球化現象抬頭、日韓經貿摩擦的現況背景下,以緩和當前貿易領域的矛盾問題、尋求三國共同發展為目標的中日韓外長會議于8月21日在中國北京古水北鎮召開。
盡管三國在外交、政治、歷史等方面存在諸多爭議問題,但三個國家在共同發展韓中日自由貿易協定(FTA)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方面達成多項共識。此外,會議還通過了“中日韓+X”合作概念文件,為挖掘“一帶一路”倡議下多國市場的發展潛力、推進東亞經濟的穩定發展做出積極規劃。
此次會議上,三方表示要發揮各自優勢,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等新興科技領域將是未來合作的重要方向。中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且具有極大的市場,日本在高科技和高新技術領域有較強的優勢,而韓國作為新興的發達國家有著較為完善的產業結構及其發展經驗,中日韓三國之間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和各產業發展程度等差異使其產生較強的市場互補性和較大的產業合作機會。
2018年的數據顯示,三個國家的經濟總量超過歐盟,直逼北美自貿區,中國是日韓兩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而日韓分別是中國第二和第三大貿易伙伴國、第一和第二大投資來源國。作為全球重要的三個經濟體,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比如在農業方面,產業較為發達的中國目前將其生產的農產品大量出口銷往韓國、日本。中國也鼓勵日本和韓國的資本投資到中國農業,將先進的種植技術和培育的優良品種引入中國,深化農業的產業發展。
這種合作互補的發展模式不僅推動了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使三方共同受益,以中日韓為核心形成的東亞生產網絡還對全球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發揮出其在東北亞、東亞乃至亞洲中區域合作的中流砥柱作用。在全球價值鏈上,中日韓三國汽車、機械、電子等制造業領域的分工協作十分緊密,不斷深化的合作關系將為整個東亞帶來更多創新成果與共贏收益,彌補亞洲地區科技創新方面的投資缺口。此外,金融、旅游、航空、電信等服務業也成為中日韓經貿合作的新領域。目前,中國在上述領域已經加大了在日韓的投資。

8月21日,第九次中日韓外長會在北京舉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主持會議,韓國外長康京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出席。攝影/本刊記者 韓海丹
近幾年來,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現象日益凸顯,在2018年美國對其盟國加收高額鋼鋁制品關稅時,歐盟、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均被暫時豁免增收關稅,唯獨日本沒有獲得該項關稅豁免權,這也迫使日本將經貿合作轉向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中日韓自貿區(FTA)等方面。面對部分發達國家出現限制國際投資、反傾銷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反全球化”現象,加強中日韓三國的經貿合作、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使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對維持中國和東亞各國經濟平穩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日韓經貿摩擦爆發于今年7月,日本稱出于對國家安全問題方面的考慮,對韓國實施加強半導體材料出口管控措施。今年8月,日本將韓國從可享受貿易便利的“白色清單”上刪除,韓國對此作出回應,將日本從其貿易的“白色清單”上刪除。中國在日韓兩國向對方國正式實施貿易制裁之前,將兩國拉回談判桌,以共同促進中日韓及東亞各國合作為議題,使三方超越眼前的暫時矛盾,共同尋求經濟發展并達成多項合作共識。
韓日貿易爭端背后有著歷史遺留問題,也有著現實經濟、安全和領土爭端問題。由于慰安婦、強征勞工等歷史問題爭議,日本對向韓國出口的半導體以及其他三種材料實施管控與審查。在日本正式頒布法案將韓國從白名單中移除后,韓方終止《軍事情報保護協定》,日韓之間多次交鋒中的強硬態度使得雙方關系呈逐步下行趨勢,這使得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任務變得更加艱巨。同時,在美國主導的逆全球化等因素的作用下,日韓雙方的矛盾不斷激化。
而從經濟主體本身看,中日韓三方發展水平不同決定了貿易合作、談判過程中勢必有分歧存在。日本是一個典型的發達經濟體,其高端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都有很強的競爭力。韓國也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它的工業水平尤其是很多中高端的產業水平都是領先于中國的。因此在和它們進行自貿談判的過程中,中國可能會對很多產業持相對保守的態度。
但是,在農業這個問題上恰好相反,日本和韓國較為保守,而中國由于農業規模非常大,優勢就比較強。在這樣的背景下,日韓一直都主張非常高的自由化水平,這其實給中國造成比較大的壓力,同時也對中國的產業開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過,三國之間的合作存在問題是一種常態,不會構成不可逾越的障礙。理性認清問題的本質、處理分歧,方能加強互信,盡快推進合作的發展進程。
當下,日韓之間的矛盾只是表象,兩國實質上充分認同合作對自身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這說明日韓恩怨是可以調和的矛盾。只是當下日韓矛盾空前激化,讓中日韓相互之間的交流變得十分敏感、缺乏互信度。但在兩者圍繞著分歧進行的博弈中,我們也看到了雙方的試探性讓步。
在今年年初,日方主動提出就戰時強征勞工問題進行談判。面對日本在貿易方面的重重限制,韓國堅決要求日方不要將其從白名單中移除,企圖通過磋商對話展開“救火行動”。由此可見,日韓雙方仍有對話意向,也期待拿出解決問題的舉措。
事實上,三國之間的合作符合多方利益,背道而行只會讓韓日、東亞甚至全球的經濟受到負面影響。韓方在手機OLED屏幕上具有比較優勢,壟斷了全球90%的份額,內存生產額居世界第一位,而生產這些產品的材料大部分需要從日本進口。
正因為彼此緊密的貿易依賴,日本對韓國出口進行管控,在讓韓國半導體產業損失4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650億元)的同時,自身也損失了11.6%的光刻膠市場。同時,環環相扣的中日韓產業鏈關系勢必波及我國的智能制造業。因此,三方都希望積極主動付諸行動,推動日韓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投資等領域逐個進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