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鎮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體量大,涵蓋廣,深入社會基層,聯系群眾最廣泛,服務大眾最直接的服務平臺和重要載體。文化站工作做得好,就說明鄉鎮文化活動開展得好,老百姓安居樂業。在鄉鎮文化建設中,鄉鎮文化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發揮文化站的積極作用,筆者認為,這與鄉鎮文化站的設施建設、設備配置、人員配屬、資源供給以及運行管理等情況息息相關,是提升鄉鎮文化站工作的關鍵因素。
作為文化站的一員,筆者有幸帶著這些問題參加了對農安縣22個鄉鎮文化站工作的調研,認真查找了文化站在實際管理和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等,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對文化站的管理和運行,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公共文化 鄉鎮文化 設施建設
一、 農安縣鄉鎮文化站的基本情況
(一) 農安縣文化站的設施建設情況:按照國家對鄉鎮文化站建設的標準要求, 農安縣22個鄉鎮文化站房屋全部達標,都在300平方米以上,每個文化站基本都設有圖書室、培訓室和展覽室。
(二)設備配置情況:辦公設備齊全,配有辦公桌椅、電腦、健身器材、音響、鑼鼓、扇子、秧歌服等,都有室內外活動場所。
(三)人員配屬情況:22個鄉鎮文化站都能達到1~3人的人員配置。
(四)基本保障資源供給情況:資源有政府提供的,也有企業資助的,還有百姓自籌的。
二、農安縣鄉鎮文化站運行管理和效益發揮情況
農安縣鄉鎮文化站的管理模式是雙層領導,由文化主管部門和鄉鎮政府部門共同管理。調查中筆者看到,在服務廣大群眾的過程中,絕大多數文化站由于管理上存在不足,如資金不足、設施設備閑置等,造成了工作上出現一些問題。目前,農安縣鄉鎮文化站缺少指導文化發展的專業人才,人才匱乏直接影響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也需要一定資金保障,這是因為資金直接影響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基礎設施、人員結構、服務措施等基本需求的保障,從而對各項活動的開展有直接影響。在管理機制上也稍顯落后,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農村文化的發展,并沒有形成一個合理有效的長期發展規劃。另外,有的鄉鎮文化站由于活動開展得不好,組織不到位,很多設施、設備得不到充分利用,可以說,農村文化資源相對缺乏,是農村鄉鎮文化站建設的薄弱環節。
三、農安縣鄉鎮文化站政策落實情況
農安縣鄉鎮文化站建設的相關政策在基層落實中,體現在積極培養當地自有人才,有計劃地去進行輔導培訓;吸收社會資金和自籌資金相結合,并力爭財政資金列入年初預算;按照上級要求,制定各類制度,張榜上墻;文化站不定期開展務實活動,不斷推動文化事業發展,但這些距離農安縣鄉鎮文化站建設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四、加強農安縣鄉鎮文化站建設、提升服務效能的幾點建議
在建設新時代特色文化名縣的過程中,鞏固鄉鎮文化建設,加強文化站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效能,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力度。一要將文化站在編、在職人員的活動經費納入預算。二要積極爭取、加強省市縣對鄉鎮文化站的扶持,增加對困難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大對文化站建設的資金投入,確保新農村文化建設落到實處。三要發動經濟能人進行捐款捐物,鼓勵相關部門開展文化贊助活動。通過各方支持,保證新農村文化建設有隊伍、有陣地、有資金、有活動。
(二)理順各類體制,豐富多元文化隊伍。一,對鄉鎮文化站現有的工作人員進行培養,對年紀輕、品德優、素質佳、有志于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人員進行工作培訓,使其以最快的速度步入專業化軌道,為文化事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二,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要建立健全鄉鎮文化站人才“能進能出”機制。設置入職門檻,對新進入文化站的工作人員進行技能上的培訓,通過后將持證上崗。三,將工作人員的工資與業績掛鉤,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從而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四,與縣文化館、圖書館等相關部門加強鄉鎮文化站工作上的來往,培養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人才。
(三)提高活動質量,滿足群眾需求。一,積極加強新農村文藝創作積極性,對反映農民群眾生活的作品、喜聞樂見的新農村題材的作品重點扶持。二,進一步發展家庭文化、村鎮文化、鄉企文化、校園文化,開展“歡樂農家”等群眾文化創新活動。三,發展文化下鄉活動,趕科普大集、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民間文藝會演,使文化站成為能讓農民發家致富的加油站。
(四)建立長效機制,創建和諧文化。一,按照“政府支持、培養主體、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新農村文化建設道路,“官辦文化”和“民辦文化”兩條腿走路辦文化,面向市場、自主經營,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公益事業經費,用于組織各類文體活動。二,充分調動文化站人員積極性,不斷創新,進一步開拓文化站的功能和空間,讓基層文化建設保持著旺盛的活力。三,鼓勵、推廣農民自辦文化,吸引民間藝術團體參加各類演出活動,為農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作者簡介:張晶,女,大專,農安縣永安鄉文化站,初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