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徐德祥
普定縣精準選擇韭黃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實現韭黃變“黃金”,探索出一條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新路。
普定縣按照省委“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要求,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精準選擇韭黃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構建起發展韭黃產業共同體,實現韭黃變“黃金”,探索出了一條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新路。
截至目前,全縣已種植韭黃10萬畝,可采收面積3萬畝,年產量6000萬公斤,年產值3.6億元,可解決2萬人就業,帶動1.3萬戶貧困戶實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有力助推該縣脫貧攻堅工作,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7.09%下降到2018年末的1.66%。今年3月,普定縣順利通過了貧困縣退出第三方評估。
韭黃變“黃金”,黨的領導是核心。普定把抓黨建促發展作為事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敗、凝聚產業發展強大合力的基礎。
科學規劃引領。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農業、發改、扶貧、交通、水利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韭黃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按照“宜種則種、不得斷線、不開天窗”的原則和“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總體思路,因地制宜將全縣規劃為一核二區四片(1個核心區、2個重點區和4個發展片區),推進韭黃產業全域式規劃、連片式打造、差異式發展。
基層黨建推動。探索把黨小組建在生產小組、銷售小組等產業鏈上,從農村致富能手、合作社負責人中選撥優秀人才擔任黨小組組長,目前已從專業大戶、致富帶頭人中選出350人任黨小組組長。推行村黨支部書記、村級公司總經理既在支部任職又在公司任職,村支“兩委”與村級公司結成發展共同體,闖出一條“強黨建、興產業、聚民心”的發展新路。化處鎮焦家村、猴場鄉猛舟村等一批組織強、發展強的“雙強”黨組織不斷涌現,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凸顯。
能人示范帶動。動員一批具有組織能力、帶富本領,善經營、會管理、懂市場的致富能人,參與到韭黃產業發展中,發揮能人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采取請專家到現場進行指導,組織學習、發放手冊等方式進行能人培訓,完成韭黃育苗、移栽技術現場培訓10余期,培訓鄉鎮技術骨干300余人次,帶動培訓10000余人次。通過能人帶動,讓農村群眾成為韭黃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實施者和推動者。
韭黃變“黃金”,龍頭帶動是關鍵。普定把服務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作為加快韭黃產業發展的突破口。
政策向龍頭傾。2017年,普定縣在推行“一村一公司”中,成立縣、鄉、村三級公司,普潤公司是縣級總公司,發揮重要的平臺作用,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對其的培育和支持力度。鼓勵村級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領辦龍頭企業,當地政府從企業項目立項、開工、投產全過程所涉及的行政審批事項和供電、供水、供氣、通訊、網絡等公共服務事項,到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用工需求等方面給予企業政策支持。目前,全縣共有韭黃龍頭企業省市級3家、縣級1家、村級162家。
資金向龍頭聚。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推動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向韭黃龍頭企業匯集。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工作領導小組,出臺《普定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完善涉農資金歸類合理、安排科學、使用高效、運作安全的長效機制。目前,全縣共整合財政資金2000萬元,撬動產業扶貧子基金1.88億元、社會資金5000萬元、融資2.3億元支持龍頭企業發展。
服務向龍頭轉。組建以縣農業農村局為主的產業發展專班,安排縣內15個具有中級職稱的技術員到11個種植圖斑開展技術服務,為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信息等服務,有效解決了企業技術缺乏、信息不暢等問題,降低了市場風險。強化對龍頭企業的政策支持、土地流轉、配套設施、人員組織等保障,為企業發展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
韭黃變“黃金”,產銷對接是重點。普定把韭黃產業提質增效、提高市場競爭力作為應對千變萬化大市場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生產質量上下功夫。以“一村一公司”為主體,實行韭黃種植統種統管,根據市場對韭黃的需求,推動10萬畝韭黃高質量發展,形成高產、優質、高效的產業集聚區,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化處鎮水母河流域2萬畝韭黃基地,由于示范帶動效果好,被國家列入中央財政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連續三年每年獲得國家獎補資金2000萬元,拉動韭黃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精品化方向發展。
在市場銷售上下功夫。組團外出上海、浙江等地考察,并與浙江、重慶、四川等5家市場主體簽訂韭黃銷售協議。加強“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軍對接”,推進韭黃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建成縣級電商運營中心1個、農村電商服務站點110個、物流配送網點5個,培訓電子商務從業人員2100人次,構建“網上交易、網下配送”的產銷對接模式。積極探索大數據全過程調度生產和管理,分期分批調度韭黃銷售。
在品牌創建上下功夫。依托“白旗韭黃”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的名牌優勢,出臺支持鼓勵韭黃發展的扶持政策,將韭黃培育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的特色產業,舞活經濟龍頭。大力實施“三品一標”品牌體系戰略,推動韭黃產業上規模、創品牌,讓普定特色真正轉變為普定標識。

普定縣目前已種植韭黃10 萬畝,可解決2 萬人就業,帶動1.3 萬戶貧困戶實現人均增收3000 元以上。圖為當地群眾在韭黃種植基地勞作。(普定縣委宣傳部供圖)
韭黃變“黃金”,群眾增收是目的。普定把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作為解決“農民忙了一陣子,卻賺不到多少票子”的抓手。
算好賬,實現農戶主動種。充分發揮162個村級脫貧攻堅作戰隊1372名干部的作用,利用“五天四夜”入組入戶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契機,與群眾算好種植傳統產業與種植韭黃的經濟賬、時間賬,共召開村民大會、小組會、院壩會等2000余次,逐步引導群眾轉變種植習慣。
明路徑,實現多元化收入。流轉土地收租金,農民將承包土地流轉給企業,流轉1畝土地每年收益800元租金,2018年全縣共流轉土地11萬畝,流轉土地收取租金達8800萬元。基地務工掙薪金,流轉土地后,農民從耕種土地中解脫出來,到韭黃基地務工,收入每天70元,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入股企業獲股金,農民以土地、技術、資金等入股村級公司、合作社等企業,通過股金分紅,實現增收。
建機制,實現效益最大化。建立韭黃收購價保護機制,借鑒“秀水五股”分配方式,探索出“化新五股”“隴黑五股”等科學、合理、有效的分配機制,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益,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實現生產效益最大化。2018年,全縣農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196元,同比增長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