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

溥儀
溥儀出生于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即1906年2月7日。據《清史稿》記載:“宣統皇帝名溥儀,宣宗之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監國攝政王載灃之子也。母,攝政王嫡福晉蘇完瓜爾佳氏。光緒三十二年春正月十四日,誕于醇邸。”
這里說得很清楚,溥儀出生于醇親王府,但究竟具體出生在哪兒?實際上,京城原有兩個醇親王府,并不在同一地點。最早的醇親王府在西城太平湖北岸,就是如今中央音樂學院所在地。那是溥儀的大爺——光緒皇帝的出生地,也是光緒皇帝的潛龍邸,也就是說他當皇帝之前,“蟄潛”于此。
確切地說,溥儀生于什剎海北岸的醇親王府。這里早先是康熙皇帝寵臣明珠的府邸。實際上,溥儀出生在醇親王府的思謙堂東里間,這是醇親王載灃夫妻的臥室。
為什么能說得如此確切呢?一是依據溥儀的四弟溥任先生的采訪記錄,同時我也找到了民國期間原版的外國畫報,上面有一張當年思謙堂東里間的攝影照片為證。
眾所周知,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共有四子、七女。嫡福晉瓜爾佳氏·幼蘭,生下了兩子三女,即溥儀和溥杰以及三個妹妹。載灃另外一子四女,則是側福晉鄧佳氏所生。世人罕知的是,溥儀還有一位三弟叫溥倛,但不到三歲便夭折而亡。只在愛新覺羅家譜上,空留下了一個姓名。
醇親王的長子,即是溥儀,全名愛新覺羅·溥儀,字曜之,號浩然。說到這兒,須提到溥儀的小名即乳名。皇上能有小名嗎?不少人都提出過這個問題。經考證,溥儀不僅有小名,還確有一番來歷。他的小名叫“午格”。
溥儀出生當天,一見是個男孩兒,醇親王府上下欣喜若狂,他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素來以摳門著稱,這回也算開了竅,上上下下無論什么人,一律給予賞賜。孩子生下來了,總得起個名字。載灃事先幾經考慮,煞費苦心地琢磨出幾個備選的小名,鄭重其事寫在一張紅紙上,親交溥儀的祖母劉佳氏,由她老人家親自挑選定奪。到最后,老太太挑選了一個,確定下溥儀的小名叫午格。
為什么起這么一個名字?因為溥儀的出生,占了四個“午”字——“丙午年”出生,而且又是“壬午月”“午時”出生于醇親王府。再加上溥儀又屬馬——午馬。
“午格”——午是漢文,說的是出生的具體時辰。格,是滿語,意思是英俊的男子漢。可見,溥儀生下來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從留下的真實照片來看,也的確如此。從溥儀的小名來看,也體現了漢滿結合的特點。
然而,溥儀出生之后許久,都不知自己有小名,更不知道小名叫什么。直到他五十多歲特赦回到京城,在撰寫自傳《我的前半生》時,查閱父親載灃的日記,發現有一處貼著一個黃綾子條,這顯然是特指皇上的“避諱”。
于是,溥儀小心翼翼地揭開一看,倆字——午格。直到這時,溥儀才知道自己的小名。過后,他趕緊去二妹韞龢家詢問,馬上得到了證實。全家人都知道這個公開的秘密,唯獨溥儀自己不知。因為皇上的小名不能亂叫,這叫“避諱”。
溥儀出生之后,根據醇親王府的老規矩,長孫要交由祖母看養。以后出生的子女才能交給生母撫養。這樣,溥儀剛過滿月,就被抱到了老祖母劉佳氏的身邊。
這位老太太成天吃齋念佛,是個性格溫柔的善良之人。她對溥儀疼愛極了。起初,溥儀剛抱來時,她最喜歡和溥儀睡在一起,另有乳母王焦氏伺候這位孫子的吃喝拉撒睡。府里后來考慮到老太太年事已高,哪兒能天天晝夜陪伴溥儀呢?于是分開而睡。可每天晚上睡覺時,老祖母唯恐溥儀的被子沒蓋好,一夜總要起來幾次,她怕吵醒長孫,便把鞋脫掉,僅穿一雙厚底襪子,躡手躡腳走過去,察看溥儀睡得好不好,給他掖掖被子,唯恐這位寶貝孫子著涼受病。
劉佳氏整宿整宿的不睡覺,這哪兒行啊?這樣便由跟她整天在一起的乳母王焦氏來給老太太做工作,說,您吶,就別多操心了,由我來伺候,以免您身體有恙。
溥儀的乳母王焦氏本是河北人,早年由于家鄉鬧災荒來到了北京,聽說醇親王府招募奶娘,便來應招。在眾多奶媽當中,她由于奶水充足、品貌端正,而且性格溫柔,為人善良,因此被挑中而成了溥儀的乳母。
王焦氏之所以能夠當上乳母,還由于王府里有一種特定的檢驗乳汁的方式,即讓乳母把奶水擠下來之后,放在一個白瓷盤子里,慢慢陰干。陰干后的乳汁里,第一,不能有渣子。第二,不能有異味。而且要求是純白色的。有一部分乳汁陰干以后,就變成了血色。這樣的乳汁是不能用的。王焦氏就是這樣經過醇親王府的反復挑選,當上了溥儀的乳母。

攝政王載灃與其子溥儀、傅杰(懷中)
值得提到的是,祖母臥室的桌子上擺放著一個巨大的康熙粉彩大果盤,里面一年四季擺放著宮內老太妃賞賜的各種水果。多寶閣上的花盆里,還栽種著鮮靈靈的水仙花。
說來也怪,幼小的溥儀從小愛哭,一哭就止不住,擱哪兒都不行。一次哭鬧時,溥儀偶然被放入果盤里,竟然止住了哭聲。此后每當被抱進去,溥儀就會變得眉開眼笑。大伙都說,溥儀和這只果盤天生有緣。
實際上,那次正趕上天熱,果盤里涼爽,溥儀感覺舒服自然就不哭了。細心的祖母怕溥儀著涼,冬天往往在果盤里墊一個軟秀墊兒,經常讓幼小的溥儀靜靜地躺臥在里邊,逗著玩耍直到被抱進宮之前。
平常日子里,老祖母總愛坐在康熙粉彩大果盤旁邊,微笑地望著在大果盤里玩耍的溥儀,仿佛成了一種安慰。老祖母劉佳氏對溥儀格外疼愛,當溥儀進宮之后,老祖母還時常叨念起皇帝幼年的生活瑣事,經常說起:“午格呀,是我從小抱大的喲。”
說起溥儀,就不能不提到慈禧太后,因為溥儀是被慈禧立為皇帝的。換句話說,沒有慈禧,溥儀不可能成為“宣統皇帝”。
究其根本,溥儀只不過是慈禧太后即將收官的棋局中,所布的最后一顆棋子——也就是第四顆棋子。
晚清末年,朝廷內外從上到下腐敗透頂。國內外的復雜局勢,可以用八個字形容:“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作為實際執政的人,慈溪太后面臨著國內外諸多巨大壓力。
首先是來自國外列強的威脅,比如當時慈禧太后想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為此,她出面宴請外國公使,沒想到外國人集體罷宴,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外國人對中國朝政的干涉程度可見一斑。
其次,宮廷內外矛盾重重。以光緒皇帝為首的維新派,對慈禧太后形成致命威脅。慈禧一直想廢掉光緒,只是外國人不答應,她便沒敢輕舉妄動。更讓慈禧害怕的是,國內民眾普遍要求“立憲”,全國漸成燎原之勢。
再是袁世凱為首的軍界實權派勾結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后人),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團,企圖暗中控制晚清政權。慶親王奕劻作為領銜軍機大臣,其子載振出任商部尚書。國家的軍事和經濟運轉,相當一部分掌握在奕劻父子手里。
京城內外,幾乎每天都在風傳著似是而非的各種“大內”消息。實際朝廷內外錯綜復雜的矛盾,集中在一個焦點上——皇位繼承。

溥儀
面對復雜的晚清時局,慈禧太后先后部下了四招棋,直到臨死之際,仍牢牢把握著大清政權,緊緊把控住了晚清三代皇帝,即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宣統皇帝以及一代攝政王。
先從第一顆“棋子”說起。慈禧太后首先把第一招棋布在了自己妹妹身上,將她的胞妹葉赫那拉·婉貞嫁給了咸豐皇帝的七弟老醇親王奕譞。
此后,慈禧太后不僅晉封奕譞為親王,還授予他一系列掌管大內和軍隊的實職,譬如整黃旗漢軍都統、御前大臣,掌管神機營等等。最重要的是神機營,這是一支掌握新式武器的“現代化衛戍部隊”。一句話,慈禧太后把這支武器裝備最先進的軍隊,交給妹夫奕譞,以便牢牢掌控軍權,維護大清政權。
慈禧的第二招棋:讓妹妹之子載湉進宮當皇帝、弟弟桂祥的女兒當光緒皇后。當同治皇帝殯天之后,慈禧太后即頒布懿旨,由她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和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入繼“大統”,成了光緒皇帝。
光緒長大成人,慈禧又親自出面把胞弟桂祥的二女兒靜芬“指婚”嫁給光緒皇帝,即隆裕皇后。實際上,隆裕比光緒大三歲,是一個無法挺直身板的“駝背”。光緒大婚之后,由于喜歡珍妃,過分冷落隆裕,她就成了長年獨守活寡的皇后。而隆裕恰恰正如死后的謚號一樣——孝定“景”皇后,名副其實地成了宮中一“景”——擺搭。
超乎常人想象,隆裕皇后在宮中活得實在可憐,由于經濟周轉不開,甚至悄悄把皇上的龍袍都送進了典當行。這個重要的經濟原因,為此后隆裕太后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埋下了伏筆。
慈禧太后為化解醇王府眾人的仇視心態,絞盡腦汁琢磨出“化敵為友”的第三招妙棋:即讓心腹重臣兼情人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嫁給光緒的弟弟醇親王載灃。其目的是,力圖化解醇親王府上下對榮祿包括她自己的仇視。同時,近身監控并牽制醇親王載灃。
那么慈禧的第四招棋,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棋出現了,就是把載灃和幼蘭的孩子——溥儀立為了宣統皇帝。這一步血親加親情的棋,直接讓慈禧的整盤棋局贏定了。
這樣,載灃和溥儀父子兩代,同時成了慈禧指定的“接班人”。然而,溥儀進宮后是否就被立為皇帝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這在《清史稿》上有明確記載。“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并在上書房讀書。”
(馬佳佳薦自《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