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鄭伯香
作為余慶縣的白茶主產區,花山苗族鄉堅持以茶產業為主導,爭當產業結構調整排頭兵,從穩定品質、深化加工、拓展銷路三方面推動茶產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推動茶產業健康發展。
5月9日至12日,“2019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茶業交易(春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期間開展了“中國優質好茶”評選活動,貴州省盛善茶葉發展有限公司參評的“盛善牌白茶”從上千種參賽茶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優質好茶評選白茶類金獎”。
“盛善牌白茶”產自余慶縣花山苗族鄉,此次獲獎,標志著花山苗族鄉白茶品質上佳,具備強勁的市場競爭力。作為余慶縣的白茶主產區,花山苗族鄉堅持以茶產業為主導,爭當產業結構調整排頭兵,盯目標、建機制、把環節,推動茶產業健康發展。
花山苗族鄉圍繞“一鄉只種一棵茶”的目標,大力發展茶產業,全鄉茶葉種植面積3萬畝以上,實現人均兩畝茶。
鄉里抽調2名干部成立茶產業發展辦公室,為茶農、茶企服務。同時,采取黨政領導包村、機關干部包組、村干部包戶的模式,開展“基層干部走村寨”茶農夜話活動,深入群眾宣傳產業發展政策,發放茶葉種植技術資料,指導茶農生產。
建立獎勵扶助機制。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主導、品牌主線”發展思路,根據鄉情實際,出臺了《關于2018—2020年推進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并結合人社部門創業貼息貸款政策制定了《花山苗族鄉茶產業扶持政策》。
同時,通過用活各種政策大力扶持茶產業發展。種植面積達到5畝的農戶可以享受2萬元的小額創業貸款貼息2年;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對新增種植茶葉達到1畝的農戶按每畝400元進行補助,茶園管理按每畝200元進行補助,2018年全鄉共有196戶農戶得到茶葉補助資金26.9萬元;堅持每年召開茶產業表彰大會,對茶葉種植大戶進行表彰。
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堅持勤調度、嚴獎懲,推動茶產業發展制度化,制定目標、分解任務,實行領導包村、干部包戶的責任制,把任務壓實到每一個村、每一個干部的頭上,實現千斤重擔人人挑。
嚴格獎懲考核,實行一周一調度、一月一督查,將茶產業種植任務納入單位、個人的月績效考核,堅持“獎得笑、懲得跳”的獎懲機制。
把握發展環節。堅持按照“建基地、抓大戶、引小戶”的原則,通過“三個集中”來推動茶產業發展。
農業項目向茶產業集中,整合水保、退耕還林、低次低效林改造、創業貼息貸款等項目,規劃建設洞水村堡枕頭至樹葉山、回龍村沙子坳至舊寨溝、萬里村橫披至黃梨樹、花山村高坡至興隆場四大新茶區,按照“用途不變、渠道不變、管理不松、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各類資金1008萬元,建設茶區水池6口、硬化茶園道路2.8千米,種植茶葉2000余畝。
資源向茶產業集中,結合“三變”改革,以村級合作社、大戶為依托,把沒有勞動力和沒有種植意愿群眾的土地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流轉給合作社或種植大戶發展茶產業。截至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800余畝建茶葉示范基地兩個;流轉土地1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有6戶,流轉土地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有56戶。

余慶縣花山苗族鄉茶產業基地。(余慶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待采摘的白茶嫩芽。(余慶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招商引資向茶產業集中,充分利用上海、浙江企業銷售能力較強的優勢,引入茶企助力發展。同時完善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雙贏,目前全鄉已經落戶2家茶葉企業,建設茶葉種植基地500余畝。
把握技術環節。堅持抓管理,重品質,推動茶產業發展標準化,牢固樹立“余慶茶·干凈茶”的發展意識,嚴禁茶農使用禁限農藥及化肥。
實現培訓學習常態化,用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平臺,采取“課堂教學+實地操作”的模式組織農戶開展茶葉種植、管護、采摘等技術培訓,2018年共開展培訓6次,培訓1465人次。同時注重干部培訓,通過培訓讓干部能夠指導農戶的生產。
組織茶葉種植大戶到正安、鳳岡等周邊縣參觀學習,加強對新老茶園的后期管理,確保種植一片、成功一片、見效一片,讓茶農看到希望、見到成效、嘗到甜頭。組織技術人才對種植戶進行點對點指導、面對面交流、手把手示范,切實做到科學種植、規范管理。
把握收購環節。本著茶農增收,企業贏利的雙贏目標,保證茶青平穩收購。每年在茶青收購之初,組織鄉域內的茶企、茶農及村組干部召開茶葉收購座談會,結合當年的茶青質量和市場行情制定收購標準,確定保底收購單價。
同時,加強對收購市場的管控,對哄抬價格、刻意壓低價格的企業進行嚴懲,對茶農進行引導。2018年,全鄉完成茶青交易25萬斤,交易金額2300余萬元;今年收購茶青53萬斤,實現產值4775萬元。
“脫貧攻堅戰已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要實現穩定脫貧,就要大力發展產業。”花山苗族鄉鄉長黎進軍介紹,下一步,花山苗族鄉將按照產業發展“八要素”的要求,緊緊圍繞“余慶茶·干凈茶”定位,從穩定品質、深化加工、拓展銷路三方面推動茶產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集全鄉之智,舉全鄉之力,將花山打造成為茶產業示范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