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光宇 王璐瑤
摘要:建設用地污染時刻影響著人類的健康,保障建設用地質量對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目前中國建設用地污染調查與修復缺少系統性研究。從建設用地污染修復存在的問題展開,簡述了目前中國建設用地污染調查與修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設用地污染調查與監測研究的進展,以期為研究建設用地污染修復提供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建設用地;土壤污染;土體修復;調查與監測
中圖分類號:x50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5913/j.cnki.kjycx.2019.10.028
土地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它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空間、食物來源、發展空間等基本條件[1]。作為一種重要的土地利用類型,建設用地對人類的生活質量及其他生命體的生存,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它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和一切社會經濟活動提供了生活場所、操作空間,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滿足人類最基本生存的基礎下,建設用地污染修復改善可以保障人類健康和居住環境,極大地提高人類生活的幸福感。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建設用地污染修復改善可大幅度提高現有建設用地的土地利用率,達到集約、節約、高效利用的目的;同時,建設用地污染修復改善對預防大氣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具有積極意義。因此,保障建設用地污染修復對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2-3]。
1 建設用地污染修復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中國城市建設用地污染治理工作剛起步,還存在不少問題,存在“重效率輕效益”“重修復輕調查”“重效果輕過程”等現象[4]。對修復過程缺乏監管,修復后評估、跟蹤監測重視不夠,修復過程中污染物轉移、排放基本處于失控狀態,挖掘、破碎、熱脫附、土壤轉運過程揮發性有機物和監管基本是空白。修復大多采用快速、異位和高成本的修復技術,不符合綠色修復理念,過度強調污染物快速處理,有違城市建設用地污染治理的初衷;從事修復的企業目前大多是由綠化、土石方、建筑等企業轉型而來,基礎比較薄弱。
據統計,2006 2014年中國建設用地污染修復修復項目逐年增加,截至2014-07,全國實施的修復項目335項,涵蓋24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5]。從已實施的項目看,中國在建設用地污染修復環境污染修復和地下水修復方面積累了一些適合國情、比較成熟的修復技術以及適用的修復效果評價方法,獲得了不同類型污染場地綜合工程修復技術應用經驗。然而與國外相比,中國的修復技術、裝備及規模化應用存在較大差距。技術體系以異位為主,快速原位的修復技術較少;材料和設備以國外產品為主;技術人才儲備不足,仍缺乏技術實際應用經驗。
土壤污染修復缺乏行業監管,中國尚未形成系統有效的法律法規與管理體系、標準體系、監測監控體系等土壤污染綜合防治體系。中國目前沒有建立完備的土壤污染調查、風險評估、檢測技術和環境質量技術標準,污染修復治理后也缺乏長期監測和監管,絕大多數省市還是空白。而全面、準確掌握建設用地污染修復狀況是開展建設用地污染防治與監管工作的重要基礎。目前,對于農業用地污染狀況的調查已經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指導性結論,但是,關于城市建設用地調查研究相關研究,目前還未見報道。
2 建設用地污染調查研究
由于農用地的土壤安全和食品安全、人居安全等問題息息相關,中國現階段已完成的污染土壤調查大多集中在農用地監測與調查中。“十二五”規劃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主要是針對受污染的糧食、蔬菜基地的重金屬污染,提出要綜合治理和嚴控重金屬污染,由此加強重金屬污染重點防控區、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等區域內的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用地污染修復調查研究還未系統開展。
2.1 建設用地污染修復調查
1999年以來,國土資源部開展了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截至2014年,已完成調查面積150.7萬平方千米[6]。全國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項目已發現局部地區土壤污染嚴重。與1994 1995年采樣相比,土壤重金屬污染分布面積顯著擴大并向東部人口密集區擴散。
2005- 2013年,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土資源部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調查面積約為630萬平方千米。
全國土地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l%。污染類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共有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
從污染分布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鎘、汞、砷、鉛4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
在調查的690家重污染企業用地及周邊的5 846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皮革制品、造紙、石油煤炭、化工醫藥、化纖橡塑、礦物制品、金屬制品、電力等行業。
總體上看,已完成的土壤環境調查,初步掌握了全國土壤污染的基本特征和格局,了解了土壤主要污染物。但是,由于調查時間跨度大,調查方法不統一,調查精度難以滿足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的需要,迫切需要在現有調查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調查精度,真正摸清土壤污染底數,獲得地塊尺度的土壤污染數據。
2.2 建設用地污染修復監測
開展土壤監測調查的部門有環保、農業、國土部門。環保部門開展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以農用地、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狀況為主,農業部門以耕地地力為主,國土部門以測定土壤中礦物元素及其他無機指標為主。
目前,中國土壤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尚不健全,土壤監測點位布設、監測指標、分析技術、評價方法等還不夠系統和規范,全程序質量控制技術還比較薄弱[7]。土壤監測主要問題包括5個方面:①現行標準中監測污染物的數量不足,尤其有機污染物數量過少;②現行標準中采用的技術方法較為落后,許多標準實施后長期沒有修訂,缺少先進的監測技術方法;③土壤環境監測的基礎性研究較少,對標準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的技術支持不足;④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的評價及分析方法等技術體系尚不健全,信息發布不規范,難以滿足新時期環境管理的需求;⑤全國城鄉之間、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監測能力差異大,部分基層監測站人才匱乏,遠不能適應新時期環境管理的需要,監測能力整體水平亟待提高。
3 展望
隨著人口的增長、產業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張,土地資源的緊缺和土地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建設用地質量安全問題正在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周圍,而中國土壤修復市場尚處于成長階段,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針對建設用地質量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建設用地污染問題,發達國家在這方面起步比較早,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相繼頒布了多條相關法規政策,對于指導中國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馬仁會.臨沂市城鄉建設用地結構與布局優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7.
[2]吳正紅,葉劍平.城鄉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路徑選擇[J].城市問題,2007 (4): 60-65.
[3]王于娟.建設用地供給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2.
[4]王永康.中國城市建設用地水土污染治理現狀與問題分析[J].學術研究,2017 (4): 410.
[5]羅啟仕.中國城市建設用地水土污染治理現狀與問題分析[J].上海國土資源,2015,36 (4): 59-64.
[6]林玉鎖.中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J].世界環境,2016,161 (4): 18-20.
[7]陸泗進,王業耀,何立環.中國土壤環境調查、評價與監測[J].中國環境監測,2014,30 (6):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