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坤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開幕。中華文明敞開胸懷、搭建平臺,各文明交流互鑒、共創命運共同體。
回望歷史,文明對話從未止步,科技交流更是濃墨重彩。“絲綢之路”既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又開辟了科技交流通道,葡萄、石榴、核桃等作物品種及其栽培、育種技術從中亞、西亞涌入中國,冶鐵、鑿井、養蠶、紡絲等東方科技則向西傳播。隋唐年間,中日文明對話迎來高峰,中醫藥、造紙術、印刷術、建筑技術等迅速由中國傳入日本。19世紀下半葉,科技交流又在“西學東漸”的潮流中成為“急先鋒”。
科技交流為何能在文明對話中勇立潮頭?眾所周知,科學技術能夠造福所有文明,如鐵犁牛耕取代青銅農具、人力耕種,給全球農業生產帶來革命性變革。各取所長、相互借鑒、提升科技水平、迎接美好生活是各個文明的共同愿望,因此,科技交流才能跨越不同文明間的種族、宗教、習俗、語言等隔閡。
科技交流既是文明對話的重要元素,也能為文明對話提質加速。中國的指南針傳到歐洲,為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導航神器”,直接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文明對話;造紙術和印刷術傳遍全球,則為不同文字間的文明對話提供了更便捷的載體。得益于世界范圍內的科技交流,互聯網技術迅速覆蓋全球,將文明對話帶入參與廣、時效強、成本低的信息化時代。
當前,癌癥、傳染病、大氣污染、氣候變暖、能源短缺、糧食不足、資源危機等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威脅。各國人民都有參與科技交流,提高醫療、生物、環境、新能源等領域科技水平,助力解決這些問題的意愿。科技交流在文明對話中的分量勢必越來越重。
文明對話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盛況空前是最好的例證。古往今來,科技交流都堪稱文明對話的“公約數”之一。只要文明對話奔涌向前,科技交流就勢不可擋。融入科技交流大潮,各文明才能互利共贏;給科技交流設置壁壘,則是逆歷史潮流而為、害人害己。
歷史上,強漢盛唐的中華文明張開臂膀擁抱科技交流,“陸上絲綢之路”的駝鈴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帆影帶著古代科技輝煌成為文明對話的使者。現在,在“一帶一路”沿線上,高鐵、北斗、5G等中國科技已是中華文明的“新代言人”。未來,中國科技交流的大門永遠打開,更多“引進來”“走出去”的科技成果將為中外文明對話再添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