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睿
【摘要】中國傳統大一統思想作為中華文明千年存續與發展所傳承下來的思想體系,對整個中國的歷史走向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近代中國國家轉型的選擇之中,民主共和的政治轉型之路逐漸深化為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之路,并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了國家的現代化轉型。民主共和有利于在近代繼續維護大一統;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民主共和之路的必然選擇;唯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由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近代中國國家轉型之路與中國傳統大一統想在歷史的進程中形成了內在的邏輯統一。
【關鍵詞】大一統思想? 黨的領導? 國家轉型
【中圖分類號】D261.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4.008
大一統思想作為中華文明千年存續與發展所傳承下來的一種思想體系,不僅包含了地理意義的疆域統一,更包含著中華民族對于整個中國國家政治上的統一、經濟與思想文化上的高度發達與統一的強烈的期盼。在中華民族千年歷史進程中,大一統思想作為一種歷史發展的規定性貫穿始終,對中國的歷史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近代以來,不論中國經歷何種外來入侵與內部混亂,保證國家完整與統一的觀念都烙印在全體中華兒女的心中,不論是哪一個政黨、哪一位領導人,都把維系中國的統一,實現統一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作為自己的政治使命。在中國國家轉型的歷史進程中,唯有中國共產黨凝聚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力量,帶領中華民族取得了反侵略戰爭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維護了中國的統一與完整并實現了中國的現代化轉型。
大一統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千年文明所傳承的核心思想,其文字記載最早出現于《春秋·公羊傳》之中,“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深刻地反映了周王朝雖然是建立在分封制的基礎之上,但在春秋時期,諸侯國一律聽命于周天子,形成了一個由天子統轄各個封國的統一國家。孟子對于大一統也有“定于一”的表述,其所謂“定于一”,就是指天下一統的局面。天下一統、政治統一,就會使社會安定、民生發展,進而鞏固天下的統一。戰國末年,秦國憑借其先進的制度與強大的軍事實力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王朝,改分封制為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建立了以官僚制替代貴族制的秦制,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以至后世呈現出“百代都行秦政法”的歷史局面。
到了西漢王朝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為秦制配上以儒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系統”,最終創造長達千年的大一統政治統治。自此以后,大一統不僅作為一種地理疆域與政治經濟的統一形態,更作為一種厚植于整個中華民族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意識形態體系,融匯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之中,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與繁榮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自秦漢以后,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兩次由“分裂”到“統一”的大的歷史進程,分別是從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大一統和從五代十國到遼、宋、金對立再到元、明、清的大一統。這兩次歷史上的“分裂”與“統一”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多民族的大融合,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向前發展。與此同時,在這兩次歷史上的“分裂”與“統一”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傳統大一統思想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展現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大一統思想也更加牢固地根植于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
從整個古代中國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來看,雖歷經朝代更迭與統一分裂,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觀念卻早已經作為一種歷史規定性融入中華民族的民族血脈,不僅使疆域統一、政治經濟的統一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更形成了整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形態與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態,天下“定于一”和“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中華民族傳統觀念也早已深入人心。
中華民族傳統大一統通思想作為一種歷史規定性對近代以來中國的國家轉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決定了只有民主共和的政治轉型之路才能在近代繼續維護國家與民族的大一統,并且最終使中國走上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之路。
民主共和有利于在近代繼續維護大一統。清朝末年,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帝國主義列強的蠻橫搶掠使當時的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整個國家的完整統一難以維系,對政治體制進行轉型已經成為當時迫在眉睫的任務。封建中國從當權者到社會知識分子精英都主導推行了不同的政治體制改良方案,如由統治階級內部發起的洋務運動和由統治階級外部發起的戊戌變法,其目的都是在維持中國傳統封建大一統政治統治的基礎之上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完整,結果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與中國千年封建社會所傳延的“百代都行秦政法”有直接聯系,千年秦制在發展與實踐之中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特別是選官制度的不斷完善,使秦制形成了:制度性、厚植性以及權力在制度化安排下的開放性、精密性、自給性等根植特性,“秦制越走向成熟,越失去其內在的彈性空間,最終成為無法變革的體系”。[1]對秦制本身進行改良從而實現封建中國政治的現代化轉型已成為死路,只有徹底推翻封建制度本身才能使中國實現政治現代化轉型,并維護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完整與統一。于是近代中國走向民主共和之路便成為了國家轉型的內在要求,最終,辛亥革命的爆發,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統治。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凱復辟帝制和以軍人專制政權形態呈現出來的軍閥混戰又使中國陷入了新的混亂之中,究其原因,當時中國的國家現代化轉型是從上層建筑也就是政治革命入手的,革命的結果僅僅是國家的上層建筑得到了轉型,而整個中國社會還未完全從千年封建體制的陰影中走出,當時的中國缺乏一個能夠凝聚社會主體力量也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組織與意識形態,政治革命后,沒有能夠很好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民主共和的政治與社會建設中去,最終導致了新的混亂。
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民主共和之路的必然選擇。近代中國的轉型之路是從政治革命開始的,并希望由政治革命而帶動社會革命,其對民主共和的選擇并不是由中國社會所內生形成的。因為當時中國社會并不具有西方民族國家向民主共和轉型時那樣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同時也就不具有像西方社會那樣推動政治現代化轉型的強大的資產階級。對于近代中國的國家轉型來說,其并不具備一個內生的強大的決定性力量從國家內部推動整個國家政治向民主共和轉型,因此在國家轉型的過程中,就需要組織起全社會的主體性力量去推動整個國家的政治轉型,而當時中國社會的主體性力量,就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徹底解體,以廣大勞動群眾為主體的人民群眾成為了中國社會的主體力量,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在中國政治與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之中,就需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在尊重中國歷史傳統的基礎之上,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作為社會主體的自覺性,使之成為自覺的主體,凝聚力量,共同推進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現代化轉型。
政黨作為民族與階級的先鋒隊組織,作為國家轉型之中最為自覺的主體,承擔了這個歷史任務。在推動中國政治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政黨只有在始終堅持民主與共和的根本原則基礎之上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凝聚力量推動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而實現這些的核心就是要保證廣大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的主體力量,能夠完全地掌握整個國家的政治權力,并且通過國家權力的制度性安排,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自由與平等。同時,不論是哪個政黨提出的何種主義、何種轉型方案,始終要尊重中國的國家實際狀況與國家歷史傳統,始終遵循大一統思想對中國國家現代化轉型提出的內在要求,也就是民主與統一的有機結合,在國家轉型進程中始終維護中國這個多民族古國的完整與統一。當時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及西方民主模式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出了自主的選擇,提出了能夠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并喚醒民族意識、凝聚全民力量的主義與綱領,并對中國的現代化轉型之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至此,近代中國的國家現代化轉型之路正式走上了堅持以人民為主體,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之路。
唯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黨只有使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保證人民真正的自由與平等,才能全面凝聚人民的力量,進而不斷推動近代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之路,并維護中國在現代化轉型中的統一與完整。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其所堅持的以人民為本位的國家觀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之路是內在統一的。
首先,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變革中的決定性作用,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這使中國共產黨清醒地意識到,要想領導中國實現國家現代化轉型就必須要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斷奮斗,其對于人民群眾的凝聚力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之路的基礎。
其次,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及其根據中國實際情況本土化過程中產生的方針、政策的指引下,致力于引領中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并最終走向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以人的全面解放為基礎的,其需要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現實的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來保證,為此社會主義共和國需要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及全體人民掌握國家政權的政治形式。馬克思曾指出:“公社的偉大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項具體措施,只能顯示出走向屬于人民、由人民掌權的政府趨勢。”[2]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道路本身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之路是內在統一的。
最后,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針政策,都是為了在維護中國這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內在統一的基礎之上,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力量,從而推動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如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不同階段所施行的不同的土地政策,更好地凝聚了當時占中國人民大多數的農民的力量,從而最終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抗日戰爭時期,時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與民族的獨立,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等一切抗日的力量共同抗日,挽救中國于水火。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新中國即將成立之前,毛澤東對中國即將走上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民主之路也就是人民民主專政進行了充分地論述,“在國內,喚起民眾。這就是團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結成國內的統一戰線,并由此發展到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3]這些方針政策無不凝聚了中國人民的力量,并最終帶領中國走上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勝利,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奉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與傳統中國大一統思想內在邏輯統一的必然結果。只有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之路才能在近代繼續維護大一統,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之路,就必須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在中國的共和民主中,政黨與人民是必須始終共存一體的,政黨不能凝聚人民,就不可能成為共和民主的建設和發展力量;反過來,人民不能夠借助政黨而真正贏得其對國家的主體地位,將國家權力掌握在全體人民手中,共和民主也就失去了生存與發展最關鍵的基礎”。[4]
[1]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基礎與發展》,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年,第48~50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5頁。
[3]《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2頁。
[4]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基礎與發展》,第72頁。
責 編∕周于琬
Abstract: As a thought system still existing today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reat unity thought has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China as a whole. Among the options for modern China's transformation, the road of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democratic republic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one where the people are the masters of their own country, and finally completed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emocratic republic is conducive to continuing to maintain unification in modern times; guarantying peoples position as masters of the countr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a's democratic republic road; and onl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n lead the Chinese people in realiz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that ensures the people are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Thus, modern China's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road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China's traditional great unity thought have formed the internal logical consistenc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Keywords: Great unity thought, the Party's leadership, national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