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婷
“段書記,這雨怕是難了!”
“是,我明白,大家都在等雨。”
“過了小滿就不能種了。”
“不怕,還有些時日,再等等,總會下的。”
剛下車,《科學導報》記者便清晰地聽到了呂家也村第一書記段文藝與村民呂占寬的這段對話。
“等雨等的時間長了,談論雨的話題自然而然也就多了。現在我養成了習慣,有事沒事就看看天空,好像老天不下雨,自己都對不起村民。旱地的谷子還沒種,什么時候才能下一場雨?也不敢奢望雨有多大,讓村民能把谷子種進去就行。”一邊對記者感慨,一邊望向天空的段文藝,心中有份期盼、有份牽掛,亦有份無奈。
2017年8月,忻州市優秀大學生村官段文藝響應黨的號召,投身到鄉村一線——河曲縣巡鎮鎮呂家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初來乍到,除了悉數報表、圖紙上的數據與介紹外,段文藝對村里的實際情況一無所知。“怎么俯下身子沉下心,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實事?”從接到選派任務的第一天起,段文藝就在心里反復地琢磨這個問題。兩年時光倏忽而過,如今的呂家也村巷道整潔寬敞、村民安居樂業。段文藝也因真抓實干、真幫實扶的突出表現,榮獲忻州市“模范第一書記”榮譽稱號。
要想富 先修路
“呂家也村經濟結構單一,村民大多以種植業為主,生活艱苦,家庭年收入不足6000元。記得兩年前我剛到呂家也村時,村委會大門都是鎖著的,沒有人辦公,村委會也沒翻新修整。”說起剛進村時的情形,段文藝略顯苦澀地向記者回憶道。
任第一書記以來,段文藝多次走訪、調研、實地考察,發現交通不便是制約呂家也村經濟發展最突出的“瓶頸”。“村里的幾條主路都是20年前修的,破爛不堪,晴天起灰塵,雨天爛泥塘,有些地方非但汽車不能走,就連自行車、摩托車都困難。當地村民出行很是不便,嚴重制約了呂家也村的發展。因此,只有把道路建設作為脫貧第一切入口,讓人員與物資來往活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呂家也村脫貧的可能性。”段文藝說。
脫貧第一步的思路準備就緒,接下來便是如何開好修路的頭了。為此,段文藝及時做好“上傳下達”的工作。期間,他主動與村民交流傳遞脫貧新思想,積極與幫扶單位、村“兩委”等進行溝通協商,將“通村路項目建設”列入計劃。為推動修路計劃的順利開展、更快獲得國家財政資金方面的支持,段文藝隔三差五開車去縣交通局對接工作,希望在第一時間獲得最新情況。在經過3個月的前期籌備工作后,修路項目終于得以開展。段文藝精心規劃東上頭村上棚至下棚、堰畝至旱坑、河斜樹林壩等7個交通項目維修工程路段,統一將道路由原本的4.5米拓寬到6米,2018年8月底,呂家也村道路建設圓滿完工。
“以前沒修路時,路面全是大坑,車輛經過不僅顛簸,灰塵也大。現在道路建設整齊漂亮了,我們村民心里也敞亮多了!”村民呂吉榮高興地對記者說。
一村一品 合作共贏
呂家也村地處偏遠,土地貧瘠,村民以種植玉米、薯類、小雜糧等傳統農作物為主。段文藝到任后,在了解到村民賣糧難、銷售難的困境后,多次組織黨員和村民代表集中謀劃,在全村開展了“一村一品一主體”的大討論,集思廣益,確定了“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的工作思路。
2017年,在幫扶單位機構編制委員辦公室與村“兩委”的支持倡導下,呂家也村成立了以“本村村民”為主體的勝華益種植專業合作社與以“貧困戶”為主體的足富種植專業合作社。“之所以成立兩個合作社,是兼顧到村民與貧困戶的區別,為的是做到專業服務,這也是精準扶貧政策傾斜舉措實施的體現。”段文藝說。
據了解,專業合作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選種植特色玉米、小雜糧,依托河曲縣月萍養殖有限公司作為帶動主體,發展玉米產銷一體化,2018年底規模達200畝、產15萬公斤。與此同時,合作社依托河曲縣隅州酒業有限公司與河曲縣宏昌農產品購銷有限公司作為帶動主體,發展小雜糧產銷一體化,2018年底規模達190畝產、12萬公斤。“在推廣和銷售當地農產品的過程中,我的思路主要是通過合作社與這三家企業合作,形成‘企業+農戶的幫扶對接模式,簽訂購銷合同,一方面帶動全村村民與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脫貧致富,另一方面通過相輔相成的彼此扶持合作模式,助力全村、全鎮人的共同富裕。通過兩年的合作經營,每位村民的月收入都增加了六七百元。”段文藝告訴記者。
一戶一策 下足功夫
“精準識別貧困戶需要找準貧困戶貧困根源,精準施策,堅持進度服從質量,在‘精準二字上下足功夫,為老百姓造血!”說起入戶精準扶貧,段文藝侃侃而談,“每到一戶,大家都如同走親訪友一樣,在屋里圍著火爐交心談心,在院子里一起曬著太陽聊天,在拉家常中了解困難群眾的身體狀況、生產生活情況,傾聽他們在住房、政策惠及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疑惑。每個村民都知道我的聯系方式,村民一有困難就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聯系我。”
一針一線繡花,一戶一策幫扶。帶著村工作隊長呂富足開展入戶走訪結對幫扶工作是段文藝駐村以來日常必做的工作。在了解到村民呂康鑫想要學習汽修知識,段文藝主動聯絡河曲縣職教中心;在了解到村民呂順昌的小兒子讀書困難,段文藝溝通村“兩委”,積極聯系巡鎮小學負責人,解決其上學難的問題;在了解到村民高貴庭無兒無女、居住危房的情形下,段文藝與幫扶單位溝通,為其申請危房改造資金,解決了住房安全問題。“沒想到在我遲暮之年,落葉歸根之時,能有這么多好心人關心我,真慶幸趕上了好時代、好政府!”高貴庭激動地說。
“在位就要司職盡責,走近村民,同頻共振,這樣才能無愧于‘第一書記的光榮稱號!”憨厚的笑容掛在段文藝的臉上,像極了黃土高坡上閃爍的陽光,帶著激情、帶著溫情、帶著感情,灑遍呂家也村的角角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