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在蘭海創建的成長教育體系中,她認為孩子成長的起點是父母和家庭教育;父母的成長起點則在于有成長的意愿,不斷地接受教育,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教育工作者的成長起點是不再自以為是地指責父母,而是理解父母,擁抱父母。
成長需要時間,更需要合力;成長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蘭海同時擁有德國慕尼黑大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學位,一直致力于成長教育,是大名鼎鼎的“超級育兒師”,是上瀕教育機構的創始人和掌門人。但是,這次我們卻沒有過多關注她這些耀眼的光環,而是把采訪的起點定在了“蘭海小時候”。
探尋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成長的意義,也許蘭海自身的成長經歷比什么都更有說服力。
在自由與規則的平衡中成長
蘭海成長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給予了她充足的成長自由。蘭海說自己小時候很喜歡看書,父母就每個月帶她到當地的新華書店、外文書店買新書,但他們并沒有要求女兒的作文拿滿分;她喜歡運動,父母讓她學遍了感興趣的各種運動項目,但并不指望她成為專業運動員;上學的時候蘭海很調皮,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點子,但是犯了錯、惹了禍總能被父母諒解,因為他們總說孩子就是在犯錯誤中成長的;大學的暑假,她突發奇想要去當導游,父母并不反對,開闊眼界、有興趣去了解各種不同的事情一直是他們的培養方式;大學畢業之后,蘭海決定去德國慕尼黑大學繼續進修,父母任她遠走高飛,沒有絲毫羈絆……正是父母給了她如此寬廣、無拘無束的自由成長空間,支持她所有的夢想和決定,才讓今天的蘭海一直保持著活力,在事業上有不斷的創新和突破,充滿干勁。
但是,在蘭海的成長過程中,她的父母也是清晰、毫不動搖的規則的制定者,比如他們要求蘭海從小就要對人有禮貌,做事要持之以恒,對自己決定要做的事情要負責任,等等。蘭海經常和別人講自己小時候學琴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在貴州買一架鋼琴還不是一件容易事,不僅昂貴,還需要有指標才能購買。但是,當6歲的蘭海被鋼琴美妙的聲音深深吸引,央求父母同意她學琴之后,真的有一架鋼琴進了她家的門。蘭海的父母同時也為她制定了嚴格的規則,就是每天都要練琴。后來蘭海才知道,這架鋼琴是媽媽直接給珠江鋼琴廠的廠長寫信要來的指標,花去的也是父母大半年的工資。蘭海練了18年鋼琴,卻從來沒有參加過考級。不考級,也不意味著練琴一直都是快樂的事,蘭海也有很多再也不想練了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制定的每天練琴的規則就要發揮作用。蘭海的父母是怎么幫助她堅持練琴的呢?這其中除了堅持,可能還需要有一份冷靜和智慧。蘭海的媽媽在督促女兒每天練琴的過程中,從來不“上當”—當孩子不想練琴發小脾氣、鬧小情緒時,如果父母和孩子生氣,發生爭執,小脾氣、小情緒就會變成大哭大鬧,總之是練不成琴了。所以,對于女兒的任何狀態,媽媽都不急不躁,她總是平靜地坐在女兒身邊,柔聲地告訴她:“開始,練吧。”不被孩子的情緒影響,堅持實現既定目標,才是父母能做好“溫和而堅定”的基礎。父母對給蘭海定下的規則,向來都是這樣不動聲色地堅持,從不退讓。用蘭海自己的話說就是,他們有的是辦法讓她乖乖地、自覺地退回“紅線”之內,不再越界。包括現在,只要蘭海回父母家住,規則依然是晚上回家的時間不能超過10點,所以蘭海無論是和同學聚會,還是談事情,時間一到,馬上起身回家。因為從小時候開始,只要她回家晚了,她的父母不會打電話催她,更不會罵她、責備她,而是會兩個人一直默默地坐在樓下的院門口等她,遲到10分鐘,等10分鐘,遲到一個小時,就等一個小時。一兩次之后,蘭海就非常自覺地遵守這個規則了,再沒有越過界。規則意識的養成讓蘭海不斷成為謙遜、自律和認真負責的人,而且十分懂得如何為她機構里的孩子們制定并守護規則。
幾乎所有的新手父母都非常頭疼如何把握好給孩子的自由和規則的平衡。蘭海父母的做法也許可以借鑒——給孩子的自由不應以結果論限度;給孩子制定的規則需要采用多種辦法有效執行。
深入中國家庭,開啟成長教育體系的探索
在蘭海成長的記憶里,她的父母是金錢觀十分淡薄的人,家里很少談及和錢與利益有關的事,似乎這些在蘭海的父母看來都云淡風輕,他們更關心的,是什么事讓自己開心,什么事做起來快樂。父母的人生價值觀如此,也早已“遺傳”到蘭海的生命中,是她求學、創業、管理企業中一直遵循的真諦:她從不功利性地考慮問題,做任何事都是出于相信它、熱愛它,真誠滿滿。在教育行業的16年里,她和她的企業從不隨波逐流,也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朝著既定的方向穩步前行,一步一個腳印。雖然累,但內心踏實、安定,她做的是自己信的事,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蘭海說有時候爸爸給她打電話,會不由自主地問她“最近累不累”,這時候她會聽到媽媽在旁邊說:“你別問她累不累,只問她開心不開心。哪兒有不累的工作啊!”于是電話里,爸爸改問女兒忙得是否開心,蘭海的每一次回答都是很開心。
可見,一個人即使早已離開家庭,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但是成長軌跡和家庭、父母的引導總是分不開的。這也就是蘭海為什么做教育做得越深入,越能感受到家庭于孩子成長之重要。在蘭海看來,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培養孩子的道路上也需要放棄眼前的誘惑,才能幫助孩子獲得更長遠的成就。
2013年9月,蘭海開始了央視首檔大型育兒親子真人秀節目《超級育兒師》的拍攝,在整整4季節目中,蘭海與將近百個家庭密切接觸。雖然節目的時長只有幾十分鐘,但蘭海平均浸泡在一個家庭中的時間要長達10個小時,與他們朝夕相處,觀察他們的生活,與他們深度溝通。做節目非常辛苦,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愛與耐心,甚至是常人難以支撐的體力。但是蘭海從沒有退卻,反而是“愈戰愈勇”,因為這是她喜歡的事,是讓她著迷的事。可以說,蘭海的執著與專業度成就了《超級育兒師》,節目越來越火,而她對這項工作的熱愛又成就了她自己—在打磨節目的4年時間里,蘭海深入到各種各樣的中國家庭,清楚地看到了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年人對孩子的影響,也深切地懂得了中國父母在養育中經常會出現的無奈和痛苦,她對自己從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度的認識和思考,迅速從一位教育研究者成長為真正的教育實踐者,開啟了探索新的教育體系之旅。這個教育體系應該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應該能讓父母、學校、機構三方鼎力合作,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最佳助力,它就是被蘭海稱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成長教育體系”。它以全局觀和多元評價體系來看待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以父母對孩子、對教育的認知為起點,以合作為最佳互動關系,以動態發展和積極開放為主要特點,是一個能夠幫助孩子、父母、教育者解決問題的教育生態系統。
傾其所能,幫助父母真正實現自我成長
蘭海認為在她的成長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是個人成長的核心,任何脫離父母合作的教育,都不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因此,雖然她開設的上瀕教育已經做得非常出色,通過系列的特色課程和豐富的營地項目對孩子的改變與幫助十分顯著,深受孩子喜愛,但她依然認為,沒有家庭的參與,沒有與這些孩子的父母的合作,這依然不是好的教育。所以,從2012年開始,上瀕教育就在蘭海的主持下開設了幫助父母提升的主題課程,2015年,“父母共同成長”的系統課程也開始啟動。2017年,以幫助全國各地的父母學習更多育兒知識和方法的“蘭海說成長”App正式運營上線。建立孩子、父母和教育者積極合作的生態圈,是上瀕教育的初心和從未動搖的教育目標。
從德國慕尼黑大學的求學者,到回國后成為教育研究者,再到深入中國家庭的“超級育兒師”,蘭海對教育思考的最大特點是善于反思。她經常以自己自以為是的一些實例勸誡教育工作者,不要只顧指責父母的錯誤,不要只顧說那些聽起來正確的話,給出那些看上去高級的指導建議,如果幫助脫離實際,價值就是零。教育工作者應該看到父母的努力,看到父母對孩子的愛,看到他們做不到并不是他們的錯,也不是不想做到,只是能力還沒有達到。這個時候,父母需要的是安慰、理解甚至擁抱,是給他們提供切實可行的辦法,是解決問題,是幫助他們提高能力。
秉承著這種對中國父母的心疼和充分理解,蘭海在傾其所能地給父母提供適宜的方法。在幫助中國更多父母更好地自我成長的這條路上,也如她對成長教育所描述的那般,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她和她的上瀕教育,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