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欣 徐金薈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蘇北歷史進行追溯,大量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從主體發生轉變、技術不斷創新、產業鏈延伸、銷售渠道拓寬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總結分析,提煉出蘇北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路徑,力求為其他發展同等地區經濟發展起些許借鑒作用。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traces the history of Northern Jiangsu and makes a lot of reference to releva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t conducts in-depth discussion and summary analysis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body,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the extens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widening of the sales channels, and refin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northern Jiangsu, striv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ame region.
關鍵詞:鄉村振興;特色產業;路徑研究;蘇北地區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haracteristic industry;path research;northern Jiangsu
中圖分類號:F325?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1-0027-03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做出進一步部署,強調要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江蘇省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工作,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大幅提高了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數也得到提升。因此,特色產業的發展作為產業振興的必經之路,更是當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蘇北地區由徐、淮、鹽、連、宿五市構成,農耕歷史悠久,交通發達便利,農業機現代化水平較高。借助農業科研力量和新型農業推廣體系,蘇北農業以農業信息化建設為基礎,不斷提高綜合競爭力,逐漸形成完善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蘇北地區的經濟水平雖落后于蘇南地區,但領先全國大部分地區且更接近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比蘇北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路徑可行性強,適用范圍廣,現實意義更強。
鄉村振興戰略源于實踐、引導實踐、歸結于實踐,最終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與形成。國外學者在相關方面多有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的鄉村建設模式對我國鄉村振興具有啟發作用和借鑒價值,沈費偉概述了發達國家八種典型的治理模式(如表1)并總結成功經驗[1]。日本培育優勢產地,創設合理融資制度,“一村一品”取得巨大成效;韓國“新村運動”通過政策和相關措施鼓勵村民自發建設美麗鄉村;美國大力發展農場農業實現城鄉、工農均衡發展;荷蘭Bijlmermeer住區通過新農村規劃深入了解需求和現狀進行合理規劃。
國內學者在研究農村特色產業發展路徑方面取得一定成果。韓偉宏、李建軍分析了新型鄉村旅游帶動鄉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鄉村振興戰略推行;周美娟、王舵通過保護和傳承傳統村落文化來振興鄉村[2];詹柴、徐志豪和李佳丹調研浙江省寧波市通過多彩農業建設和鄉村旅游業共同帶動鄉村建設與振興;陳昭通過研究南京江寧鄉村規劃治理觀察到新型鄉村建設路徑柔性的特征。
綜合現有研究發現,學者研究多聚集在浙江地區,而江蘇區域尤其是蘇北地區的較少,研究先進案例較多而具有普遍借鑒性的較少,例如浙江省的美麗鄉村地理特殊環境基礎良好,但多數鄉村不具有相關條件,建設現狀和改善建議較多,而原因分析和路徑歸納較少。因此,本文通過對江蘇省北部的典型建設路徑的研究,深入分析和探討路徑發展原因與發展路徑,總結出其發展機制及可借鑒之處。
1? 蘇北農業發展歷史
蘇北重農有悠久的淵源,加上其自身地勢平坦、海拔較低、水資源豐富的良好社會環境對農業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漢代運用中耕除草、深耕的耕作方式,加上鐵農具和牛耕等農業工具的普遍使用,使蘇北的生產力水平居全國前列。雖東漢末期淮北地區戰爭連綿,但是唐代大力經營農業,到德宗貞元八年江已復蘇成為全國糧倉,康熙后期積極引進國外玉米、花生、麥薯等作物,為蘇北農作物布局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后,蘇北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保每家每戶有田種,有效的保證了農民解決溫飽問題;隨著農村工業化進程加快,顯然這種方式已經無法適應規模經濟,無法尋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在政策指導及多地區借鑒和多角度衡量下,蘇北逐漸從包干到戶、包產到戶的形式轉變到堅持中小規模發展,最后轉化為多種類型和組織形式并行發展的模式;不僅充分利用了2383.22千公頃的播種面積,更使得其利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蘇北農業的曲折發展說明蘇北適宜種植的優勢條件,也說明了其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性。
近些年,蘇北以政策扶持、地理優越、基礎雄厚等優勢,不斷發展農業、改造農業并將其標準化、集成化、高效化、技術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生轉變,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并完善,農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和農民寬裕型小康,充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橫向農林牧副漁多種生產綜合發展,縱向觀光、休閑、加工、銷售產業鏈不斷延伸。
蘇北五市是農業大市,長期以來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政策,走科技帶動生產、提高單位產量的農業發展道路;以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以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升級轉型,采取高產高效綠色技術模式,培育一批標準化高、品種優良的新型有機糧食,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其次,依靠農村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獲得融資,協調多方利益群體齊頭并進,緩解資金短缺問題,加速農業生態建設。在2017年,蘇北各市農業總產值占生產總值平均為11.87%,自2013年至2017年,蘇北糧食總產量平均為蘇南的4.70倍,蘇中的2.48倍。在豐厚的成果面前,蘇北堅定地選擇以新型高效農業為主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致富之路。
2? 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路徑
2.1 多主體踴躍參與,齊心共建特色產業
從利益相關者角度來看,特色產業的利益相關者涉及政府、村民、地方企業和消費者等多方主體,特色產業發展必定是在政府各職能部門指導下,村民們在利益驅使下自發參與產業建設的行為,以村民的利益為主,激勵社會多方力量扶持,引導村民充分享受規劃建設中各項事務的協商權和決策權,繼而實現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共享[3]。可以說特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最終受益者是長期生活于此的原住村民以及得益于美麗鄉村生態環境的受益者。
在政府引導上,政府在特色產業發展中的角色要從原來主導者、規劃者轉變為引導者和推動者。逐步減少有關政府決策的指令性干預,引導村民去決定和選擇當地具有品牌效應或具核心市場競爭的產業集群,“放權”于農民積極承擔發展特色產業和推動鄉村振興的責任。
在村民參與上,現階段特色產業發展的引導者需要重視塑造村民們主動參與的意識及相關技能的培訓,激勵村民結合“互聯網+”,投資、投勞于蘇北地區特色農業的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卓有成效的一步。不僅使農業產品借助互聯網平臺拓展銷售渠道,促進鄉村特色產品和特色品牌的開發和推廣;更是提高了鄉村人力資源的素質,培育其創新思維和開闊視野。
在產業布局規劃上,助力鄉村振興應規劃和設計具體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和生態保護區,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扶持力度,重視農業產品的供應意義和經濟價值,推進特色農業產業鏈雙向延伸,使農業帶動當地工業和服務業協調發展。
在社會力量參與上,①政府以委托、采購、招標、承包等方式取得污水治理、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治理服務,引導市場化機制參與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②邀請媒體機構、第三方評估機構以及企事業單位等對農業產值、農產品價值進行定時評估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定期派專家指導對農作物栽種進行指導培訓,給予一定的物資、財力幫扶;③合理運用蘇北計劃、大學生村官等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具有現代理念知識的人才回流,投入鄉村特色產業建設,不斷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輸入新鮮血液。
2.2 技術支持源源不斷,助力村民脫貧致富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科技創新是根本出路,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決定力量。2018年蘇北積極響應中共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的若干政策,不斷發展科技、創造發明,以培育適銷對路、商品上乘的農產品為目標,進行農產品加工業升級改造,更加高效綠色環保的生產發展。江蘇省政府在農業部辦公廳制定的《地膜覆蓋技術指導意見》指導下,推行地膜覆蓋技術,蘇北地區積極執行,用農用塑料薄膜覆蓋地表,促進了農作物對養料的吸收,在增加農產品產量的同時,減少水土流失。
蘇北地區加大招商引資政策,對接央企、引進世界500強等跨國企業、展現民營企業光彩,以企業為主體,引導其在農業方面的投資,共同建立現代化農業產業園等設施,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蘇北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建設,以技術帶動農業生產能力提高,創造“農業+機械”的農業新形式;自2000年蘇北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402.06萬千瓦到2010年增長至2399.34萬千瓦,在2017年已達到3244.11萬千瓦,很大程度上反應了農業機械水平增長迅速。
2.3 雙向延伸產業鏈,多產業綜合發展
農業產業鏈,是現代農業升級與成熟的標志,具體指產業鏈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包括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部門、組織機構及關聯公司在價值鏈、信息鏈、物流鏈的有機整體結合[4]。現代經濟的發展,多元產業的驅動促使農業多元化發展,形成橫向、縱向延伸的完整系統。傳統農業縱向生產資料處理與農民等工作人員培訓,到技術加工培育生長,以及延伸到農產品加工、制造,形成完整的自產自銷的模式;以縱向延伸為基礎,產業鏈橫向物流倉儲、冷藏保鮮、電子商務以及休閑旅游等不斷發展,形成復雜完整的網絡化系統。
以鹽城市興南村西蘭花產業為例,農業由原來的單一粗放種植西蘭花產業轉變為“農業+生物、機械”、“農業+商業”、“農業+智慧生產、現代流通”的上、中、下游融合產業鏈;在種植、采摘、銷售等基礎環節之上,將育苗、定植到保鮮、加工、包裝等環節融入其中,形成集技術鏈、企業鏈和信息鏈為一體的多元西蘭花產業鏈。橫向自物流向倉儲、冷藏、供應鏈金融與保險的拓展使得興南村西蘭花產業鏈更加豐富完整。現在,興南村年冷藏處理能力達1萬噸,全程流水化生產操作可使真空包裝的西蘭花直接食用狀態下保存兩年。
農業產業鏈橫向縱向延伸,帶動多種相關產業發展,帶領農民全面增收,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真正實現以高新農業為特色產業從而促使鄉村振興。
2.4 拓寬銷售渠道,打造品牌特色
上個世紀蘇北地區農產品銷售方式幾乎全部采用線下渠道,就地服務于客戶,與客戶零距離接觸,村民家農產品主要依靠糧倉收購、自己賣或烘干塔等渠道;漸漸地,各鄉村開始成立自己的合作社和食品加工廠,村集體從農戶手中收購作物,經加工、轉銷進入農貿市場或者在網絡上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運輸到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手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隨著市場化機制越來越成熟,以“互聯網+”為典型模式的電商化悄然崛起,農村電商的發展促進村民利用電子商務進行農業轉型升級[5],村集體采取統一收購,不再以傳統的企業收購,而是直接在村子對農作物集體進行處理包裝,然后通過線下直營店、網絡店鋪進行銷售,不再有“中間商轉賺差價”。
例如鹽城市擁有蘇北第一家蘇寧云店體驗店和江蘇省最多的省級農村電商示范鎮;宿遷市擁有近120個電商服務中心,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多靠網絡形式銷售,村級網店實現全覆蓋,形成“一村一品一店”推動農業快速轉型;徐州市銅山區棠張鎮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以優質蠶桑為主導產業,園區與蘇州百年老店“上九楷”、浙江利達絲綢集團達成合作,積極培育黛夢雅蠶絲被、祥華牌絲綢和解憂故里3個蠶絲品牌,擴大蠶桑產業影響力和品牌化。在電子商務體制推動下,蘇北地區農業經營主體逐步順應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的趨勢,拓寬銷售規模,樹立地方品牌特色,解決產銷對接,這種村內直接提供農作物“一條龍”服務的模式不僅保證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更帶動村民實現脫貧增收,實現農業綜合競爭力提高。
3? 結語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以來,在“一帶一路”、“三農”等政策以及各級政府的引領下,蘇北地區憑借自身要素稟賦、因地制宜等優勢,經濟發展成就卓著。蘇北的許多鄉村還積極發揮臨海的優勢,與周邊城市、國家開展貿易合作,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利用打下堅實的基礎。蘇北地區近年來年增長幅度平均可達到13%以上,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農村建設取得較大進步。2018年蘇北地區涌現了一批農業產業強鎮,如鹽城響水縣南河鎮、徐州沛縣安國鎮、宿遷沭陽縣新河鎮等,數量為全國最多,為蘇北整個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蘇北地區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財政資金、技術扶持、招商引資的助力下,實現了單一農業向高新農業的過渡,并在形成自動化、信息化與智能化的高新農業道路上不斷發展,從真正意義上促進以高新農業為導的特色產業全面發展。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是即為關鍵且重要的,鄉村振興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保障,特色產業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成為鄉村振興的 “加速器”;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最后感謝鹽城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張成聯老師的指導。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業銀行三農政策與業務創新部課題組與李潤平.發達國家推動鄉村發展的經驗借鑒[J].宏觀經濟管理,2018(09):69-77.
[2]周美娟,王舵.傳統文化保護視域下的鄉村振興路徑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8,2(12):28.
[3]孫可敬.我國農民公民意識培育研究[D].鄭州大學,2016.
[4]郭翔宇,等.鄉村振興視角下區域特色農業產業鏈升級路徑探析——基于恩施州鶴峰縣富硒茶產業的實地調研[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5):174-175.
[5]杜曉明,田晨.蘇北地區“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現狀分析[J]. 中國商論,2018(2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