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虹
摘要水稻綠色增產栽培模式攻關是指集成推廣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并應用到水稻生產中。南陽市科技人員經過多年的試驗探索,總結了水稻綠色增產栽培模式的關鍵技術,以期為進一步推廣應用該技術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綠色增產技術模式;保障措施;成效;河南南陽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5-0052-02
南陽市地處南北兩大稻區的過渡地帶,雖兼有南北稻區稻作資源之優點,但既沒有南稻的規模優勢,又沒有北稻的品質優勢,長期以來片面追求單產,過度使用農藥、化肥,造成稻米品質較差;,因此,南陽市水稻生產迫切需要進行提質增效,由追求單一數量型轉化為質量安全效益并重,大力推行綠色增產模式,強力推行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開發,創南陽名牌大米。在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趨緊的背景下,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是支撐糧食發展的接續和替代動力,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舉措。水稻綠色增產栽培模式攻關就是指集成推廣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應用到水稻生產中,促進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實現糧食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目的。
1采用的技術路線
南陽市水稻綠色增產模式技術攻關工作始于2015年,由南陽市農業科學院、南陽市水稻生產辦公室聯合發起。參考了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有關技術標準執行了國家相關標準、行業標準和河南省地方標準,根據南陽市的地域氣候特征、生產水平因素,經過試驗示范,綜合應用了優良品種、模式施肥、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等國內先進的水稻生產技術,整合為《南陽市水稻生產標準綜合體》,經南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審定通過,于2016年11月3日以南陽市地方標準DB4113/T212-2016、DB4113/T227-2016發布實施,在生產中加以應用。推廣的技術規程具有如下特點:一是結構整體完整,要素設置合理,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先進性;二是操作步驟詳盡,指導性強;三是應用技術多,操作過程流暢,選擇性強。
2主要技術模式
2.1引進推廣高產高效多抗新品種試驗即適宜品種模式
以優質高產、高效、多抗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為突破口,注重稻米外觀品質、適口性、產量和綜合抗性,根據近幾年的試驗示范,取得了較好進展,建立適宜品種綠色增產模式。常規粳稻以鄭稻系列、鄭粳9707、宛粳096、豫津優9702為主;雜交粳稻以9優138.9優418等為主;雜交稻以內2優6號、川香優8號、綿II優838、II優725.宜香9號、岡優725等為主導品種。經過3~5年的努力,使全市優質水稻品種覆蓋率達95%以上。
2.2圍繞三控技術開展配方施肥試驗即施肥模式試驗
近年來,農民為了追求高產,在施肥的理念上、種類上、方法上與綠色增產的要求存在著一些不相適應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氮肥的施用量較大,鉀肥及微肥元素少施或不施。
2.3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在水稻病蟲害綜合治理上,提倡采用“抓兩頭(秧苗期、孕穗破口期)、放中間(分蘗期)”和“治小田,保大田”,按照防治指標合理使用“選用高效、低毒農藥”的策略。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從稻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出發,綜合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和危害。
2.4種養結合稻一鴨共養模式
2015-2016年唐河翡翠綠米莊園股份公司在昝崗進行綠香稻一鴨示范試驗,對這種模式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發現,稻鴨共生系統的投人只占常規稻作系統的82%,主要用于購買塑料網、鴨苗和飼料等;稻鴨系統的水稻產量與常規稻作系統的產量相當,但質量更好。若按有機食品價格高于同類商品20%的市場價格(綠香稻谷8元kg)計算,加上鴨子的附加產值(12只鴨、每只30元,共360元),則稻鴨系統比常規稻作系統增收6675元/hm2左右。
2.5水稻全程機械化綠色增產模式
南陽市水稻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研究起步較晚、發展緩慢,直到2008年隨著性能穩定、價格低廉高性能插秧機、收割機的研發成功以及育秧技術和高產配套農藝技術體系的完善,全程機械化才得以迅速發展。目前,水稻全程機械化(包括機插、機防、機收)綠色增效模式已經成為南陽市水稻應用面積較大的一種稻作方式,到2017年,水稻全程機械化綠色增效模式推廣面積達2.71萬hm2,占水稻總面積的81.2%,累計推廣面積達9.07萬hm2。
3組織保障措施
3.1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綠色增產
南陽市于2015年確立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市”的戰略目標,將綠色增產列為建設現代農業強市專項工作,各級政府以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為抓手,在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執法監管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升綠色增產營造有利環境。
3.2強化組織管理和技術指導
南陽市水稻生產辦公室作為水稻綠色增產模式技術攻關項目主持單位,負責項目組織協調管理及項目實施、試驗方案制定新技術標準制定、技術指導項目總結等。項目實施縣(區)負責落實種植區域、面積,組織農戶按技術要求種植和及時參加有關培訓。項目實施技術小組建立層層負責、定期交流、經常檢查的制度,嚴格要求,接受項目管理部門的定期檢查和考核對項目實施前有關情況和數據、項目實施記載資料項目年度總結以及項目完成后的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等有關資料實行檔案化管理2。
3.3創新“龍頭企業+農戶"操作模式
“龍頭企業+農戶"模式是推進綠色增產的有益探索,幾乎覆蓋了水稻生產全過程。如在育秧服務上,主要有“全包式"(代育代插)、“半包式”(僅代育)2種模式,育秧主體主要有種糧大戶或家庭農場、專業化服務組織或農機專業合作社、專業的育秧服務公司等。在病蟲害防治服務上,有專業機防公司全程防治的“全包式”,有階段性防治某種病蟲害的“半包式”,有效地推廣應用了綠色增產技術。
3.4廣泛開展技術培訓
一是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和技術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印發技術資料和廣播、電視講座等形式,重點培訓科技示范戶、種稻大戶,引導周邊農民掌握生產實用技術;二是組織技術人員進村人戶,開展送科技下鄉,深入生產第一線,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l";三是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南陽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為技術依托,邀請有關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工作,幫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4項目取得的成效
經市(縣)有關部門共同努力,水稻綠色增產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優質高產新品種覆蓋率達90%以上,“三控”技術及全程機械化應用成效顯著,《南陽市水稻標準綜合體》上升為南陽市地方標準。據調查,2015-2017年3年水稻平均產量7734.0kg/hm2,較前3年平均產量(7300.5kg/hm2)增加433.5kg/hm2,增幅為5.94%,總產增加45470t,新增產值1.36億元,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由于技術設施條件的限制,對優質高產高抗水稻新品種進行綜合性的系統觀察以及試驗研究處于較低的層面,不能充分了解、掌握其特征特性,沒有充分挖掘其增產潛力;二是目前稻區農民對綠色增產生產技術基本知識了解較少,實際操作水平較差;三是實施環節中監管措施跟不上,導致綠色增產生產技術應用效果不顯著。
6改進措施
一是加強源頭創新,提升模式的研究水平,構建水稻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技術模式;二是繼續完善落實水稻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使之更快地應用到水稻生產中;三是加強水稻綠色增產生產技術知識的宣傳培訓工作;四是強化對水稻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監管。
7參考文獻
[1]周旺根.關于水稻全程機械化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成效與措施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8(21):144.
[2]董根生,崔海龍,徐秀玲.蕪湖水稻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初見成效[J].農機科技推廣,2016(7):44-46.
[3]陳結桂,殷耀來.太湖縣糧食綠色增產攻關技術模式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9):56-57.
[4]胡曉斌,唐文,任良,等蕪湖市鳩江區中稻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的技術集成與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5(2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