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峰
明代海瑞,據《明史》記載:“秉剛勁之性,憨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勵,誠為人所難能。”他一生清貧如洗,至死僅余十余兩銀子,竟不足以支付喪葬之費,雖窮困至此,海瑞卻堅決不觸碰法律的底線。海瑞坎坷一生,仕途波折,唯有對法律的信仰從未改變過。在海瑞眼里,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升官發財與他沒半點干系。
海瑞判案,在公平之外,亦不忘理性的作為。在訴訟雙方理由相持的情況下,他一向秉持“三可屈三不可屈”原則,即“可屈弟(侄)不可屈兄(叔),可屈賤不可屈貴,可屈富不可屈窮”。屈弟(侄)是對傳統禮儀的重視,屈賤是對權威和人性高貴的尊崇,屈富是對天下蒼生的憐憫。
海瑞是封建法律的忠實信奉者,他堅信法律至高無上,任何人不可僭越。他同時又是一位清醒務實、關注制度的經濟后果的法官和法律思想家。歷史上,他提出了公平定理、差別定理和疑罪從無理論,并從6個差別保護的例子加以詮釋,即:“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鄉宦計奪小民田產債軸,假契侵界威逼,無所不為,為富不仁,比比有之,故曰救弊。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
在6個差別保護的例子中,海瑞通過枚舉訴訟者的各種差別,兄弟、叔侄、貧富和直頑等,提出產權差別保護原則,表達具象、生動、鮮活。在此基礎上,分別以產業論,以言貌論,凸顯體恤之心,又不忘維護國體權威,既強化了對弱者的保護,又考慮了不同身份的人擁有的社會地位和尊嚴。
對所有案件,海瑞主張無論事大事小,都必須以是非曲直為基礎依法處理,堅決反對“和稀泥”、當“和事佬”。之所以有“三可屈三不可屈”之“屈”,是因為海瑞的公平,是建立在事實和人性的基礎上的。
海瑞贊同“息訟”,著力于以司法功能盡快消除社會紛爭。但他眼中心中的“息訟”不是“畏訟”,更不是“和稀泥”,而是在全力聽訟的基礎上,依照案情的是非曲直強化執法,真正避免有人鉆法律的空子,減少機會型訴訟,從而達到依法公正裁判的目的。
海瑞深知:“兩造具備,五聽三訊,獄情亦非難明也。然民偽日滋,厚貌深情,其變千狀,昭明者十之六七,兩可難決亦十而二三也。二三之難不能兩舍,將若之何?”即在雙方均出庭陳詞辯論(兩造具備),經過規定的程序(五聽三訊)的情況下,60%-70%的案件可以查清,依法裁判;但由于當事人的學識技能及專業限制,會有20%-30%的案件雙方的證據和論證難分高下,無論判決何方勝訴,法理上都不為錯;還有10%的案件因為缺乏證據或證據不充分,完全無法決斷。
正因如此,“可屈的與不可屈的”,盡在“息訟”之時達成。可以說,“三可屈三不可屈”,既是基于法律的主張,又是基于效率的主張,更是基于公平道義的人性化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