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華 李廣斌 陳鳳 付峰 孫世清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新形勢下,潛江市巨金米業有限公司發展蝦稻標準化生產、智能化倉儲、精深化加工、品牌化運營的做法,帶動產業園區農民增收顯著。本文對其發展措施和成效進行詳細探討,以期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巨金米業;產業園;蝦稻;湖北潛江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5-0235-02
湖北省潛江市巨金米業有限公司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集水稻育秧、農機服務、收購倉儲、加工商貿、農業觀光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公司始終圍繞“潛江蝦稻"區域公用品牌,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引導農民大力發展“蝦稻共作”核心基地,帶動產業園區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顯著"。
1發展措施
1.1優價訂單生產,調動生產積極性
公司承擔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333.3hm2優質蝦稻訂單生產收購任務。通過統一選用優質蝦稻品種、全程社會化服務、標準化生產管理、優價訂單收購,推行高產、高效、生態的“蝦稻共作”生產模式。2018年,完成農業產業園區2.52萬t蝦稻訂單收購任務。
1.2推行生態種養,確保蝦稻品質
采用田間學校、宣傳資料、板報標語、貫標培訓等多種形式,提高產業園區農民對蝦稻生態種養標準化生產重要性的認識,引導農民自覺運用蝦稻標準化生態種養技術,推動群眾對蝦稻種養技術標準、規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對工作人員進行專門培訓。區域內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100%、產品商品化率達100%、蝦稻優質合格率達100%。
1.3完善標準制定,打造特色品牌
公司積極參與《潛江蝦稻米地方標準》《“水鄉蝦稻"生態大米加工規程》《生產設備操作規程》等標準的制定;開展《湖北蝦稻米地方標準>配套實驗;開展優質蝦稻品種栽培技術的試驗示范,摸索形成了《蝦稻共作水稻綠色生產技術規程》。標準的制定及完善,促進了企業自身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結合標準化生態種養技術的推廣、蝦稻生態種養基地的創建,稻米品質顯著提高,為打造“潛江蝦稻”區域公用品牌、特色品牌提供了強有力保障2。近年來,“水鄉蝦稻”系列產品被授予“湖北名牌產品”“第十二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金獎農產品”等稱號,“水鄉蝦稻”大米通過了“有機產品”認證。目前,公司積極進駐各省市糧油市場,同時拓展了網絡平臺和建立電子商務等多重經營方式。
1.4提檔升級設備,確保收儲任務
公司承擔著省、市級儲備糧等政策性糧食收儲任務。庫區配備有先進的儲糧、收購、檢測等設施設備,實現了電子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低溫儲藏“四合一”新技術,達到了糧食收購標準化、進出數據精準化、倉儲管理科學化、糧情檢測實時化、安全生產可視化。
新建設日處理糧食300t烘干項目,有效解決了農民濕谷賣糧難問題,減少了中間轉運環節,降低了成本,保障了水稻數量和稻米品質。目前已完成2.5萬t省、市級儲備糧倉儲任務。
1.5強化科技共建,創新利益聯結
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輕工大學等科研院所開展了深層次戰略合作。利用江漢平原水資源優勢,探索“雙水雙綠”新型種養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互利共贏模式:一是公司通過規模化采購農業生產資料優價向合作社及農戶供應,生產資料平均節本增收超過450元/hm2;二是在確保稻谷質量前提下,實行保護價和加價收購政策,訂單收購農戶平均增收約1500元/hm;三是品牌銷售實現利潤,根據數量、質量相關指標,對凈利潤的1%實行二次分配。
2成效
2.1統籌利益分配,建立產業聯盟
產業園區基地流轉并改造的田塊,以2.67hm2為單位,反租倒包農戶,農民年純收人超過15萬元,農閑時期還可外出或在基地打工。公司獎勵訂單生產和連片種植的農戶,2018年給予訂單農戶補貼2250元/hm2,補貼金額共141萬元;共收購基地農戶優質蝦稻2.52萬t,加價金額252萬元。產業園區農民增收明顯。
產業園區通過全程機械化作業,平均利潤1200元/hm2。熊口綠途農機專業合作社2018年耕種面積633.3hm2,實現利潤76萬元,社員按股分紅。趙腦村參股合作社,通過土地轉讓和新社區的商業設施租賃,村集體創收103萬元。產業園區合作社增利穩定。
通過產業聯盟的建立,公司獲得穩定優質的稻谷原料,滿足了新拓展的優質大米加工需要。預計2018年實現銷售收人28600萬元、利稅680萬元。企業增效有保障。
2.2突出技術引領,優化社會服務
積極開展優質水稻新品種篩選工作,開展水稻標準化生產管理等技術培訓。堅持“統一生產標準、技術培訓、生產資料、收儲加工產品銷售、利潤核算"的管理理念,優質的社會化服務提高了基地農民種植水平,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讓農民輕松掙錢,增強了園區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3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環境友好
產業園區蝦稻基地,通過推廣“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采取病蟲綜合防控、農田環境監測秸稈全量還田等綠色生產技術應用,減少農藥化肥使用50%左右,有效提升了耕地地力,改善了田間水質和小氣候,真正做到了質量安全、環境友好34。
巨金模式,引領農業提質增效,有效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3參考文獻
[1]徐輝.中部地區特色經濟發展策略分析:來自潛江龍蝦產業的實證經驗[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3):80-83.
[2]陶忠虎蝦稻共生生態高效模式和技術[J].中國水產,2013(7):68-70.
[3]關倩倩.潛江市小龍蝦的產業發展現狀和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6,36(14):31-32.
[4]夏國鈞.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6(19):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