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邱勝 高偉
繞息烽縣永靖鎮貓洞村一周,記者看到,村里三副對聯折射著這里人們一步一步走向幸福生活的歷程。
6月中旬,記者驅車從息烽城南沿龍泉大道行6公里,到達息烽縣永靖鎮貓洞村。
貓洞村,因其所在地山上的天然溶洞“貓洞”而得名。小巧玲瓏的村莊里,別致的民居依山而建,掩映在綠樹叢林中,遠遠望去,美不勝收。
“這幾年,我們村的路也修好了,到處種滿了花草,環境越來越好了,中午和晚上坐在庭院乘個涼就感覺舒暢……”年過七旬的貓洞村村民劉文碧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不止人居環境改造好了,繞貓洞村一周,記者看到,這里的幸福生活都藏在了村里的三副對聯里。
對聯一
上聯:過去草蓋土墻房若是下雨接水忙。
下聯:如今能睡安穩覺惠民政策不能忘。
這是村民吳定武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
走進貓洞村,看到桂花、銀杏、玫瑰等數十種鮮花爭奇斗艷,綠化盆景郁郁蔥蔥,置身其中,猶如走進“世外桃源”。吳定武新居就在這蔥蘢之間。
“以前住的是茅草屋,家門口是泥巴路,每逢下雨,房子漏雨,路面濕滑。”今年71歲的吳定武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環境,便愈發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2016年,吳定武家的房子被納入危房改造名單,在村子大路邊修了一棟新房。“房子修好了,廁所、廚房一應俱全,水電使用十分方便。”吳定武說。
如今的貓洞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修建了800平方米的廣場,硬化道路1500米,安裝60盞路燈,種下若干行道樹,清理40噸垃圾,清理河道、溝渠1000多米。
傍晚,雖有些涼意,但還是擋不住黃建華夫婦跑步鍛煉的熱情。
“村子里的路修得很平坦,跑步十分方便,道路兩旁的綠化看著心情舒爽,往返幾公里都不覺得枯燥、疲勞。”黃建華笑言,他往常都到體育場或者沿一些小路跑,自從這條慢道建成后,他就堅持到這里來鍛煉,寒暑不改。環境好,空氣好,村子里跟著黃建華跑步的人多了起來。
路通了,燈亮了,河清了,垃圾堆不見了,干凈整潔的水泥路延伸到每戶人家門口,重新改造后的房舍整齊劃一,新穎別致的花圃嬌韻芬芳,村里醫務室、便民超市、無公害廁所、群眾休閑廣場一應俱全,貓洞村猶如一幅山村美景畫,讓人流連忘返。
夜幕降臨,村民們紛紛來到村里廣場上散步、聊天、跳廣場舞,小朋友們在路燈下嬉鬧,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快樂。
對聯二
上聯:而立,半夜三更放田水烈日當空薅苞谷。
下聯:古稀,穿衣吃飯看電視閑逛吹牛度晚年。
這是吳定武寫的第二副對聯,也是貓洞村改革開放40年變化的真實寫照。
“憂居”變“優居”,村子顏值高了,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村民們看到了村子的發展希望,紛紛開始投身餐飲業、住宿業,鄉村旅社、鄉村客棧、農家樂等如雨后春筍涌現出來。
順著貓洞村主路走,記者看到一家家農家樂里坐滿了游客。“這里住起來很舒服!”一些游客對這里贊不絕口。
“渝貴鐵路通了,從成都、重慶方向來的游客多了起來。”貓洞村村委會主任劉開來說,貓洞村靠近息烽集中營,隨著紅色旅游人數的不斷上漲,貓洞村的人氣也跟著旺了起來。
旅游旺季到了,貓洞村三佳農莊老板娘周光英正抓緊完善基礎設施、種花補草,讓客棧更美觀舒適。“游客來避暑,每位一個月收1000多元,包吃包住。”周光英說,游客白天可摘葡萄、逛田野,晚上可到河邊散步、跳壩壩舞,“口口相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重慶等地的客人。”
去年,三佳農家樂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人,來住宿的游客往往一住就是一兩個月。
隨著游客人數的不斷上漲,村子里僅有的幾家農家樂已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為讓游客賓至如歸,貓洞村成立了息烽農惠旅游開發公司,把全村的50余家農家飯店、客棧納入統一管理。
與此同時,貓洞村還成立“息烽農惠富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專業果品種植企業,采取“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全力打造高標準經果產業采摘園,鼓勵村民們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種果樹。
此外,貓洞村還發展了花卉種植產業,目前基地已初見規模,培育了上百個花木品種,紫薇、桂花、玉蘭……遠銷重慶、四川、云南、浙江等地,用于市政綠化、小區建設、公園設計。

息烽縣貓洞村民居一角。(息烽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憑借旅游業和種植業,貓洞村人均純收入已突破8600元。
對聯三
上聯:繼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
下聯:巡子孫兩行正道惟獨惟耕。
這是村民吳定武寫的第三副對聯,直接反映了貓洞村民的精神面貌。
貓洞村墻上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赤膽忠誠、協力爭先”十六個字,已深刻在貓洞村村民的骨子里。
貓洞村村支書陳孟菊說,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讓貓洞人并不甘愿受窮,他們奮力拼搏,自強不息,勤勞致富,日子越過越紅火。
村民依托紅色旅游,開發餐飲、住宿、果園、花圃等多元化產業,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大家有時間去陳碧亞家看看,院子里規劃得好,收拾得可干凈呢,大家得向她家學習啊!”6月20日,陳孟菊早早就起來檢查村民院壩衛生情況。
“是啊,是啊,環境好了,自己待著都舒服!”
“真得好好學習學習!”
看著先進個人受表揚,村民們都自覺向著衛生示范戶學習。
如今的貓洞村,再不見滿地橫流的污水,空中飛舞的紙片。自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以來,貓洞村廣泛宣傳,以“生態宜居、鄉風文明”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為抓手,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持續推進文明鄉風建設,助力鄉村振興,讓文明之風吹遍鄉村,吹暖民心。
“以前,我們住在平房里,地上到處是雞糞。現在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從臥室掃到大門口,而且我們也懂垃圾分類啦。”一見到記者,村民陳碧亞連忙停下手中的活說:“每天都能看到、聽到文明宣傳,大家都知道愛護環境了,現在村里小孩看到垃圾都會主動撿起來。”
村民吳定武說,村子最大的變化就是,愛護環境、尊老愛幼、不賭博的文明做法已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就連小區新栽的樹,大人小孩都去護著;在公共場所,大家都知道不能吸煙,主動不抽。”
行走貓洞村,隨處都可感受到文明新風撲面,文明習俗觀念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推進,已深入民心。
息烽永靖鎮黨委書記王肇倫認為,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倡導和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尚,凝聚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以助推鄉村振興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轉觀念、破舊俗、立新風。孝老愛幼、鄰里幫襯、愛護公物……這些文明行為已成為貓洞村村民的共識。垃圾分類不亂扔,孝敬父母多陪伴,屋里屋外勤打掃,掃黃禁毒不賭博,村容整潔講美化,治理環境保自然……這些行動如今已成為貓洞村一道最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