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沉



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與此同時,距天安門廣場正南15公里的北京另一座機場也距離自己的落幕時刻越來越近了。
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機場,南苑機場“出生”在晚清,至今已百歲有余。它是百年中國航空事業發展的肇始之地,見證了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的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在中國航空事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盡管即將要被關閉,但是在南苑機場的身上,仍然有著太多的歷史興衰和家國故事值得去銘記和緬懷。
原是皇家獵場所在
南苑以前也叫“南海子”,曾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其占地面積頗大,且周圍筑有土墻。苑內有永定河故道穿過,形成大片湖泊沼澤,草木繁茂,禽獸、麋鹿聚集,成為皇家的狩獵場。
清光緒年間,京郊發生水災,從永定河中泛濫出來的洪水沖垮了南苑的土圍子,苑內的動物作鳥獸散。皇家獵場從此被廢,南苑遂改為他用,成了清軍的駐地和練兵場。之后逐漸發展成為校閱場所,北洋陸軍第六鎮進駐于此。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法國為向中國推銷剛剛起步的飛機,運到北京兩架小飛機進行表演,看到南苑地勢開闊平坦,遂選擇在南苑進行起降和飛行表演,這是作為近現代科學技術象征的飛機首次在中國土地上起降。
1910年8月清政府著手籌辦航空事業,在南苑開辦飛機修造廠試制飛機,并利用南苑的毅軍操場修建了供飛機起降的簡易跑道,南苑機場由此得名并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座機場。
與之對應的是,美國最早的軍用機場修建于1909年,而日本的首座軍用機場則到了1911年才建成,可見我國飛行事業的起步并不算晚。
作家薩蘇曾撰文指出,南苑機場還是中國航空的福地。1911年清明前后,從法國歸國的飛行家秦國鏞,在南苑飛機場現址駕機升空,秦國鏞也被稱為中國航空第一人——此前馮如等也曾在國內飛行,但試飛均不完美,只有秦國鏞順利完成了飛行。
中國航空航天在此起步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飛機廣泛運用于軍事領域,各國逐漸意識到它在未來戰爭中的巨大作用。清政府也十分重視航空事業,多次選派留學生赴國外學習先進的軍事航空技術和飛機制造技術,這些留學生學成歸國形成了中國第一支航空技術力量。
秦國鏞1903年留學法國,后轉入比利時航空學院學習飛行及機械科,1911年學成歸國,并攜回一架50匹馬力的“哥德隆式”單座教練機;厲汝燕1909年進入布里斯托爾飛行學校學習;錢文選1911年畢業取得飛行員執照,在奧地利選購兩架“鴿式”單翼機回國:潘世忠獲得法蘭西國際航空聯合會頒發的飛行證書;鮑丙辰被選派法國留學,1914年學成回國:姚錫九被派往法國學習航空……
1910年8月,留日學生劉佐成、李寶悛在日本制造飛機,因場地使用受限,難以進行試飛,駐日公使胡惟德遂資助他們回國創業。劉佐成、李寶悛回國后,接受清政府的委任,開始試制飛機。當時的清政府撥款若干,在南苑廡殿毅軍操場內建了一座飛機試驗廠房,此為中國首次由政府主辦飛機制造,在南苑立起的這座廠房,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個航空工廠。1911年,在愛新覺羅·載濤主管并籌辦下,中國最早的飛行器研究所正式成立,所址就設在北京南苑大紅門。
1913年,以南苑機場為中心的南苑航空學校正式建成開學,是為亞洲第一座航空學校,早于當時已經實現基本工業化的日本。這所學校除有設備完善的南苑機場外,還有飛機修造廠一座,房百余間,機庫兩座,具有相當規模。.
航空專家傅前哨介紹,“南苑航校的招生對象主要面向現役軍人,如陸、海軍有關院校的畢業生,陸、海軍機關和部隊中年齡在25-30歲的少校以下官佐。第一期飛行學員共招收了50名。其錄取標準相當嚴格,在各軍事單位選拔、推薦的基礎上,航校還要對他們進行身體檢查,體檢合格者方可獲得參加學科考試的資格。最后,只有那些考試成績達到要求的人才會被錄取。”
傅前哨表示,飛行學員的培養規律和程序,在百年前就已基本確定,南苑航校將飛行學員的教育訓練分為“學科”與“術科”兩大門類,是相當科學的,定位也比較準確。
1914年,由飛機修造廠負責人潘世忠主持,造出了中國第一架自制的戰斗機——槍車一號。這架戰斗機參考法國高德隆和法曼兩型雙翼機設計,使用我國漢陽兵工廠自制的80馬力航空發動機和機槍武器,解決了機槍子彈容易打到螺旋槳的問題,形制創世界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組建于清朝宣統年間的南苑航校修理廠,后來又演變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第一座火箭總裝廠,“因此可以說,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都是從南苑機場起步的。”
也是中國第一個民用機場
南苑機場不僅是中國第一個軍用機場,也是中國第一個民用航空機場。1919年1月,當時的北洋政府交通部成立“籌辦航空事宜處”,此后又先后從英國、法國、美國購買了愛佛羅、高德隆、道濟等型號飛機一百多架,開展民航事業。
1920年4月24日,第一條民用航線南苑至天津段試航。當時的北洋政府使用英國亨式機“京漢”號,由英籍飛行員麥肯錫上尉駕駛從北平起飛,成功開辟了中國第一條民用航線——京滬航線京津段。
1920年5月7日該航線正式運行,搭乘英國駐華公使、交通部代表等乘客15人以及部分郵件報刊,由南苑起飛,歷時1小時安抵天津賽馬場。這次由北京到天津的往返飛行,盡管只是郵局委托飛機試帶郵件,但卻開創了中國民航和航空郵件的首航,中國商業航空由此開端。
京津試航后,北洋航空機關還使用維梅式運輸機開辦過北京至濟南的航線、北京至北戴河的夏季臨時航線,以及長城游覽飛行。一家名為中國一英國的公司于1921年8月11日在北京南苑至北戴河之間開辟了一條航線,每周五下午3時由南苑起飛,在北戴河赤土山機場降落,周六、周日在北戴河飛行游覽海濱和長城,周一返回北京。此線運行3年,至1924年停辦。
1921年4月,南苑航校創辦空中游覽飛行,售票載客,每星期二、四、六下午2時飛航3次,分甲、乙兩種客票,甲種票游覽全城30分鐘,每位30元;乙種票游覽飛行場10分鐘,每位10元,很受歡迎。1921年7月1日,北洋政府開設北京至濟南航線,中國航空郵政正式創辦。當時所用班機只有兩架,“舒雁”和“大鵬”。但開航以后就因時局多變,班機不能按時往來,遂于同月10日停航。
因人力物力的限制與時局的混亂,這些花費不菲的航線多半是虎頭蛇尾,無力維持。但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的近代航空事業,在機場建設、航站配置、人才培養、油料補給等方面開始了建設進程。
見證新中國的發展壯大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為了控制華北地區的航空業,日本于1936年10月,逼迫中國簽訂《中日通航協定》。1936年11月7日,惠通航空公司在天津成立。該公司名義是中日合辦,實際是日本獨資,中方只出土地使用權,日方出飛機、飛行員及其他一切技術人員。
1937年“七·七事變”后,南苑機場成為日軍的進攻目標。7月28日,大批日軍進攻南苑,為了保衛南苑機場,29軍副軍長趙登禹、師長佟麟閣陣亡,5000多名守軍殉國,南苑機場不幸被日軍占領。
據《北京抗戰遺存》記載,占領南苑后,南苑機場就成為日本陸軍航空部隊在中國最大的軍事基地,他們在附近建有20多個鋼筋混凝土的飛機掩體,俗稱“飛機窩”。1939年夏,中國抗日志士放火燒了南苑機場,多架日機葬于火海之中,日軍損失慘重。日本投降后,南苑機場成為國民黨的重要空軍基地。
國共內戰結束后,國民黨被迫撤退從大陸到臺灣。到了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苑機場組建了第一個空軍飛行中隊,并成功地組織了開國大典的首次新中國空中閱兵。這成為南苑機場歷史中眾多輝煌時刻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南苑機場延續傳統,在此建立了航校及空軍培訓機構。1949年12月1日空軍第四驅逐機航校在南苑機場成立,12月24日,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航空學校。同一時期,南苑機場也成為中國空軍保衛首都的重要基地。此外,由于安全、機場跑道長,這里還成為早期迎送外賓的重要機場,也是前蘇聯TU104大型飛機首個著陸的中國機場。可以說南苑機場在中國近代航空事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4年,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準,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與22個省、市及大型企業聯合組建民用航空公司,中國聯合航空公司就此誕生,南苑機場隨即成為聯航的基地。當時的中國聯航有40余架飛機,型號除波音767、波音737外,還有俄制的圖-154和伊爾-76等飛機。
2014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關于北京新機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同意建設北京新機場。之后的2015年,南苑機場搬遷就已經成為新機場建設相關工作的一部分。按照當時規劃,新機場2019年建成投入運營后,由于空域、航道等原因.南苑機場必須停運。
有一句話因為被美國名帥麥克阿瑟引用而成為名言,“老兵永遠不死,只會慢慢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如今,隨著科幻感十足的大興國際機場即將投入運營,南苑機場則像一位垂垂老翁迎來謝幕的時刻。無論未來如何,它的名字和故事必將如同一壇老酒,珍藏在歷史的回憶中,時間越久,味道越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