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哲 崔如清 任麗麗
摘要本文介紹了天津市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品種選擇、適當晚播、播后鎮壓、肥水管理、預防倒伏、適期收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小麥種植戶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天津市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5-0030-01
天津市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水資源稀缺,麥田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生產中澆水過多、化肥使用量大、水肥利用率低等問題突出,造成小麥產量高成本也高,嚴重影響區域水資源安全和農民收人的增長。傳統冬小麥栽培管理模式復雜,體力勞動繁多,生產率低,很難適應新時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本文介紹的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是在確保高產穩產的前提下提高了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簡化管理措施,以提高種植效率,該技術對轉變小麥生產方式、促進小麥生產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品種選擇
建議選擇適宜越冬籽粒大小均勻、熟期較短的大穗型冬小麥品種。熟期短的小麥品種后期生育時間短、需水量少,可降低后期干熱風的危害程度。大穗型的冬小麥品種,莖稈比較粗壯,透光性和通風性比較好,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強。
2適當晚播
天津地區近幾年冬季的氣溫普遍偏高,小麥適時晚播有利于小麥在冬前穩健生長、安全越冬;而且晚播的小麥冬季所需積溫較少,莖葉數量少,分蘗也少。因此,對養分的消耗就少,春季溫度升高時,分蘗就會快很多。另外,小麥適當晚播會降低紅蜘蛛蚜蟲以及雜草等危害的發生幾率,還能減少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發生。因此,小麥晚播不僅可以預防小麥病蟲害的發生,還能減少小麥凍害,更有利于春季的返青和分蘗,對于提高小麥產量大有幫助。晚播以不影響抽穗為原則,越冬苗以3~5片葉為宜。
播前精細整地,秸稈還田的地塊應粉碎徹底,旋耕2遍,旋耕深度要達到15em以上。實行窄行勻播,行距15cm,做到播深一致(3~5cm)、下籽均勻。調好機械,避免播種機堵塞,出現漏播、跳播現象。先播地頭,再播中間.基本苗以450萬株/hm2為起點,每推遲1d播種,則增加基本苗約22.5萬株/hm2",最高基本苗不超過750萬株/hm2,確保苗全、苗齊、苗勻、苗壯。
3播后鎮壓
鎮壓一般應在小麥播后1~2d土壤表面出現干燥時進行,若播后持續干旱,隨機進行鎮壓。小麥三至四葉期持續干旱,要鎮壓2次以上。鎮壓的原則是壓“黃”不壓濕。適墑播種的以重耙為主,忌鎮壓;小麥種子萌發后露風的地塊不要鎮壓。
4肥水管理
在正常栽培條件下,每生產50kg小麥,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純N1.5kgP2Os0.50~0.75kg、K201.5~2.0kg,氮、磷、鉀的比例大致為3:1:3。小麥對氮、磷、鉀的吸收隨品種、栽培技術和氣候等因素不同而不同。產量越高,則吸收的養分就越多。
天津地區施純N150~225kg/hm',全部作為基肥,拔節期少量追施播種時施磷酸二銨300~375kg/hm2,高產田需施硫酸鉀150~225kg/hm2。
底墑水是冬前壯苗的基本條件,也是節省凍水措施的前提。若在降小雨的情況下免澆底墑水,在出苗后補灌或澆凍水時即,要以墑情而定。底墑水要保證麥田的蓄水量達到田間最大蓄水量的80%~90%。
小麥返青后,適時澆灌返青水。對于千旱的麥田,則可適當早澆返青水,但水量不宜過大,麥田要適當增施磷、鉀肥,控制田間濕度;對于群體較大的地塊或偏旺且未脫肥的麥田,則不用施返青肥。這樣可以抑制小麥紋枯病、白粉病和銹病的發生。
適時澆灌漿水,要看降雨,即灌漿期降水量,若小麥灌漿期(5月5-20日)出現降水量達20mm以上的降雨,則可以不澆灌漿水,若灌漿期降水量很少則需澆灌漿水;二要看頻率,即根據前期澆水次數而定,已澆過返青水、拔節水和開花水共3次水的麥田,一定不要再澆灌漿水四;三要看品種,抗旱節水性強的品種和優質強筋小麥品種最好不澆灌漿水,常規品種澆灌漿水有增產作用;四要看群體,群體較大具有倒伏風險的地塊不澆灌漿水;五要看地力,即土壤的肥力,土壤肥力水平一般的地塊以及保水性差的沙質土壤應澆灌漿水,而土壤肥力高的地塊可不澆灌漿水。
5預防倒伏
倒伏有2種類型,即根倒伏和莖倒伏。小麥倒伏后,葉片重疊,光合作用受到嚴重影響,一般減產20%左右,嚴重者可達40%~50%。在防治上,應選用抗倒伏品種,合理密植;深耕和提高整地播種質量,冬前和返青期促進根系發育;調節好群體結構,特別在起身拔節期要準確判斷苗情,合理運籌肥水間。
6適期收獲
為提高小麥的產量,應進行適期收獲。一般冬小麥最佳收獲期是蠟熟末期17-8。小麥收獲前,要提前7d做好夏播玉米播前灌水工作,收獲后及時清理麥田,準備好播種機械、肥料和種子,為夏播做好準備。
7參考文獻
[1]朱軍霞.強筋冬小麥綠色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8(10):17-18.
[2]周興軍,翟文禮.高產小麥百農207的特征特性及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18):169.
[3]曹桂芳,任曉雪,陳昆,等.豫東地區小麥高產穩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7):26-27.
[4]劉麗,常云龍,宋秀珍,等.冬小麥新品種長麥619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8(8):148-150.
[5]林霞,洪雪梅.冬小麥新冬48號高產滴灌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8,64(7):100-101.
[6]蘭向進,馬進高陵區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10):124.
[7]宋秀珍,常云龍,劉麗,等冬小麥新品種長麥251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7(11):224-226.
[8]郭立華,王立霞,徐璟琨,等.隆堯縣冬小麥節水穩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7(20):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