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

噩耗傳來,原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于2019年6月10日晚逝世,享年78歲。
王軍身上最顯著的標簽,除了中信集團董事長,還有他的父親——前國家副主席、開國上將王震。
服務中信集團27年,他為集團所作的貢獻被稱為“沒留任何敗筆與遺憾”;而作為王震將軍的兒子,他“低調、實干、仁慈”的行事作風也不負父親的名號。
提起王軍,必然避不開他軍功顯赫的父親。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名將譜上,開國上將王震以文武雙全、能征善戰而著稱。在戎馬倥傯的戰爭歲月,王震總是能在關鍵時刻勇挑重擔,成為毛澤東非常信任的戰將。1949年底,王震率部和平解放新疆,并在當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與剿匪活動,受到黨中央的肯定。新疆由此也成為王震的榮耀之地。1955年,王震被授予上將軍銜。1988年,王震當選國家副主席。
和兵家出身的父親不同,王軍的母親王季青是個地地道道的知識分子。
上世紀30年代,王季青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王季青參加了八路軍,任文化教員,經賀龍介紹,不久與王震結為伉儷,后隨王震進疆。1954年初,王季青隨王震調往北京工作,被任命為北京女八中(即現在的魯迅中學)的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父親是將軍,母親是教師,成長在這樣“文武兼修”的家庭中,王軍也表現出了非凡的學習能力。1960年,19歲的王軍考入當時著名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后先是到造船廠做了一名工程師,而后于1967年開始在海軍服役兩年。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開啟,王軍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轉變。
1979年,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創辦中信公司,38歲的王軍毅然追隨其后,成為中信初創大軍中的一員。
“早在公司成立之前,王軍同志因為與毅仁同志是鄰居,已經是榮家的常客了”,中信集團原常務副總經理莊壽倉回憶說,“王軍畢業于哈軍工,他曾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的優選法推廣小組周游全國各地達兩年之久,接觸過輕工、重工、石油化工、鋼鐵、機械、電子、礦山各個領域,又有令人羨慕的記憶力,說起話來口齒雖不流暢,然而娓娓談來,卻也頭頭是道。”
此后的27年中,王軍一直身體力行為中信服務直到退休,成為寫滿中信歷史的“活檔案”。
不過,可能因為特殊的出身,王軍在公眾視野里一直顯得極度低調。如果不是被媒體偶爾逮著,他幾乎不接受任何采訪。在見過他的媒體人眼中,他“語調不高但思路清晰,有關業務數字隨手拈來”,“話語不多,步子走得很快”。
對財經界人士而言,王軍這個名字并非因為其是王震之子而聞名,而在于他此前的職務:中信集團原董事長。
要評價王軍在中信的27年是困難的,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大多媒體傾向用“沒留任何敗筆與遺憾”。
最初加入中信時,與一眾創業元老60歲上下的年齡相比,王軍是一個晚輩,他就從最初的業務部經理開始做起。
1993年,在中信最艱難的時刻,王軍出任總經理一職。當時偌大一個公司,賬面上只有現金200萬元。王軍為此發愁,“這意味著總公司僅能夠維持一個半月的工資發放”。那段時間,王軍幾乎全靠安眠藥生活,“大概世界上能找到的安眠藥我都吃過”。
最終王軍只想到兩個可行的辦法,一是找下屬富裕的子公司借錢,二是加緊整合公司的業務。結果還是第二套方案幫助公司恢復了現金流,從而渡過難關。
1995年,54歲的王軍正式成為中信的董事長,也是中信繼榮毅仁、魏鳴一之后的第三任董事長。
當過兵的王軍,優點是辦事有魄力膽子大,缺點是膽子太大,也曾差點讓企業陷入困境。
1996年,一貫向集團領導班子征詢意見的王軍獨斷專行了一把:獨自決定出讓中信泰富18%的股份。看似普通的股權轉讓,實則暗藏兇險,他簽字的時候每股32元左右,正式出讓時的股價卻是38元左右,“總共6億股,每股差了6元錢,國有資產就有36億的流失”。而且,隨后股價還漲到了58元,這件事情在當時就被認為是“國有資產最大的一次流失”。
當時的王軍甚至做好了被撤職的準備,也有中央領導找他談話。
然而,事情很快出現了轉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通過股權轉讓套現的108億元不僅成了中信的救命錢,還幫中信保住了外債從不違約的承諾。這也成為王軍自己認為在中信做的“最有成就的一件事”。
躲過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王軍也意識到,僅靠單一的信托業務難以支撐整個中信“大廈”,要讓中信大而不倒,就必須建立金融控股集團集中優勢。因此,他萌生了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設想。從1998年開始報批,直至2001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文下來,這個計劃前后經歷了三年曲折,終于落地。
2002年12月5日,中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王軍任董事長,這也意味著中國首家金融控股公司問世。
此后幾年,中信銀行和中信證券先后實現A股上市,在中信集團整體上市的關口,中信金融板塊集體貢獻了80%的資產以及80%的利潤。
如今,中信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家國有大型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業務涉及金融、資源能源、制造、工程承包、房地產和其他領域。2008年12月,王軍入選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百人榜。2018年,中信集團連續第十年上榜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位居第149位。
2006年7月,65歲的王軍正式退休,離開自己服務了27年的中信集團。
此前,熱衷高爾夫的他多次談過對退休生活的幻想:找個高爾夫球場做草坪師,伺候草坪的人,相當于伺候頭發的理發師,都是手藝人。
然而,退休后的他并沒有如其所愿地去做“手藝人”,或者找個小鎮安度晚年,而是繼續做他最擅長的投資。
“王軍從中信退休后,一直在做房地產、股權投資等投資業務,逐步淡出和中信的直接或間接關系。”中信集團一位人士說。
此外,退休后的王軍也成為中國高爾夫球協會副主席、中國職業高爾夫球協會主席、亞巡賽名譽主席、北京林業大學客座教授。
2008年,在確認中信持股全部退出之后,王軍加入以高爾夫業務為主的朝向管理集團,擔任董事長。在其領導下,朝向集團在中國設計建造了50余個高爾夫球場,管理著近20家高爾夫俱樂部。此外,王軍還倡導創辦了高爾夫國際論壇,發布了中國首個專業的高爾夫行業報告。
在王軍看來,高爾夫不僅是他的興趣所在,也是他維系人脈的一個手段。“和我打交道的很多公司都知道我喜歡打球,所以我出國打球看球場的機會也很多,最多一次我走了20天,去了新加坡、日本、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5個國家16個城市打了12場球,也交到了不少朋友。”
掌舵中信集團11年,危機不斷、幾經沉浮,其中壓力可見一斑,在高爾夫球面前,王軍終于找到了一絲平衡。“確實這東西會慢慢改變你,每個人都常常對自己不滿意,要求上進,高爾夫會讓你平和一點。”
在平和中度過自己的退休生活,大概是最好的歸宿。愿王軍一路走好!
(馮忠國薦自《環球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