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韋倩
擁有豐厚“綠色資本”的貴州,正成為越來越多國內外游客向往的心靈棲息地。
“被荔波小七孔特有的魅力所折服。這是一個綠色世界,一處世外桃源,一幅天然畫卷!”來自北京的網友“飄樂歲月”在他的游記里這樣寫道。7天時間,他游歷了貴州的荔波大小七孔景區、西江千戶苗寨、梵凈山以及鎮遠古城,留下3萬字游記、400張照片。他說,在貴州找到了“詩和遠方”。
貴州是山的王國,17.6萬平方公里中,有92.5%是山地和丘陵,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貴州的美麗與神奇。
在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綠色資源變得彌足珍貴。擁有豐厚“綠色資本”的貴州,正成為越來越多國內外游客向往的心靈棲息地。
盛夏的貴州,天高氣爽,生機盎然。
貴州境內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臺山、銅仁梵凈山四處世界自然遺產。處處青山綠水、美景佳畫,黃果樹大瀑布、草海濕地、加榜梯田、百里杜鵑、千戶苗寨等美麗的景觀更是數不勝數。貴州還擁有國家森林公園23個、國家地質公園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個,“山地公園省”享譽全球。
2018年,貴州9個主要城市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7.8%、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一高兩低”(負氧離子高,PM2.5低和紫外線輻射低)的“天然氧吧”讓無數人怦然心動、心向往之。
從2008年到2018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已成功舉辦10年,在這個平臺的聚合下,貴州讓綠色成為生態文明最鮮明的特色,成為人民美好家園最亮麗的主色,成為新時代發展最厚重的底色。
2016年8月,貴州被列為首批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同年9月,貴州將每年6月18日設立為“貴州生態日”。堅定不移地推進大生態戰略行動,貴州實施“青山”“藍天”“碧水”“凈土”四大工程。
截至2018年底,全省9個市(州)的76個縣(市、區、特區)共建有105個國有林場,總經營面積555萬畝,森林總蓄積2940余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2017年,貴州率先推出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通過鐵腕治河,2018年全省納入國家“水十條”考核的55個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96.4%,位居全國第二位。
貴州的綠色底子越來越厚重,生態文明的主旋律也越來越響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8年初,貴州在全省掀起“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熱潮,對全省的農村種植業統一進行科學規劃,大規模調整種植結構。
貴州著力念好“山字經”,種出“搖錢樹”。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根據自身獨特的地理和氣候優勢,一改之前大面積種植玉米的舊模式,種出的李子如蜂蜜般甘甜,果肉致密酥脆,取名蜂糖李,深受市場喜愛。2018年,全縣李子產業總產值達9億多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貴州已構建“東油西薯、南藥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山地農業格局,幫助數十萬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貴州交出了一份有分量、有質量的生態文明建設答卷,真正實現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一起守,兩個成果一起收”。

鄉村振興建設有效激發了貴州農村的“精氣神”,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圖為貴安新區馬場鎮平寨村。(貴州圖片庫供圖)
2018年,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比明顯提高,蔬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五大經濟作物規模種植點由2017年的3026個增加到4208個,增長39.5%;全年實現148萬貧困人口脫貧。全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6%,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
今年2月,貴州省委、省政府出臺《省委省政府領導領銜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工作制度》,分別由12位省領導領銜,全省成立12個產業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強力推進茶葉、食用菌、生態畜禽、水果、蔬菜、中藥材、生態漁業、辣椒、石斛、竹子、刺梨、油茶12個產業加速發展,將產業革命推向另一個高潮。今年6月28日至29日,貴州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召開,全會指出,要對照“八要素”找差距強弱項,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全力打好“2019夏秋決戰”,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更加有力的產業支撐。
此外,受益于美麗的山水風光,貴州的旅游業發展也風生水起。全域旅游提檔升級,越來越多的群眾紛紛吃上了“旅游飯”,開辦農家樂、經營鄉村民宿、制售民族飾品等,充分享受到生態的“紅利”。
鄉風文明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軟件基礎。貴州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化底蘊,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貴陽市花溪區將“限宴令”寫入各村的《村規民約》,并通過QQ、微信與村民簽訂承諾書等方式,限制村民大辦酒席、鋪張浪費。
關嶺自治縣推出“道德超市”,組織評議小組對每個家庭在“遵紀守法、勤勞致富、家庭衛生、移風易俗、孝老愛親”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分,村民可拿積分去“道德超市”兌換物品。
“塑形”與“鑄魂”并重。以民族民間文化為抓手,貴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24字內容編撰成民眾喜聞樂見的山歌、民謠、快板等形式進行傳唱;搭建起鄉村大舞臺,并發動村民組建文藝隊,把中國“孝順”“勤勞”“誠信”“團結”等優良傳統編排進節目表演,鼓勵村民積極參與,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
新時代展現新風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需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貴州賦予傳統文化、鄉土文化以“大眾味道”,真正讓農村留住鄉韻、記住鄉愁,讓廣大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
振興鄉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同樣重要。貴州通過垃圾治理、污水處理、綠化、道路、供水、信息化、供電照明、氣化、農房改造建筑風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十項工程,再加上公共廁所、村級文化活動室、電子交易平臺等N項工程,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一個個有文化、有故事、有風景、有特色的美麗新農村紛紛呈現。
鄉村振興建設有效激發了貴州農村的“精氣神”,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為鄉村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