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佘龍
大方縣通過思想教育立志氣、教育扶貧增智氣、技能培訓強底氣、結對幫扶添勇氣、穩定增收聚財氣“五氣共進”舉措,有力促進脫貧攻堅“志智雙扶”顯成效。
4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大方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014年以來,大方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盡銳出戰、發起總攻,采取多種措施,緊緊圍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對貧困群眾有針對性地采取“扶志”與“扶智”、“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累計脫貧5.83萬戶22.5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85%下降到1.85%。
大方對全縣24.51萬貧困人口致貧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缺技術、缺資金、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占比達55.42%;16周歲及以上非在校的127205名貧困人口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達98.66%,而大專及以上學歷僅占1.34%。針對“志智雙扶”難點和重點,大方縣著力拓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發展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開展就業培訓增強群眾素質、延展幫扶資源構建大扶貧格局、擴展資金來源助力產業扶貧,有力促進“志智雙扶”顯成效。
大方縣通過開展思想教育,在群眾中樹立“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觀念。
宣傳激發。以“八個起來”為抓手,即大喇叭響起來、文化墻建起來、文藝隊伍宣起來、講習所講起來、標語廣告塑起來、三級干部動起來、先進典型樹起來、農居環境靚起來,開展“優環境、扶精神、促變化、感黨恩”系列活動;創新開設“云龍山廣播電臺”,宣傳惠民政策、好人好事等內容,消除群眾“貧困意識”。
示范激發。學習踐行“塘約經驗”,發揮基層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采取評選“道德模范”“孝老愛親”典型等形式,引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爭當先進。開展向老書記、“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劉安國等學習活動,編輯出版《好書記彭練基》等本土教材,累計發放15000余冊,激發群眾干事創業激情。
治理激發。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設置“鄉村治理督導員”公益崗位,開好“警民議事會”“警務協調會”兩個會,用好綜治中心、村規民約、法律援助中心三個平臺,發揮政法干警、鄉賢寨老、“兩代表一委員”、平安大方和諧促進會四支隊伍作用;探索推行村民出1元、村集體出1元、鄉級出1元的“三個1元”模式,開展衛生評比、積分兌換,促進形成“我參與、我管理、我受益”的良好氛圍,改變農村“臟亂差”形象。依法打擊惡意爭當貧困戶、不贍養老人等影響和破壞脫貧攻堅工作的行為。
大方縣大力實施教育對口幫扶、教師隊伍素質提升、特殊困難群體關愛、辦學條件擴容改善、職業教育脫貧富民、教育信息化推廣等教育精準扶貧。
資助保障。完善貧困戶子女從學前教育到大學全階段免、獎、助、貸、補政策體系,政策覆蓋率100%,發放各類學生資助13.17億元,受益學生65.96萬人次,營養改善計劃受益學生達16.53萬名。
設施保障。新建、改擴建學校171所,提質升級山村幼兒園160所,改造薄弱學校135所;恒大援建26所學校全部投入使用,廣州市天河區派出10名優秀教師到大方掛職任教,引進貴陽一中、衡水中學等學校在大方縣創辦分校;引進清華大學等國內優質教育資源遠程幫扶大方文惠實驗中學等76所學校;城鄉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通過國家評估驗收。
關愛保障。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大數據”立體化關愛兒童模式,啟動“萬名教師大走訪”活動,7962名教師與3.99萬貧困戶結對子,開展幫扶、關愛、勸返輟學學生;對因身體原因無法上學的學生,轉入特殊學校學習或免費送教上門,送教上門1504次。恒大集團員工“一助一”結對幫扶大方縣農村全部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和孤兒4993人,為留守兒童免費發放衛星定位電子手表2443只。

大方縣建設50 個幸福新村和1 個集中安置點,搬遷入住貧困群眾2.09 萬人。圖為入住恒大幸福二村的張奶奶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顏亨祥/攝)
大方縣通過直接培訓群眾+提升干部政策指導力的方式,全面提升群眾就業素質。
講習培訓。開展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活動,建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332個,開展縣、鄉、村三級講習28000多場次,培訓40多萬人次。
政策培訓。著力讓干部在幫扶中全面掌握政策,依托“脫貧攻堅大講習大培訓”等載體,對全縣脫貧攻堅干部進行專題培訓332場次5.9萬人次。形成政策測試常態化機制,適時對縣鄉村干部進行脫貧攻堅應知應會知識測試,累計開展152次3.3萬人次參加。各級干部通過走訪宣傳,召開板凳會、院壩會,宣傳、落實國家惠民政策。
就業培訓。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班991期,10萬余名群眾受益;依托恒大幫扶開展吸納就業大培訓63期30141人,吸納就業20851人,穩定就業4708人,月均收入3500元以上。開發護路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2萬個,1.12萬戶貧困戶5.15萬人通過穩定就業實現脫貧。
大方縣著力把握群眾思想動態,把脈問診、對癥下藥,為貧困戶排憂解難,幫助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堅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下沉幫扶。構建縣級干部包鄉、科級干部包村、普通干部包戶責任體系,深入開展“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大興勤儉節約之風、大興真抓實干之風”活動。建立“3個28”督導幫扶機制,即28名縣級干部擔任鄉鎮脫貧攻堅指揮長,與市級下派的28名督導人員、先期脫貧的黔西縣28名支援人員,共同組成督導組進駐鄉鎮開展督導幫扶工作。
定點幫扶。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農工黨中央等累計選派19名縣級干部、39名科級干部到大方掛職;縣級選派1671名、鄉級派出329名優秀干部長期駐村幫扶;健全縣直單位“54321”、扶貧一線干部“1+N”結對幫扶工作機制,22596名各級干部與6.5萬戶貧困家庭“結親戚”。在決勝脫貧攻堅關鍵階段,縣直單位除保留少部分干部保障正常運轉外,其余全部駐村入戶。
社會幫扶。恒大集團創新幫扶方式,選派661名優秀員工直接駐扎一線參與扶貧。引導縣內企業、干部、群眾捐款捐物;縣政協發起“政協委員愛心之家”活動,每名委員每天捐資1元錢用于脫貧攻堅。
大方縣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培育發展產業,激活貧困群眾的“自我造血”能力。
規劃發展。依托現有的“中國天麻之鄉”“中國豆制品之鄉”“中國皺椒之鄉”等品牌、資源優勢,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3+2+N”工程(“3”即天麻、辣椒、大豆三大優勢產業,“2”即獼猴桃、優質肉牛兩大特色產業,“N”即茶葉、刺梨、經果林、蔬菜等其它產業),每年穩定種植商品蔬菜10萬畝、中藥材12萬畝、辣椒25萬畝、烤煙14萬畝、食用菌2.52億棒,建成天麻(冬蓀)基地6萬畝、獼猴桃基地4萬畝、蔬菜大棚8550棟;優質肉牛存欄7.45萬頭。
鼓勵發展。全方位、多渠道籌措扶貧資金322.57億元,讓想干事、能干事的貧困群眾更有干勁。發放創業擔保貸款扶持1.3萬戶農戶發展產業;發放“特惠貸”7.9億元覆蓋貧困戶2.27萬戶。農工黨中央在45個深度貧困村投入1800萬元實施“同心圓博愛家園”項目,建立695萬元的無息“生計金”,鼓勵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脫貧;恒大集團通過設立3億元“恒大大方貧困家庭創業基金”,鼓勵引導貧困戶創業脫貧。
合股發展。深入推進“三變”改革,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積極推廣土地入股、勞動力入股、財政資金轉股等,全面盤活農村資源,多種利益聯結增加群眾產業收入。全縣2.46萬貧困戶9.85萬人通過發展產業脫貧,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260元增加到2018年的9469元,年均增長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