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張恒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林民
“帶領貧困群眾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這就是我最大的初心,最根本的使命。”
“我們將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苦干實干加油干,持續鞏固脫貧成果,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
7 月1 日,全省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大會在貴陽舉行,對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優秀村第一書記和先進黨組織進行表彰。受表彰英雄代表的動人故事、堅定誓言,贏得會場內外如潮的掌聲。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8 周年之際,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關鍵時刻,根據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部署,召開這場表彰大會,必將進一步激勵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眾志成城、聚焦重點、攻堅克難,確保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
近年來,貴州切實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脫貧攻堅捷報頻傳、戰果連連。取得這樣的戰果,離不開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艱苦奮戰、苦干實干。
跨越千里,從浙江省桐廬縣來到貴州省榕江縣,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榕江縣委常委、副縣長盛春霞成為杭州市援黔工作隊唯一的女隊員。“先富幫后富,攜手奔小康”的理念一直在她心中,她走遍榕江19個鄉鎮100 多個行政村,查聽探訪鄉村群眾的所需所求、所期所盼,也傾盡所能調動一切資源,助推榕江教育、就業等事業發展,“脫貧攻堅,我們心手相連;同步小康,杭黔共同奮進”。
在工作中以信仰指引實踐、用行動踐行初心,拼搏在貴州大地上的廣大黨員,不僅自覺把人生價值和理想追求融入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之中,而且在服務群眾中踐行初心,始終情系百姓、一心為民。
今年51 歲的王志德,現任從江縣加勉鄉黨翁村黨支部書記,是一名有著22 年黨齡的老黨員。為了盡快發動群眾脫貧,他千方百計發展林下經濟,帶領群眾養殖“貴妃雞”,硬生生闖出了一條產業扶貧新路子。
當好群眾的“主心骨”“領頭雁”,滿腔熱情為人民群眾謀幸福,是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使命任務。作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的晴隆縣三寶彝族鄉黨委,正是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政治責任和政治定力,謀思路、找出路,想辦法、抓落實,“全體黨員干部說破嘴皮、磨破腳皮”,最終帶領全鄉1200 多戶5800 多人搬出大山、走進幸福,徹底擺脫“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苦窘境。
細數1100 名先進個人和500 個先進黨組織名單,無不在脫貧攻堅戰場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作為、攻堅克難。他們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留下了感人肺腑的脫貧佳話,奏出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戰貧斗困壯歌。
“土里刨食、靠天吃飯”,是盤州市普古鄉農村群眾曾經生活的真實寫照。2012 年,普古鄉成立銀湖合作社,先后發動3105 戶入股。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娘娘山片區1117 戶3962 人實現穩定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700 元。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代表、銀湖合作社黨支部書記陶永攀說:“讓村民的臉上綻放更多的幸福笑容,是我們奮斗的不竭動力。”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盡銳出戰、精準施策。作為惠水縣脫貧攻堅的第一責任人,縣委書記萬慶華深感使命光榮與責任重大:“我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統攬、緊抓不放,做到精力、人力、物力、財力‘四集中’。”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前排左六),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前排右六),省政協主席劉曉凱(前排左五)及與會省領導接見了在省主會場參會的獲表彰代表并合影留念。
在萬慶華的帶領下,惠水縣貧困人口下降到0.6 萬人,貧困發生率減少到1.54%,順利摘帽。“今后,我們將繼續全力以赴、真抓實干,書寫好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時代答卷。”
脫貧攻堅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全省脫貧攻堅優秀黨組織書記、鎮寧自治縣江龍鎮黨委書記駱桂,帶領黨政一班人長期深入村組察民情、訪民意、解民困。建立黨員干部聯系貧困戶制度,堅持吃住在村,在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實施中,實行24 小時駐村制度。
“如今的江龍鎮,山上有茶、林下有雞、田間有菜、水里有魚……”提到江龍鎮的發展,駱桂滿懷欣慰與自豪,“作為脫貧攻堅一線的黨員干部,我時刻牢記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責任,用實際行動兌現入黨誓言。”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醒目的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鋼鐵般的堡壘。正是這一批批脫貧攻堅先進典型,挺立起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桅桿,匯聚起奮勇前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
這是貴州省委、省政府向黨中央和全省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是貴州各級黨組織必須堅決扛起的重大政治責任,是全省黨員干部必須回答的一個嚴肅政治問題和守初心、擔使命的具體體現。
“四年的駐村經歷,我深深感到,只要牢記職責,苦干實干,就一定能獲得回報。”貴州省監獄管理局警務督察處副處長、鳳岡縣綏陽鎮硯臺村第一書記胡萬祥認為,脫貧攻堅沒有翻不過的山、邁不過的坎。
從“青杠壩田大丘,三年兩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壩,紅苕拌著酸菜下”,到人均年收入達1.5 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600 萬元。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黨支部書記冷朝剛信心滿滿:“我們要繼續苦干實干加油干,讓群眾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我將牢記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率先垂范奮力前行。”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麻江縣隆昌小學校長、黨支部書記趙華甫說,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帶頭作用,把教育扶貧工作重點放在扶智、扶志上,幫助學生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精神。
“很受鼓舞,讓我充滿了力量。”威寧自治縣石門鄉觀音山社區黨支部書記馬電亞觀看完電視直播后心潮澎湃,“向脫貧攻堅榜樣學習,帶領群眾認真按照產業革命八要素要求,種植示范蔬菜,爭取早日讓社區剩下的貧困戶17 戶54 人脫貧致富。”
初心呼喚擔當,使命催人奮進。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最為關鍵的倒計時階段,一個個惠及民生的項目、一則則動人心弦的故事、一組組振奮人心的成果,讓全省干部群眾深切感受到了決戰脫貧攻堅的力度和溫暖,更加堅定了決勝脫貧攻堅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