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詩人說,整個中華大地上,當前急需煥發一種磅礴的生氣;而這種生氣的勃發,不會自動運行,有賴于風雷激蕩、云水翻騰予以鼓動。可悲的是,現在遍地都是萬馬齊喑,無聲無息,死氣沉沉。為此,我勸天公要重新振作起精神,打破各種資格的局限,讓各種優秀人才,在社會上不斷涌現出來。
龔自珍呼喚革新政治、針砭時弊,談論得最多的是人才問題。首先,他強調人才在治國理政中的決定性作用:“世有三等(治世、亂世、衰世)。三等之世,皆觀其才。”又言:“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人才任之。”作為衰世,當時的癥結所在,他認為,關鍵在于人才的匱乏:“沉沉心事北南東,一睨人才海內空。”(龔詩《夜坐》,下同)而人才之所以匱乏,源于上層統治者對人才成長的限制,病態社會對人才的摧殘、扼殺,使其無法健康、自由地發展。萬馬之喑啞無聲,并非出自馬的本性,而是慘遭摧殘的結果。因此,他大聲疾呼,要敲開各種枷鎖,打破一切局限,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萬一禪關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意思是:當束縛、限制人的才智的關卡打破以后,人就可以成為晶瑩如玉的美人,劍也能夠吐出長虹一般的光芒。而這一切,都需最高統治者痛下決斷,率先變革,所以,他在詩中特意提出:“我勸天公重抖擻”。“天公”一詞,語意雙關,隱指人間至尊——皇帝,要帶頭起用鼓動風雷、變革現實的人才。
當代學者朱則杰指出,本詩由于是應道士之請而作的“青詞”,所以它在寫法上,用“風雷”“天公”來照應原注所說的“賽玉皇及風神、雷神”;但和其他“以萬數”的“禱詞”不同,他向“天公”祈禱的不是風調雨順、生兒育女,而是呼喚“風雷”,“普降人才”。就藝術形式來講,詩歌表面指謂天上,實際落實人間,明言暗喻,雙線合一,充滿寓言的色彩。從思想內容來說,則是因時施教,借題發揮,進而提出了改革的主張,可說是一篇政治性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