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俞亦好
(溫州市中心醫院 呼吸內科,浙江 溫州 32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慢性肺部疾病,以氣流受限為特征,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COPD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并逐漸進展,體力及社會活動明顯受限,患者最終往往因并發癥致殘,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不良心理障礙可能進一步加重生理損害。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產生,人們認識到除了治療疾病的軀體癥狀外,也需要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本研究探討合理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1]對COPD患者焦慮和/或抑郁狀態的影響。
1.1 對象 選擇2016年2月—11月在我院呼吸內科住院治療且伴發焦慮和/或抑郁狀態的COPD患者140例,納入標準:(1)入組患者均符合COPD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2]診斷標準;(2)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存在焦慮和/或抑郁狀態者。排除標準:(1)合并有肺癌,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活動性肺結核,肺炎患者;(2)存在其他嚴重軀體疾病,如心肌梗死、腦梗死、腫瘤等患者;(3)因智力低下或癡呆所致認知障礙或神志不清者;(4)因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其他軀體性疾病而產生抑郁者;(5)言語交流障礙或理解能力有缺陷等不能完成調查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4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70例。向患者發放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40份,回收140份,問卷回收率100%。參與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為自愿,并由本人或法定監護人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并經溫州市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資料收集
1.2.1 一般資料 使用自制量表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具體包括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婚姻狀況、吸煙情況、疾病病程、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由臨床醫護人員記錄。
1.2.2 焦慮狀態評估 采用SAS量表評估,包含正向評分15題,反向評分5題共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由自評者評定結束后,將20個項目的得分相加后乘以1.25,取整數部分得標準分。總分低于50分者為正常;50~59分者為輕度,60~69分者為中度,69分以上者為重度焦慮[3]。
1.2.3 抑郁狀態評估 采用SDS量表評估,含20個項目,10個為反向評分。分為4級評分,患者自評后,將20個項目的得分相加后乘以1.25后,取整數部分即標準分。總分低于53分者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63~72分為中度,72分以上者為重度抑郁[4]。
1.2.4 相關生活質量評價 采用 COPD評估測試量表(CAT)[2]評估,包括咳嗽、咳痰、胸悶、爬坡的感覺、做家務、外出信心、睡眠和精力等8個項目,每個項目0~5分,各項目相加得總分,其分值為0~40分。分值越低,相關生活質量越好。
1.3 干預方法 對照組在治療基礎上給予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在治療基礎上給予常規健康教育+RET。干預時間為2周,每周4次,每次一個小時。
健康教育內容包括:飲食與營養、活動、體位、COPD疾病知識、吸氧、呼吸功能鍛煉等。觀察組由護理人員實施RET:1.與患者溝通交流,找出其情緒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2.幫助患者找出與C相對應的誘發事件(A);3.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與其共同分析、探討對誘發事件(A)的態度和看法,即對誘發事件的認知觀念(B)并客觀的剖析這些認知觀念(B)與情緒和行為反應(C)之間的關系,使患者認識到認知才是引起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4.轉變患者的不良認知觀念,不斷強化合理信念,緩解或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反應。

2.1 一般資料比較 COPD伴發焦慮者124例,伴發抑郁者111例,其中同時發生焦慮、抑郁者95例。觀察組及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OPD患者的一般資料
2.2 干預前后SAS、SDS比較 干預2周后,兩組SAS和SDS總分均較入院時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的SAS和SDS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常規健康教育或RET干預前后SAS、SDS比較(分)
2.3 干預前后CAT比較 干預2周后,觀察組睡眠、精力、外出信心、家務活動,胸悶等癥狀較對照組顯著好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常規健康教育或RET干預前后CAT各因子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P<0.01。
COPD是一種身心共患疾病[5-6],患者不僅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氣喘等呼吸系統癥狀,而且在COPD急性期和緩解期普遍存在著焦慮、抑郁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COPD患者焦慮、抑郁的確切患病率及其因素影響目前還不完全知曉。國外研究[7]報道,COPD患者焦慮狀態發生率可達9.3%~58%,抑郁狀態發生率10%~42%。國內研究[8-9]中COPD患者焦慮狀態發生率45.07%~72.8%,抑郁狀態發生率56.34%~68.5%。可見COPD患者伴發焦慮、抑郁狀態是十分突出的,但對于患者伴發焦慮、抑郁狀態,目前臨床上存在診斷不足、治療不夠重視的問題。
RET由心理學家埃利斯在上世紀50年代創立,其理論依據是認為引起人們情緒障礙的不是外界所發生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評價等認知內容[10]。患者對疾病的不良認知及應對能力的欠缺易導致情緒障礙,而不良的情緒如焦慮、抑郁又會加重病情。因此RET的治療重點是讓患者知道解除情緒障礙不應該依賴于消除外部事件,而是通過改變認知來緩解情緒壓力;治療的關鍵是醫護人員與患者充分交流,結合患者的實際,共同探討其不合理認知觀念,總結和歸納出具體的不合理認知內容,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明確的認知并能接受,在此基礎上改變患者的思維方式及生活態度,調節情緒壓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周后,所有患者SAS和SDS總分均較入院時顯著降低,表明COPD呼吸系統癥狀的好轉對焦慮抑郁有著良性影響,原發病的藥物治療和常規健康教育不可缺少;干預后觀察組SAS和SDS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在藥物治療及常規護理的基礎上,RET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COPD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癥狀、防止疾病惡化和提高生活質量。通常,臨床上用肺功能檢測評估患者病情,但常規肺功能僅僅反應疾病生理學指標。CAT評分是一個簡單的COPD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測定問卷,通過咳嗽、咳痰、睡眠、精力、外出信心等8個方面監測患者的健康狀況,更關注患者日常生活、精神狀態及社會適應的能力,關注患者生活狀態及生命質量,可以對COPD的評估更全面、可靠,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11]。本研究對CAT評分的8個因子進行了分析,發現RET對COPD患者睡眠、精力、外出信心等精神狀態改善有著顯著作用。對提升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緩解臨床癥狀(如家務活動,胸悶)方面也產生了積極影響。表明心理干預可以全面改善COPD患者生活質量。
現代醫學模式已經從生物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意味著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整體,對疾病呼吸系統癥狀進行診治和護理固然重要,也要注重患者的心理關懷。患者健康水平反映不但要有生物學指標,也要包括精神心理學測評和社會活動的評價。國內對COPD患者心理障礙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容易漏診,重視COPD患者心理障礙,積極干預,才能使患者得到全面治療,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