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月,崔雅琴,蔣建萍
(安吉縣人民醫院 1.泌尿外科;2.高壓氧室,浙江 湖州 313300;3.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心內科 浙江 湖州 313300)
冠心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己成為人群最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冠狀動脈的狹窄嚴重程度與預后有顯著的相關性[1],故準確評估冠心病患者病變的嚴重程度,對于降低冠心病死亡率意義重大。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2],作為一種有創檢查,高費用、高難度等特點使其難以大規模推廣;踝臂血壓指數(ankle brachial index,ABI)是用于檢測成年人血管彈性的指標[3],具有無創、便捷、重復性好等優點,與動脈造影的診斷結果極為相似[4]。已有部分研究證實了ABI異常與高血壓、蛋白尿、腦血管疾病之間的相關性[5-7]。本研究分析我院接受CAG檢查的患者ABI與冠狀動脈狹窄嚴重程度之間的相關性,旨在尋找一種安全有效、應用便捷的無創檢測方法,以評估冠心病病變的嚴重程度。
1.1 資料選取及收集 選取2015年7月—2018年7月安吉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接受CAG檢查的患者192例,均符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組的研究對象標準,排除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史、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史、冠狀動脈畸形、瓣膜性心臟病、接受下肢動脈血運重建手術、由于截肢或外傷等原因無法測量ABI等情況。根據CAG檢查結果,將入選患者分為冠脈血管正常組(42例)、單支病變組(50例)、雙支病變組(50例)和嚴重病變組(5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信息(性別、年齡、病程等)、既往史(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史等)、藥物服藥情況(ACEI/ARB類、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等)、實驗室相關檢查指標(TG、TC、HDL-C、LDL-C等)。本研究經安吉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與家屬知情同意。
1.2 冠狀動脈造影與相關評估
1.2.1 冠狀動脈造影 采用HC500型心血管專用X光機(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橈動脈或股動脈穿刺行CAG檢查。
1.2.2 冠脈血管病變評估 冠脈血管正常:CAG結果顯示,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三支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未見狹窄或狹窄程度<50%;單支病變:CAG結果顯示,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三支主干中有一支狹窄程度≥50%;雙支病變:CAG結果顯示,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三支主干中有兩支狹窄程度≥50%;嚴重病變:CAG結果顯示,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三支主干均狹窄程度≥50%。
1.2.3 病變嚴重程度的評估 采用Gensini積分法量化評估冠心病病變嚴重程度[8]。參照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制定的分段評估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病變程度的相關標準,狹窄程度≤25%記為1分,25%~49%記為2分,50%~74%記為4分,75%~89%記為8分,90%~99%記為16分,100%記為32分。病變嚴重程度=不同節段冠狀動脈的評分×相應系數。其中,左冠狀動脈主干的病變嚴重程度=最終評分×5,前降支近段的病變嚴重程度=最終評分×2.5,前降支中段的病變嚴重程度=最終評分×1.5,前降支遠段的病變嚴重程度=最終評分×1,對角支的病變嚴重程度=最終評分×1,左回旋支近段的病變嚴重程度=最終評分× 2.5,左回旋支遠端的病變嚴重程度=最終評分×1,后降支的病變嚴重程度=最終評分×1,后側支的病變嚴重程度=最終評分×0.5,右冠病狀動脈的病變嚴重程度(不分近、中、遠段或后降支)=最終評分×1。冠心病病變嚴重程度用所有病變支血管評分之和表示。
1.3 踝臂血壓指數測定 受檢者取去枕仰臥位,手掌朝上,足稍外旋。測定肱動脈收縮壓時,袖帶縛于上臂,氣囊對準肱動脈,袖帶下緣與肘窩橫紋距離1~2 cm,松緊度以放入一指為宜。測定踝動脈收縮壓時,袖帶縛于踝部,氣囊對準內踝脛后動脈,袖帶下緣與內踝距離也是1~2 cm,松緊度以同樣以放入一指為宜。由同一位醫生測定,正常情況下,踝動脈收縮壓≥肱動脈收縮壓。右側ABI=右踝收縮壓值/雙上肢收縮壓較高側值,左側ABI=左踝收縮壓值/雙上肢收縮壓較高側值。取兩側ABI較低值納入數據分析[9]。ABI正常范圍為0.9~1.4[10]。

2.1 患者的基線資料 192例患者中,男107例,女85例;年齡53~76歲,平均61.39±7.58歲;病程3~9年,平均5.59±0.69年;合并高血壓91例,合并糖尿病66例,既往有吸煙史50例;服用ACEI/ARB類128例,服用β-受體阻滯劑144例,服用他汀類藥物167例;TG為1.46~2.05 mmol/L,平均1.74±0.22 mmol/L;TC4.55~6.28 mmol/L,平均5.25±0.67 mmol/L;HDL-C為0.89~1.12 mmol/L,平均0.96±0.05 mmol/L,LDL-C為3.11~4.52 mmol/L,平均3.74±0.46 mmol/L;冠脈血管正常組、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和嚴重病變組之間上述資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2.2 不同病變程度患者間的Gensini積分、ABI情況 結果顯示,冠脈血管正常組、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和嚴重病變組的Gensini積分依次增高,ABI依次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erson相關分析顯示,所有入選者ABI與Gensini積分呈負相關(r=-0.652,P=0.023)。

表2 不同冠脈血管病變程度患者間的Gensini積分、踝臂血壓指數比較
注:#與單支病變組比較,P<0.05;*與嚴重病變組比較,P<0.05。
ABI為踝部血管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其原理是動脈狹窄達到一定程度后,狹窄遠端灌注壓下降程度與病變程度成正比[11]。ABI最早是應用于下肢外周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篩選和診斷。PAD的病理過程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之外最主要的動脈閉塞性疾病。臨床上,ABI正常值歸為0.9~1.4。有研究報道,如果把ABI<0.9作為診斷PAD的標準,ABI對于PAD的診斷敏感性高達95%,特異性高達100%[4]。還有研究報道,如果以多普勒超聲的檢查結果為參照,ABI對于PAD的診斷敏感性可達87%,特異性可達91%[12]。此外,有學者利用ABI對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的缺血情況進行預估,發現當ABI<0.90時,下肢動脈多為輕度缺血,當ABI<0.57時,下肢動脈多為中度缺血,當ABI<0.45時,下肢動脈多為重度缺血[13]。可見,ABI不僅可以協助診斷下肢動脈疾病,也可以評估下肢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
與PAD一樣,冠心病也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只是病變部位不同,其病變的病理生理過程有著很大程度的相似性[14],因此,通過無創方法檢測和識別外周動脈粥樣硬化,便可以預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這便是ABI預測冠心病的理論基礎。
國外有關冠心病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隨著ABI的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逐漸增高,在ABI<0.90人群中冠心病發病率約為ABI≥0.90人群中冠心病發病率的2倍[15]。另有學者對冠心病患者SPECT心肌灌注顯像與ABI進行對照后發現,ABI<1.0患者SPECT心肌灌注顯像中心肌缺血面積遠遠超過ABI≥1.0患者SPECT心肌灌注顯像中心肌缺血面積,甚至達到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指征[16]。由此可見,ABI對于篩選和診斷冠心病具有極強的輔助作用。
為進一步探討ABI對于冠心病患者病變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本研究將所有入選者根據CAG檢查結果,分為冠脈血管正常組、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和嚴重病變組,分別代表冠狀動脈4種不同病變程度。Gensini積分法是對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量化評定,結果顯示,冠脈血管正常組、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和嚴重病變組的Gensini積分依次增高,ABI則依次下降,Person分析結果顯示,ABI與Gensini積分呈負相關性,說明ABI越低,則冠心病患者病變嚴重程度越嚴重。
綜上所述,ABI是對于篩選和診斷冠心病具有極強輔助作用的無創檢測指標,對冠心病患者的病變嚴重程度具有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