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俠
為更好地服務基層,大連市甘井子區辛寨子街道黨工委將全街道轄區內單位黨組織有效整合,根據“地緣”將58家黨組織單位劃分為六個區域,根據“黨緣”“業緣”“趣緣”等元素設定了“六聯”目標,通過“六域六聯”的工作模式,書寫城市基層黨建的新篇章。
全面推行“六域六聯”黨建新模式,構筑區域“黨建聯合體”。“六域六聯”就是將轄區直屬黨組織、駐街單位、街道機關各部門、國有企業、“兩新”組織等納入街道聯合體工委架構,作為聯合體工委的“成員單位”。同時,以6個村為中心將街道劃分成“六域”,成立6個以村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黨支部為基礎、以其他基層黨組織為節點的聯合體黨委。通過探索實行片區管理模式,推行“區域共建雙清單”工作機制,將“成員單位”資源供給清單和區域共建項目清單作為推動共建的重要抓手,依托各村、社區商會推動轄區企業的組織、工作雙覆蓋,建立共建單位日常融合運行工作機制,最終實現黨的工作聯建、精神文明聯創、社區治理聯動、服務群眾聯手、社會公益聯辦、文化活動聯誼的“六聯”目標。
為此,辛寨子街道黨工委堅持以責任聯動帶動黨建共抓,成立了辛寨子街道黨建聯合體工作委員會,明確街道黨工委負責抓好區域統籌、組織實施,發揮“軸心”作用;各片區單位負責促進資源整合、共建共享,發揮戰斗堡壘和兜底管理作用。
強化制度保障,實現全域大聯動。建立黨建工作責任制、黨員聯管工作制等6項工作制度;實行“清單化”運行。通過社區黨組織做“牽線紅娘”,把成員單位的資源和需求進行匹配,讓資源下沉,有效服務群眾。
做強紅色陣地,在強化政治功能中深化服務。近年來,街道黨工委累計投入500余萬元建設完善17家黨群服務中心。充分發揮黨群服務中心紅色家園、共享空間的陣地吸引力,有機聯結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吸納各方資源。
以“多維網絡”聯結黨務政務服務。全面推廣“辛寨子智慧黨建”,對全街154個基層黨組織、3052名黨員進行聯網管理,基層黨組織情況可以“一捅到上”,上級部署要求可以“一插到底”。
區域化黨建優勢凸顯,增強群眾獲得感。區域黨建聯合體成立以來,區域化黨建的巨大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逐漸凸顯,通過整合和優化資源,促使共建項目落地,增強了老百姓的獲得感。
品牌引領,形成推動發展、服務群眾的“紅色名片”。街道六大片區黨建聯合體成員單位依托“家家樂黨員志愿服務超市”,為轄區居民提供志愿服務。目前,“家家樂黨員志愿服務超市”注冊志愿者人數已達到4376名,服務群眾時長達6.5萬小時,群眾滿意率達到100%。
載體牽動,搭建凝聚人心、服務群眾的“紅色舞臺”。街道黨工委投入資金建成大東溝村等16個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主題廣場,總面積近6萬平方米。累計投入200余萬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景觀小品。建設“社區智慧學習平臺”,成立10余個專業文體協會,依托“我們的節日”等特色載體活動,以黨建聯合體6個片區為單位開展文化活動。據統計,僅2018年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90余場次,參與群眾1.5萬余人次。
各方參與,筑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紅色聯動”。六大片區聯合轄區40余家企業開展“最美家園行”植樹活動;與辛寨子派出所聯動,帶領轄區志愿者成立“24小時交替巡邏隊”“十分鐘響應”等專項志愿服務團隊;整合街道、村(社區)、轄區11所學校教育資源,建立“家長學校”,開展小手拉大手工程……各社區黨支部通過各方參與,及時發現問題、整改問題,形成了在社區黨組織引領下駐區單位、黨群骨干、志愿團隊、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治理架構,實現了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的同頻共振。辛寨子街道被中央精神文明辦公室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作者單位:大連市甘井子區辛寨子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