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超 王玉國 楊娟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過度的資源開發造成土地沙漠化現象嚴重,再加上人口快速增加,我國人均土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亟須加大對土壤沙漠化的治理力度。本文從自然因素、人為因素2個方面對我國土地沙漠化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林業防沙治沙措施,以期為有效治理我國土地沙漠化現象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土地沙漠化;原因;林業;防沙治沙
中圖分類號 X1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5-0192-01
21世紀,全世界面臨的三大主要議題即為人口、土地資源環境問題,目前嚴重的土地沙漠化現象已經成為各國高度關注的重大課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各地水資源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短缺,東西部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明顯,造成很多河流干涸湖泊消失,土地沙漠化現象逐年加重,沙塵暴天氣頻發。因此,開展土壤沙漠化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毛烏素沙地的西南邊緣地帶,始建于1953年,在2000年成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前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惡劣,沙丘隨處可見且處于隨風流動的狀態,植被覆蓋率<10%;自2003年開始,保護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開展防沙治沙工作,重點推廣先進適用的造林及管理技術,使造林成活率達到了80%~90%,基本上實現了造林一片、成活一片?,F結合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防沙治沙現狀,對土地沙化原因與林業防沙治沙措施進行探討。
1土地沙漠化原因
1.1自然因素
我國地域遼闊,多半國土面積地處亞歐大陸的深處,降水資源相對缺乏,蒸發量大,導致土地逐漸趨向于干旱化;加上近些年來全球溫室效應的逐漸加劇,對我國氣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影響了我國水資源的供給,河水逐漸枯竭,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大面積植被死亡,土地沙漠化越來越嚴重。尤其是我國西北與華北地區,一直以來大風天氣居多,嚴重的土壤沙漠化造成了地表沙土肆意蔓延,侵蝕大量的地表植被,導致植被覆蓋率逐漸降低,從而又加劇了土壤沙漠化凹。
1.2人為因素
土壤沙漠化除了自然條件等客觀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為因素對環境的破壞。一直以來,我國土壤沙漠化現象逐年加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類在發展經濟時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包括過度開發利用土地資源、過度放牧、過度采伐林業資源、不合理地開發使用水資源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采取的法律措施不到位等。
2林業防沙治沙措施
2.1重點做好保護,堅持先保護后治理的理念
防沙治沙時,要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方式提前做好保護工作,堅持先保護后治理的理念。嚴格依法堅持封禁保護,加強管理,嚴厲制止不合理利用土地、森林、草地等資源的行為,避免沙區植被資源遭到破壞。為了提高沙區植被的覆蓋率,要多選擇抗旱能力強的植被進行人工造林或者封山育林、封沙種草。在治理土壤沙化方面,以植樹造林的效果最好,這是因為防護林對風沙的侵襲有很好的阻擋作用,能削弱風沙速度減少水土流失。此外,針對侵占林業資源從事農業生產的行為,嚴格依法進行退耕還林_工作,避免土壤沙化現象加劇。我國水資源分布具有空間分布不均勻、區域分布不均勻、季節分布不均勻等特點,因而要加強水資源管理,在降雨多的季節做好積蓄保水工作,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資源。
2.2適當增設沙障,減少風沙流動造成的破壞
由于特殊氣候等因素,寧夏地區秋、冬季風力較強,加上干燥的氣候條件以及地表覆蓋的植被較少,一般風沙較大。因此,要重視防沙治沙工作,有效利用周圍的環境條件,如在風沙區域增設沙障、固定沙丘,避免沙丘隨大風肆意擴散,減少沙土的擴散范圍;同時,有效截留自然降雨、保留大量冬季雨雪,以補充沙土中地下水資源總量,為植被生長提供水分。
2.3對現有植被加大保護力度
沙地、荒漠中也會存在一些現有植被,其對維護沙地或者荒漠生態系統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旦破壞后恢復難度極大,因而一定要對現有植被資源加強保護,將其作為土壤沙漠化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沙漠中常見的植被有檸條、胡楊沙棘、梭梭等,這些樹種的抗沙能力較強,有明顯的防風固沙作用,因而必須加大保護力度4。
3結語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較高水平,人們的生態意識更加強烈,更加重視環境保護。林業防沙治沙不僅是當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當務之急,更是我國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的必要保證,需要各級部”門充分部署以及廣大群眾積極參與。
4參考文獻
[1]安格勒.土地沙化與林業防沙治沙措施分析[J].吉林農業,2012(11):193.
[2]趙青華,寇永良.土地沙化與防沙治沙措施研究[J].農家科技,2015(4):30.
[3]李洪哲.土地沙化與林業防沙治沙措施[J].吉林農業,2018(1):91.
[4]韓麗文,李祝賀,單學平,等.土地沙化與防沙治沙措施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