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6-138-01
摘 要 在集團公司的經營發展過程中,全面預算管理起到了較為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因預算編制過程缺乏可靠的依據,難以實現預期的實施效果,給全面預算管理帶來較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將績效評價融入到全面預算管理中,能夠實現對預算質量的有效評價,使全面預算管理的整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為實現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的有效融合,本文就針對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體措施,希望能為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的融合發展提供有利依據。
關鍵詞 全面預算管理 績效評價 融合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個行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集團公司對全面預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將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相融合,以此保證預算質量,使全面預算管理的目標得以順利完成。雖然部分組織已經開始將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預算管理質量,但是后依舊存在一些問題致預期效果難以首先,這就需要加強對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融合的研究,通過合理措施進行改進,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集團公司的經營發展。
一、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具體的控制機制
根據現狀來看,比較常用的預算評價方式就是對公司的經營效果及預算情況進行對比,之后將其作為重要依據,完成獎懲制度的建立。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公司缺乏規范的控制機制,為保證績效考核能夠實現上級部門所提出的指標,獲得更多的獎勵,好公司常常都是選擇比較保守的方式進行預算編制,以期能夠更加輕松的完成預定指標;差公司傾向少報損失以獲得更多資源投入。在這種情況下,各企業的工作積極性難以被調動,好企業當年目標已達成時有動力將多余收益延緩以后年度實現,帶來較大的資源浪費;壞企業年度終了集中暴露大額損失,致集團公司整體預算指標完成陷入被動。同時,由于不準確的預算層層匯總后致集團預算偏差度較大,導致公司重大決策的制定缺乏科學性及可靠性。
(二)過于強調預算中的不利因素
在進行績效評價工作前,需要深入分析績效評價結果的影響程度,確定其權重,將公司制定好的評價體系作為依據,準確評價預算質量及實施效果。在進行預算評價的時候,需要充分了解預算的執行率,以此保證預算評價結果的準確性。然而就實際情況來看,由于預算的影響因素較多,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以致預算的實施效果無法達到預定的要求。面對這種情況,需要設置科學合理的調節指標,便于更好地評價預算質量,使預算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及可靠性得到保障。
二、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選擇指標體系
在集團公司的持續發展背景下,公司對績效指標體系建設的投入逐漸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績效指標體系的建設水平,使公司的需求得以更加真實的反映出來。為保證集團公司的長遠發展,在進行指標體系的制定過程中,不能過于強調經濟效益的增長,而是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同時對于不同公司,評價指標需要“因人而異”,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充分考慮企業業務特點以及中長期戰略發展方向,對于符合中長期戰略發展方向的評價指標賦予較高權重。再次,各企業經營過程中遇到的特殊事項千差萬別,對于預算外的、非經營性的事項帶來的經營成果的變化,需要充分考慮并制定細致的考評原則,確保考評方案合理有效,對各企業預算執行情況的評價客觀公允。
(二)評價指標的制定及調整
在集團公司的經營發展過程中,過于強調短期利益會影響到集團公司的長遠發展,給企業帶來各種各樣的風險。因此,在制定評價指標的時候,需要增加創新性、可持續性、技術投入比例等指標,以此對公司發展中全面預算的影響進行考核。同時,一般在進行公司全面預算質量評價時,普遍都是采用經濟增長情況、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等評價指標,且這些指標能夠細化成若干個二級評價指標,使公司預算質量評價的全面性得到保障。由于各個類型的預算對應的影響因素存在一定差異,這就需要結合公司的經營情況對評價指標及權重大小進行合理調整,充分考慮到公司的工作內容及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使評價指標體系更加符合公司全面預算管理的需求,實現對公司全面預算的有效評價。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促進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融合發展,使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應充分了解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合理選擇指標體系,重視評價指標的制定及調整,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通過各種措施提高公司管理水平,為集團公司的經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丹.論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和績效評價[J].中國總會計師,2019(05):102-103.
[2] 劉佳波.企業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09):166-167.
[3] 朱筠.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和績效評價融合發展探討[J].經貿實踐,2018(2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