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林,陳滿滿
(1.東北財經大學產業組織與企業組織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5;2.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836)
為應對嚴重大氣污染頻發和重度霧霾現象等問題,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地區相繼開始實施“煤改氣”“煤改電”(以下簡稱“煤改氣、電”)政策,通過該政策減少散燒煤取暖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問題。然而,“煤改氣、電”政策實施的過程并不十分順利,核心禁煤區時常發生散煤燃燒報警,該政策的實施體系并不完善,“煤改氣、電”政策究竟能否推動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對于“煤改氣、電”政策效果的評估顯得十分重要,如評估“煤改氣、電”政策對空氣質量、能源消耗和居民生活有何影響?為此,評估“煤改氣、電”政策的實施效果,不僅對于“煤改氣、電”政策本身的實施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為能源轉型的順利推進和綠色發展提供直接的政策依據和參考。
“煤改氣、電”政策的實施旨在通過大幅減少人口密集地區的環境污染物排放量,優化配置全國環境資源承載力。當前各地實施“煤改氣、電”政策情況不一,實施效果也各有不同,雖然各種評價其優缺點和實施效果的相關新聞報道很多,但對“煤改氣、電”政策實施效果的相關研究比較少見?!懊焊臍?、電”政策的實施不僅能夠改善環境和提高空氣質量,而且能夠減少能源消耗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以天然氣或電取暖代替煤炭取暖能夠減少污染和能耗,從而減少霧霾天氣,特別是電取暖可以消化多余的電能,促進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但政策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總會存在一些問題:天然氣造價比煤炭高,而且中國天然氣資源緊缺,需要大量進口;“煤改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包括電網企業的線路改造、供熱企業的用電價格以及供暖設備的應用、維護、保養等?!懊焊臍?、電”政策主要依賴補貼政策來推動,而成本高、補貼重又制約著“煤改氣、電”政策的實施。在政策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天然氣供應緊張、冬季供暖遲到、設備成本過高不能一步到位、政策一刀切和執行操之過急等,所以對于“煤改氣、電”政策效果的評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此,本文運用雙重差分模型對“煤改氣、電”政策效果進行評估,選取2003—2015年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東、山西的地級市等41個城市的面板數據,分析對比實施“煤改氣、電”政策地區和未實施“煤改氣、電”政策地區的空氣質量變化情況、能源消耗變化情況和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以評估“煤改氣、電”政策的效果。本文試圖對“煤改氣、電”政策效果進行系統的實證研究,這對于“煤改氣、電”政策優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本文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將研究樣本控制在中國主要禁煤區大省的地級市層面,大樣本數據使得可以在更細致的范圍內討論“煤改氣、電”的政策效果;二是引入新聞報道次數作為本文重要數據指標進行政策評估;三是首次運用DID模型和PSM-DID模型評估“煤改氣、電”的政策效果,為穩步推進能源結構轉型和綠色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參考。
“煤改氣、電”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霧霾天氣的治理方面。Meadowcroft[1]認為,從長期來看,能源系統的轉型將被認為是一個混亂、沖突和高度脫節的過程,并強調了政治角色對保障環境持續發展監管方面的不可或缺的作用。Cambini和Rondi[2]研究了1997—2007年歐盟能源設施的不同規制手段與能源投資的關系,認為規制手段可能降低了私營企業與公眾企業投資能源領域積極性的差異。馬麗梅和張曉[3]認為,從長期來看,改變能源消費結構和優化產業結構是治理霧霾的關鍵。王書斌和徐盈之[4]從企業投資偏好角度分析環境規制對霧霾污染的作用機制,認為不同環境規制工具對企業投資偏好的霧霾脫鉤效應影響不同。王波和郜峰[5]認為,應該創新霧霾環境責任立法。邵帥等[6]基于空間溢出效應視角對中國霧霾污染治理的經濟政策選擇進行研究,發現霧霾污染與經濟增長存在顯著U型關系。
中國以燃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政策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改變,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能源消耗量還將繼續增加,因而霧霾天氣和大氣污染的治理是一項長久持續的重要任務。天然氣和電屬于清潔能源,將燃煤取暖改為天然氣或電取暖可以減少空氣中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也能節省煤炭消耗?!懊焊臍?、電”政策實施的起因是冬季多地區出現重度霧霾現象,空氣質量惡化,大面積能見度過低,不僅對人們的出行產生影響,而且對人們的健康也產生很大危害。冬季多地區尤其北方部分地區燃煤取暖是造成重度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之一,燃煤所產生的污染不可忽視,它已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為了減少冬季燃煤污染,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多地政府開始實質性推進“煤改氣、電”工程,即宜氣則氣、宜電則電。霧霾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目前經國家環保機構認定的燃煤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硫氧化合物、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煤改氣、電”政策直接通過化石能源的替代來實現,由于農村地區散煤燃燒依然普遍性存在,“煤改氣、電”政策對減少偏遠地區二氧化硫排放量很可能不具有顯著影響;由于市轄區工業燃煤受到嚴格監管,將直接降低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煤改氣、電”政策并未實現清潔能源消費的占比提高,預期對降低單位GDP能耗無顯著影響。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煤改氣、電”政策對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具有顯著負向影響。
假設2:“煤改氣、電”政策對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具有顯著負向影響。
假設3:“煤改氣、電”政策對單位GDP能耗不具有顯著負向影響。
多數文獻從能源補貼改革方面評價能源效率和影響,由于中國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的不足,所以需要改革能源補貼政策以為節能減排提供經濟激勵。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價格和補貼機制的缺陷導致補貼的低效或無效,林伯強等[7]通過估計不同收入群體獲得的電力補貼,說明中國目前無目標的居民電力補貼機制缺乏效率和公平。毛其淋和許家云[8]基于補貼強度“適度區間”視角對政府補貼與企業新產品創新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堅持補貼的“適度區間”原則能夠更大程度發揮補貼對創新的激勵作用。林伯強和劉暢[9]認為,中國仍然存在嚴重的居民部門交叉補貼、環境外部成本能源補貼等現象,提出在能源補貼改革過程中要減少無效能源補貼,增加有效能源補貼,由于能源是以富人消費更多為特征,因而大部分補貼最終流入到不需要補貼的高收入人群,而貧困人群獲得的補貼卻很少。Lin和Jiang[10]初步估計了中國化石能源補貼規模,但由于未考慮到外部成本,低估了補貼數量及其宏觀影響。李虹和謝明華[11]認為,化石能源補貼改革對不同地區城鎮居民生活產生的影響具有差異性。Acharya和Sadath[12]分析了印度能源補貼改革的福利影響,結果表明補貼改革導致的總體價格水平提高將使實際收入減少,并將對印度的福利產生影響。姚昕等[13]認為,如果將化石能源的部分補貼同時投入清潔能源部門,對宏觀經濟有正影響,能抵消部門取消化石燃料補貼產生的負影響。實際上,“煤改氣、電”的補貼政策也是屬于能源補貼之一,所以能源補貼改革相關的研究能夠為政策實施提供參考。McKitrick[14]認為,世界各國政府通過削減能源補貼達到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和減少環境外部性的目的,然而補貼的定義及其測量難度較大,尤其是將未定價的外部因素定義為補貼會產生誤導的結果,補貼應當存在且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
從“煤改氣、電”政策實施對居民生活消費的影響方面來看,居民生活中對水、電、煤炭和天然氣等能源的需求不可或缺,能源需求量變化情況也能間接反映居民生活變化情況?!懊焊臍狻㈦姟闭咧饕且蕴烊粴饣螂妬泶嫒济喝∨?,這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活用氣量和用電量產生影響。由于農村與城市能源基礎設施的差異性,“煤改電”很可能更為容易實施,由于燃氣基礎設施的差異性,加之“氣荒”引起的供應短缺,預期“煤改電”將成為主流模式,“煤改氣、電”政策對用氣總量的影響很可能不顯著。
假設4:“煤改氣、電”政策對人工煤氣、天然氣用氣人口數具有顯著負向影響。
假設5:“煤改氣、電”政策對人工煤氣、天然氣家庭供氣總量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假設6:“煤改氣、電”政策對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本文選取北方地區部分城市作為研究樣本,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東、山西的地級市共41個城市,樣本區間為2003—2015年,構成了本文的面板數據。只選取幾個北方省份地級市作為研究樣本是為了減少干擾因素,由于中國地廣遼闊,每個城市地勢高低和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導致環境有所不同,或者不同地區不同的生活習慣也可能會導致能源消費習慣的不同,這些差異很可能會影響到空氣質量和其他環境相關的質量問題,如北方平原和南方山區在空氣質量方面會有很大不同。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河北省統計年鑒》《山東省統計年鑒》《山西省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統計局等。
本文分別從空氣質量、能源效率和居民能源消費維度引入6個變量作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全面評價“煤改氣、電”政策實施效果。
1.被解釋變量
空氣質量維度?!懊焊臍?、電”政策的初衷是治理環境污染,提高空氣質量。借鑒朱平芳等[15],本文關于空氣質量維度的變量包括二氧化硫排放量(isude)和工業煙粉塵排放量(ismde),單位均為萬噸,“煤改氣、電”政策實施后,仍有散煤燃燒預警,且霧霾天依然揮之不去,因此,研究“煤改氣、電”政策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對于評估和改進“煤改氣、電”政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能源效率維度?!懊焊臍?、電”政策從煤炭消費轉為天然氣和電力能源消費,對能源消費結構產生直接影響,由于不同的能源消費類型具有差異化的經濟增長效應,亦即能源效率存在差異性,“煤改氣、電”政策在對能源消費結構產生影響的同時,對能源效率的影響不容忽視。借鑒魏楚和鄭新業[16],本文采用單位GDP能耗(ecpgdp)衡量能源效率,單位GDP能耗使用各城市能源消費總量除以地區生產總值得到,單位為噸標準煤/萬元。
居民能源消費維度。“煤改氣、電”政策使得能源消費主體改變能源消費類型,通過補貼等形式引導居民能源消費向天然氣和電力轉變。由于各地級市煤炭消費數據可得性的限制,借鑒林伯強[17],本文采用人工煤氣、天然氣家庭供氣總量(tdgs),人工煤氣、天然氣用氣人口數(pagng),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urrpc)衡量“煤改氣、電”政策對居民能源消費的影響,由于統計指標變更的原因,部分年份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以城鎮生活消費用電量代替。
2.解釋變量
“煤改氣、電”政策(pol)。由于各地區尚未出臺明確的“煤改氣、電”政策文本,本文創新性地以《中國經濟新聞庫》的關鍵詞搜索為依據,查詢各地區“煤改氣、電”政策的社會輿論與關注度,以新聞報道次數近似衡量政策力度,通過觀測新聞報道次數出現明顯轉折點的方法,來確定“煤改氣、電”政策實施的時間節點,在實施時間節點之后的實驗組城市賦值為1,在實施節點之前的實驗組城市則賦值為0。
3.控制變量
針對被解釋變量的三個維度,借鑒沈坤榮等[18],本文主要選取人均GDP(gdpp)、人口密度(pd)、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tavsigdp)和城鎮化率(ur)等控制變量,各回歸分析擬加入的控制變量依據經濟理論分別加以確定。人均GDP反映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居民對空氣質量也有著不同的需求;人口密度直接影響能源消耗主體的規模,對空氣質量和能源消耗的影響起著基礎性作用;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反映了地區產業結構狀況,對環境污染和能源需求也具有剛性影響;城鎮化率反映的是人口和污染源的空間轉移,將對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產生直接影響,城鎮化率是由非農業人口與年末總人口的比值衡量。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人均GDP、人口密度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指標均采用市轄區數據,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由于統計年鑒和數據庫中一些統計指標的變換或缺失,造成個別城市個別年份統計指標數據缺失。對于缺失數據的處理方法為:對于部分無法直接找到數據的指標通過其他指標數據替代;對于一些地區個別年份缺失的數據采用該年份前一年和后一年數據平均值得到;對于連續幾年數據缺失的指標則采用分析數據變化趨勢,取前兩年數據平均值。通過上述對數據的處理方法,最大限度降低數據誤差對實證分析結果的影響,各絕對值變量均取自然對數。
本文選取雙重差分(DID)方法來評估“煤改氣、電”政策實施效果,該方法近年來在政策效果評估的應用研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李楠和喬榛[19]采用雙重差分模型來評估國有企業改制的政策效果。肖浩和孔愛國[20]基于雙重差分模型來研究融資融券對股價特質波動的影響機理。劉瑞明和趙仁杰[21]基于雙重差分方法對國家高新區是否推動地區經濟發展進行研究。
通常DID方法是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主要以政策開始實施的時間為基準,對比政策基準時間后實施與未實施政策城市的變化情況來評估政策的實施效果。本文根據實際情況,在通常所用的DID方法上進行拓展,主要將政策實施的實驗組(實施政策的城市)和對照組(未實施政策的城市)中空氣污染物排放量、能源消耗情況及居民用電、用氣量和用氣人數進行比較,主要以“煤改氣、電”新聞報道次數所形成的折線圖的一個拐點年份為基準,對政策實施前后的變化情況進行對比來評估“煤改氣、電”政策的效果。
本文主要是從“煤改氣、電”政策對空氣質量、能源效率和居民能源消費的影響三個方面來進行政策效果的評估。根據中國經濟新聞庫的關鍵詞搜索,結合新聞報道次數的走勢轉折情況,確定2010年為政策實施節點。由于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青島、太原和大同7個主要城市具有較好的實施“煤改氣、電”的條件,率先實施“煤改氣、電”政策,因而本文選取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青島、太原和大同為實驗組城市,河北、山東和山西的其他城市為對照組城市。
本文將政策實施的實驗組(基準年份后實施政策的城市)和對照組(基準年份前未實施政策的城市)中空氣污染物排放量、能源消耗情況及居民用電、用氣量和用氣人數進行比較。因此,設定雙重差分模型為:
yit=α0+α1polit×treatit+α2polit+α3treatit+γXit+βi+λt+εit
其中,y為被解釋變量,即上述一系列反映政策效果的變量;α0為常數項;treat為劃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虛擬變量,實施“煤改氣、電”政策的城市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X為上述一系列控制變量,γ為相應的系數;λ為時間固定效應;β為城市固定效應;ε為隨機誤差項。本文主要關注的變量是α1,即“煤改氣、電”政策的效果方向。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表1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2是“煤改氣、電”政策實施效果的DID模型回歸結果。從表2可以看出,“煤改氣、電”政策實施對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回歸系數為-0.100,但并不顯著,表明“煤改氣、電”政策實施對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影響不顯著,假設1得到驗證??赡艿脑蛟谟凇懊焊臍?、電”政策執行主要局限于市轄區等重點監管的工業和城市家庭,而偏遠農村地區的散煤燃燒則屢禁不止,導致“煤改氣、電”政策并未有效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煤改氣、電”政策實施對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的回歸系數為-0.394,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煤改氣、電”政策能夠減少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假設2得到驗證。可能的原因在于“煤改氣、電”政策主要著力于市轄區的工業用煤替代,直接減少了由于燃煤引起的工業煙粉塵排放量?!懊焊臍?、電”政策實施對單位GDP能耗的回歸系數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當前“煤改氣、電”政策沒有提高能源效率,僅僅是傳統能源內部的替代,未對能源消耗結構產生優化作用,假設3得到驗證?!懊焊臍?、電”政策實施對人工煤氣、天然氣用氣人口數的回歸系數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煤改氣、電”政策實施減少了人工煤氣、天然氣用氣人口數,假設4得到驗證??赡艿脑蛟谟谟捎诔鞘信c農村基礎設施的差異性,“煤改電”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農村由于缺乏燃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呈現出以“煤改電”為主的特征,導致了用氣人數下降?!懊焊臍狻㈦姟闭邔嵤用裼脷饬康挠绊懖伙@著,假設5得到驗證。可能的原因在于“煤改氣、電”政策導致了“氣荒”等問題,最終導致政策實施對供氣總量的影響不顯著?!懊焊臍?、電”政策實施對于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的影響為正但不顯著,假設6未得到驗證??赡艿脑蛟谟谵r村地區的能源消費習慣轉變存在著較大的障礙,這也是引起燃煤燃燒預警的重要原因。

表2“煤改氣、電”政策實施效果的DID模型回歸結果
注:括號內為標準誤,***、**和*分別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顯著。
運用DID模型進行準自然實驗的關鍵前提是必須滿足共同趨勢假設檢驗,亦即如果不存在“煤改氣、電”政策,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相應變量應具有同樣的變動趨勢。運用Stata14.0軟件生成“煤改氣、電”政策實施之前年份與處理虛擬變量的交互項,通過比較不加入控制變量和加入控制變量的pol×treat回歸系數的顯著性,可以判斷出是否滿足共同趨勢假設檢驗,如果在加入控制變量進行DID模型回歸的情形下,pol×treat的回歸系數仍然顯著,且政策實施之前年份的交互項并不顯著,則表明通過了共同趨勢假設檢驗,否則未通過共同趨勢假設檢驗,需進一步基于PSM-DID模型進行分析。本文對表2的DID模型回歸結果進行了共同趨勢假設檢驗,變量lnismde和lnpagng滿足共同趨勢假設檢驗,符合檢驗標準,可以采用DID模型的回歸結果進行解釋,而變量ecpgdp不滿足共同趨勢假設檢驗,需要對ecpgdp進行PSM-DID模型分析以克服變量不滿足共同趨勢假設檢驗的缺陷。
為了克服“煤改氣、電”政策對單位GDP能耗影響的變動趨勢存在的系統性差異,降低“煤改氣、電”政策對單位GDP能耗影響的DID估計偏差,進一步采用PSM-DID模型進行重新估計。協變量對處理變量的Logit回歸結果顯示,變量lntdgs和lnurrpc在1%的水平上顯著,顯示出協變量對處理變量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各協變量的傾向得分匹配結果如表3所示,所有變量在匹配前(未匹配)均至少在10%的水平上顯著,匹配后均變得不顯著,且匹配后的標準化差異百分比大致均在10%以內,協變量的均值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并不存在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協變量平衡性檢驗結果顯示,在進行傾向得分匹配后,各協變量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分布變得均衡,滿足協變量平衡性要求,表明采用PSM-DID模型進行估計是合理的。

表3傾向得分匹配結果
PSM-DID模型的回歸結果顯示,(1)限于篇幅,PSM-DID模型的回歸結果未在正文列示,留存備索。pol×treat的回歸系數為0.268,P值為0.183,表明“煤改氣、電”政策并未對單位GDP能耗產生顯著影響,假設3得到驗證。可能的原因在于“煤改氣、電”政策雖然減少了燃煤,但對天然氣、電力的需求增加,均屬于傳統能源范疇。從總體來看,清潔能源占比并未由于“煤改氣、電”政策實施而提高,導致了能源的利用效率沒有提高,因而“煤改氣、電”政策的實施尚未對單位GDP能耗下降產生顯著影響。變量lnismde和lntdgs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工業煙粉塵和人工煤氣、天然氣家庭供氣總量的增加均推動了單位GDP能耗的上升。可能的原因在于由于粗放式的增長模式,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增加,這意味著煤炭燃燒較多,“煤改氣、電”政策執行不到位,單位GDP能耗顯然會上升;人工煤氣、天然氣家庭供氣總量增加,使得相對于天然氣而言,電力能源變得昂貴,以電力為主要能源來源的工業用電量將減少,進而轉向煤炭消費,最終推高了單位GDP能耗;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對單位GDP能耗的影響顯著為負,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由于“煤改電”相對“煤改氣”更具備可行性和靈活性,從而減少了散煤燃燒,最終降低了單位GDP能耗。
本文選取2003—2015年中國41個城市的面板數據,運用DID模型和PSM-DID模型對“煤改氣、電”政策效果進行評估,分析對比實施和未實施“煤改氣、電”政策地區的空氣質量、能源效率和居民能源消費的變化。根據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煤改氣、電”政策對于空氣質量的改善有一定的影響,主要對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的影響結果顯著;“煤改氣、電”政策對單位GDP能耗的影響并不顯著;“煤改氣、電”政策對人工煤氣、天然氣家庭供氣總量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的影響不顯著,對人工煤氣、天然氣用氣人口數具有顯著影響。根據本文的實證分析和“煤改氣、電”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由于天然氣供暖需求大幅增加,天然氣供應緊張而出現“氣荒”現象,為解決因天然氣需求突增而天然氣供應不足問題,在需求管理上,“煤改氣、電”政策應該在政府的推行和引導下穩步進行,有計劃地審批、核準和落實“煤改氣、電”項目,不能一哄而上。在價格手段上,結合“煤改氣、電”補貼政策推行季節性差價、可中斷氣價等差別性價格政策,同時開展居民生活用氣階梯價格試點,促進移峰填谷,引導合理消費。
第二,針對冬季供暖遲到問題,政府應該摒棄一刀切的“煤改氣、電”政策,到冬季需要供暖時仍未完成“煤改氣、電”的地區應該以供暖為主,在保證供暖的前提下再進行“煤改氣、電”政策的落實。現實中,公共政策往往難以一步到位,所以需要有全局意識、問題意識和過程意識,政府在做決策的過程中應該貫徹“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理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腳于增強老百姓獲得感這一根本目的。
第三,在落實政策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常面臨剛性壓力問題,為了政績的考核而硬性要求改善環境和治理環境。為此,政府應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有針對性地實施相應的政策,“煤改氣、電”政策實施的初衷是為改善空氣質量,但政府應該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穩步推進政策的實施,地方在執行層面也要防止急躁化,大干快上反而容易造成負面影響。
第四,取暖、燃燒設備等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時間長、成本高,“煤改氣、電”政策不能立刻落實?!懊焊臍?、電”政策主要是靠補貼政策來推動實施的,從政策推行的前期來看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轉換成本和基礎設施成本過高會使得居民無法承擔,不利于政策的推行。但靠補貼來推行“煤改氣、電”政策并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應該逐步讓“煤改氣、電”政策經濟化,讓補貼政策順利退出,可以加入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多種可替代煤取暖的清潔能源?!懊焊臍?、電”政策以天然氣供暖或電能供暖取代煤炭供暖不僅能夠提高能源效率,在總體上減少污染排放,而且對于改善當前的電力過剩和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