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萍 郭春秋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業轉移人口中有近5成是新生代農民工,如何保障其權益,讓其順利融入城市是當前研究的重點。
(一)新生代農民工流動越來越趨向于穩定
一是城市停留時間越來越長。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收入是外出務工的工資收入。其在務工地停留的時間是全年性的、多年性的甚至是長期的,漸漸融入現居住地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二是就業形式的穩定性越來越強。新生代農民工所從事的產業主要是第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當地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又帶動了勞動力需求的增加。這為新生代農民工的穩定就業形式創造了條件。三是居住的穩定性越來越明顯。隨著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新生代農民工的家庭觀念、教育觀念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帶著全家一起外出務工,家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不斷提升
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對流動人口都特別關注,國家關于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生活等環境發生了變化。要提高他們的工資水平、改善其生活狀況,就要不斷提高他們的技能,因此,河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政府組織的集中專業技能培訓、企業舉辦的技能培訓,再加上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的專業技能提升培訓等,使得他們的技能不斷得到提升。
(三)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不斷分化,不同群體利益訴求不同
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程度將其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候鳥式”,指間歇性或季節性在城市務工,他們對務工單位的要求不高,只提供基本的工資就可以,也不太關心是否有社會保障,但對政府提供的就業信息服務以及維權服務有較強的訴求。
第二類是雖然常年在外打工,但又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過年過節返回戶籍所在地),在城市有相對穩定的職業、收入及穩定住房的農民工。他們渴望有穩定的、較高的收入,渴望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如醫療、就業、教育等等。
第三類是相對融入城市的農民工,他們全家都居住在城市,有固定的住房、工作及收入。他們除了希望工資收入更高之外,還有諸如獲得尊重、要求能像市民那樣被公平對待、要求與市民有同等的權益保障以及要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等期望。這一群體對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有較高的訴求。
(一)宏觀環境層面
1.制度環境的影響。農民工問題產生的體制原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推行的二元戶籍制度。雖然近幾年政府在大力推行城鄉一體化戰略,但是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的影響仍然沒有完全消除。新生代農民工在向市民轉變過程中,就業、醫療、教育等并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權利,甚至同工不同酬。這些都極大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
2.經濟環境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的結果。近幾年,河南省不斷招商引資,引進富士康等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極大帶動了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熱情,大量新生代農民工涌入城市。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使得進城務工新生代農民工大規模增加,但城市的社會福利及公共服務設施卻相應滯后,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越發突出和受關注。
3.社會環境的影響。一是推行的城鄉一體化、城鎮化建設的影響。根據城市發展的有關理論,河南省城鎮化建設目前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中期階段,各種功能措施還不是很完善,對于快速增長的城市人口來說,承載力有一定的限制。二是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大多有著一種安土重遷意識。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安于現有生產生活狀態,不愿創新,對血緣和地緣關系的重視大于對知識、技能的重視。這就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在思想上趨于保守,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其市民化的進程。
(二)微觀個體層面
1.個體經濟層面。個體經濟層面主要表現在由新生代農民工自身文化素質所決定的就業方向、就業收入以及就業之后的權益保障。由于文化技能水平較低導致他們只能在對素質及技能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領域就業,一方面這個領域的工資水平較低,其中有60%的人月平均工資2000~3000元,20%的人月平均工資不足2000元; 另一方面就業之后的社會權益被忽視,最終弱化了其融入城市社會的能力。
2.個體社會關系層面。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的休閑時間僅僅局限于自我娛樂或者群體內娛樂,交往的空間比較封閉,僅限于家人、老鄉、同事。因此,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來說,他們的休閑娛樂空間和方式仍然與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對新生代農民工存在偏見認知,認為他們搶占了城市的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社會稀缺資源,這種偏見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居民和農民工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冷漠,影響新生代農民工主動參與城市生活的積極性,最終也拉大了其與城市社會的差距。
3.個體文化心理層面。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有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他們與城市居民一樣追求輕松體面的工作、時髦的衣服、時尚的休閑娛樂方式,但是由于經濟收入偏低,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欲望和精神需求受到極大的抑制,使他們產生自己是城市“邊緣人”的心理困擾,在文化上充滿疏離感、挫折感與內心矛盾。另一方面,二元戶籍制度使新生代農民工始終擺脫不了“農民”的身份,他們只能被動接受現實生活狀況和權利狀況,在心理上還得不到城市居民的支持。再加上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他們不想回農村務農,然而在城市又遭到歧視和排斥,期望值和現實差距較大,所以他們很容易出現浮躁、焦慮、不滿、自卑、壓抑、孤獨的心理問題。
(一)繼續推進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戶籍制度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的制度根源,所以改革戶籍制度不僅在于新生代農民工身份和戶口的改變,更在于在此基礎上所附加的各種福利性資源等配套設施體制的改革。一是改革戶籍制度可以促進城鄉人口的自由流動,加速新生代農民工向城市轉移,消除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和市民群體間的差別,破除其“名分”上的阻礙。二是戶籍制度改革是各種社會福利資源均等化的前提條件,減少由戶籍制度所附加的各種不均等的利益,讓戶籍制度回歸到社會人口等信息的統計,而不是作為衡量社會福利的標志。三是戶籍制度改革可以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素質、不斷完善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同時也可以促進整個勞動力市場的均衡。
(二)繼續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基本素質
首先,加大繼續教育資源的投入。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這直接影響了其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形成。政府加大繼續教育資源的投入,可以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質,有助于新生代農民工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次,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加大職業培訓力度。可以是各種職業教育、網絡教育,培訓主體可以是鄉鎮政府、企業、社區等,幫助其增強就業競爭力,促使其快速融入城市。最后,加大法律知識宣傳力度。新生代農民工法律意識淡薄,安全意識不強,所以要對其加強法律基礎知識的宣傳,提高其自我保護意識,可通過推送短信、微信、微博、QQ等途徑,通過真實案例來喚醒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做到知法、懂法、依法、用法。
(三)繼續推進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
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有利于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首先,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培訓系統。一方面可以建立并完善求職登記、就業培訓、招聘宣講、法律知識普及、勞務安全保障等全方位、一條龍的服務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對有自主創業想法的新生代農民工給予指導幫助,鼓勵他們自主創業。其次,完善城鄉用工管理制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大力度對各類型企業的合法性進行檢查,確保用工單位合理合法,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企業一經查出,給予嚴厲懲罰;另一方面對于招聘使用農民工的單位適當減少其稅收,增加其信貸支持,鼓勵企業使用農民工,更好促使其融入城市社區。最后,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完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基本的社會保障機制,特別是要完善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保障機制,使其住有所居。建議政府加大力度徹查用工單位是否為農民工繳納五險一金,保證農民工的權益不受傷害。
(四)發揮非營利性組織的協同作用
新生代農民工有著強烈的想要融入城市社會的愿望,但是他們在融入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情感問題、精神生活問題、權益維護問題、繼續教育和培訓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等。而非營利性組織可以充分發揮其特色,如在權益維護方面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權益;民辦教育是公立教育的有益補充,可以解決其子女的入學教育問題;提供社會化的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并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給予優惠;提供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如社區免費公開的電影等,豐富其文化精神生活,協同新生代農民工逐漸融入城市社會。
另外,城市居民對新生代農民工在心理上的疏遠和偏見也影響了其融入城市的步伐。要充分發揮非營利性組織的橋梁作用,如通過建立相關平臺讓二者之間有交流、互動,彼此了解、彼此尊重,逐步消除城市居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疏遠和偏見,加強二者的交流和融合。
總之,河南省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夢想需要政府、社會的共同努力,解決其在融入城市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促使其早日融入城市社會,同時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省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礙及對策研究”(2018B276 )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