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詩歌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形成的、以白話文為基礎、結合外來的詩體模式、并對舊體詩有所吸收的詩歌形式。它表現出科學、民主的新的時代內容,打破舊詩詞格律的束縛,形式上靈活自由。今天我們來欣賞兩首新體詩。
《雨巷》
“雨巷詩人”戴望舒,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一把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默默彳亍而行……
詩人選取了“丁香般的姑娘”這個人物形象和“雨巷、油紙傘、籬墻、丁香”四個事物形象,表現了苦悶、凄清、感傷又惆悵的心境。
(丁香一樣的)姑娘:
詩人運用排比句式和反復用詞(連用“哀怨”“愁怨”“彷徨”“凄婉迷茫”),用丁香的顏色、芬芳、憂愁,寫出姑娘外表的美麗和內心的憂愁、哀怨。表面上看是在說姑娘,實際上是用復沓句式“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強調渲染“我”冷漠、凄清又惆悵的心境;“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以夢作喻,仿佛姑娘就是“夢”的化身(可隱喻理想)。最后丁香姑娘無情消失,傷感又無奈,突出美好事物在眼前消失帶來的悲劇美。
油紙傘: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與煙雨迷蒙的雨巷搭配,很和諧,共同營造了一種冷漠、凄清的畫面。
頹圮的籬墻:坍塌、破敗的籬墻,渲染一種凄涼的氛圍,與寂寥悠長的雨巷,一起構成陰冷迷蒙、破敗空寂的背景,更能襯托出詩人苦悶、凄清、感傷的心境。
雨巷:用“悠長、悠長”反復強調腳下要走的路很漫長,用“寂寥”一詞,描繪了一幅蒙蒙細雨中潮濕、寂靜、冷清的雨巷圖,給人一種冷漠、凄清、惆悵的心理感受,那陰冷潮濕、破敗空寂的雨巷就是當時黑暗社會環境的象征。
丁香: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凈的感覺。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征著美麗、高潔。丁香開在暮春時節,嬌美但是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著丁香容易傷春,丁香又可以用來象征愁怨。本詩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僅僅指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的愁怨,還有丁香一樣的美麗,丁香一樣的高潔,像丁香一樣容易消失離去。
《再別康橋》
徐志摩的這首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選擇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意象,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蔭下的清泉。詩人融情入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支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的“彩虹似的夢”,“在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建筑美
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第一節回環對應。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這首詩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
3.意境: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新娘、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特別是將河畔的金柳大膽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變成彩虹似的夢。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詩歌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歌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詩歌中常見意象舉例:
1.月。①表達思鄉、思親念友之情,暗寓羈旅情懷、寂寞孤獨之感。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②歷史的見證,今昔滄桑感。如,“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③冷寂、凄清的感覺(多用殘月來表達)。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④清新感。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柳。“柳者,留也。”古人有折柳之習,古詩中常用“柳”表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游子思鄉之情。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3.梅、松、竹、蘭及若干香草。用來托物詠懷,表達高潔的內心世界或追求高尚的人格,或自比自喻,以物自況,暗寓詩人自己具有的高尚人格。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4.桃、菊。隱士情懷,不落風塵,超脫凡俗。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5.子規、杜鵑、鷓鴣。表達思鄉、思念故國之情。如,“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6.舟。小舟、輕舟,表達輕松、隨意、自由之情。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7.春。古詩中的意象很豐富。初春、新春表贊美自然新的生命力。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暮春表傷春之情,暗寓春光雖美卻易逝,感嘆人生韶華易逝或國運不濟。
8.秋。古詩中秋的意象常表現為悲秋,表悲愁之情,暗寓韶華易逝、前途渺茫,國運即衰。如,“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9.日暮(黃昏)、殘照、殘月、落花、殘葉、秋風(霜風、曉風)秋雨、風絮、浮萍、羌笛。表示哀愁、感傷之情。如,“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0.梧桐。梧桐是凄涼、凄苦、悲傷的象征。如,“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閱讀下面這首詩,并回答以下問題。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1.詩中,“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各有什么含義?
2.全詩四小節結構相似,在感情表達上,是否也相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