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中美貿易戰正在變成一場持久戰,但我們已有準備。”在東莞洪梅鎮,海新科技董事長楊敬輝這樣告訴筆者。這家以生產綜合型廚房電器為主、近半數產品銷往美國的高新技術企業正遭受美國對華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沖擊,但楊敬輝對自己的產品很自信,“我們有底氣與美國進口商談判與合作,分攤特朗普加征關稅的沖擊。我們也有更多辦法對沖美國無端加稅的消極影響,如提升技術含量、開辟更多國際市場。”
近日,筆者率隊赴廣州、東莞與深圳密集調研,與來自20多家機構的數百人交流,他們當中不乏像楊敬輝這樣的“豪情人士”,雖然辛苦經營的企業遭遇美國加征關稅打擊,但仍然篤定前行,不折不撓,想盡辦法解決當下困境。
特朗普“速勝”企圖已在穗莞深破產
全球25%的智能手機、20%的毛衣、30%的玩具和10%的眼鏡與運動鞋均產自東莞。筆者與東莞相關部門負責人座談后得知,一年前由于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溫,一些當地企業遭遇投資者拋售股票,拖累公司股價下跌的情況。
對此東莞設立上市莞企發展投資基金,先后為6家上市公司提供紓困資金,傳導信心,有效保障了在莞上市公司面臨的股票質押風險及流動性危機。2019年1-7月,東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4.4%,高于全國水平。
在復雜嚴峻形勢下,東莞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表現亮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了10.4%、17.3%,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同比增長高達17.8%。但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則呈負增長,同比分別下降3%和0.7%。
一些企業在逆境中涅槃,還有一些企業在積極探尋轉變之路。為尋找新的競爭優勢,不少企業主動尋求轉型革新。在在全球最大女鞋生產企業之一的華堅集團東莞總部,一位在流水線上忙碌的工人告訴筆者,未來這里會升級為研發中心。
在全球最大手機代工企業之一的華勤通訊,一位高管向筆者透露,面對美國對中國電子產品的打壓,筆記本電腦類的生產與銷售可能由于芯片技術等原因受到的影響。但中國企業不會被打垮,5G時代,美國的通信技術已經不再擁有往日的優勢,而且中國手機企業也有應對方案。
截至8月中旬,一份對東莞587家重點企業的調研顯示,美國對剩余價值30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加征關稅后,預計訂單量“沒有影響的”占24.6%,“略有下滑(10%以內)”占34.3%,嚴重下滑(超過30%)僅占6.5%。“東莞人的頑強性格決定了未來雖難但一定會有出路”,主抓當地企業家培訓的東莞市思源職業學校校長江波說,“至少特朗普想要借貿易戰速勝中國的企圖,在東莞企業家面前徹底破產。”
堅定的信心與決心
在深圳大疆、深圳海能達等企業,筆者感受到不少企業人士的堅定信心。在深圳證券交易所,60%投資者認為貿易戰會長期持續。80%被調查者在投資決策時會考慮貿易戰因素,但僅有1/3投資者在減倉。正如《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報道,中國無懼“比拼耐力”。
在被稱為“中國最牛科技村”的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筆者時時感受到科技人士的抱負。松山湖邊坐落著32家科研機構,遠處還有中國散裂中子源科學城。幾年前,華為智能手機研發中心在此建園,園區風景秀麗,樓宇間以“小火車”相連,訪客絡繹不絕,更像是一個旅游景點。“美國試圖科技封鎖中國,卻激發了中國人的斗志。許多科技人決心要為國、為華為爭這口氣。”高新區一位干部這樣感慨到。
在深圳前海,人們“用腳投票”表達著對中國未來前景的真實想法。2012年至2018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注冊企業年均增長率高達62.7%。2019年上半年,片區注冊企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9.3%,實現稅收收入同比增長23.7%,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2.1%。2019年,前海累計孵化港澳臺及國際團隊190家。
“特區干部近段時間天天加班至深夜。國家將深圳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必須抓住機會。”一位深圳市政府高級官員透露。現在深圳企業界雖然危機感倍增,但“深圳有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傳統,決不會在中美貿易戰中敗下陣來。”
發展的關鍵在于改革
本次調研令筆者感受到,不同行業對中美貿易戰沖擊的感受不盡相同。感受沖擊比較明顯的有金融、能源、材料等行業,而消費、信息技術及電信服務、醫療保健等行業則在復雜的環境中看到了利好。然而,一些股市投資者往往傾向于認為中美貿易戰將導致宏觀經濟放緩、資本市場風險積聚。具體表現在資本市場的波動性增加、企業股價起伏、市場恐慌情緒頻現。
“必須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提振市場信心。”一位深圳資本市場分析人士提出這樣的建議。對此地方政府積極采取因地制宜的改革措施。目前,深圳前海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462項,在全國復制推廣50項,其中在投資便利化方面推出優化營商32條舉措,在貿易便利化方面,打造“全球攬貨——前海積聚——機場直飛”的進出口貿易生態圈。東莞海關采取將保稅倉設置到華為、OPPO等大型企業內部倉庫的做法,極大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和資金成本。
“仍需要更多的改革與落地成效”,筆者在穗莞深聽到許多類似的呼聲。許多官員正在設計并向上級部門不斷爭取政策支持,如是否支持東莞開展二手車出口試點。東莞汽車保有量已突破300萬輛,二手車年均交易量超過20萬輛,位居全國前列。若能開展二手車出口試點可進一步提升東莞對外貿易總量。此外還有建議希望把廣東自貿區的范圍擴大至更多片區,打造更大的自由貿易通道等。
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飛速發展得益于改革紅利;未來的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釋放更多的改革紅利。筆者在穗莞深的密集調研也得出類似結論,面對中美貿易戰的沖擊,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行穩致遠的關鍵在于激發改革動力,堅決破除各種利益的藩籬和體制機制的弊端,充分釋放下一輪改革開放的新紅利。▲(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環球時報2019-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