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振華 張濤 翟愛琴
人口老齡化是目前日漸突出的社會性問題,農村養老資源相對匱乏,加之城市化、現代化和工業化引起的新舊養老制度交替等原因,農村在養老問題上面臨更大的挑戰。目前居住在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數是至少有一個子女外出的留守老人,他們面臨自身身體素質以及社會發展帶來的養老方式轉型等問題。為了深入了解其生活和養老情況,筆者對河南中部某縣的留守老人進行了抽樣調查和分析。
筆者抽取該縣農村住戶抽樣點的8個村委會和街道辦事處的2個村委會,通過偶遇抽樣的方法對101名留守老人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樣本結構如下:性別比基本持平,男性占48.5%,女性占51.5%;低齡老人占多數,60~69歲占56.4%,70~79歲占33.7%,80歲以上占9.9%;平均養育2個兒子2個女兒;婚姻狀況是75.2%有配偶,24.8%喪偶;總體文化程度偏低,有46.5%的老人未上過學,26.7%上過小學,20.8%讀過初中,5%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由于村里能偶遇到的大多是女性老人和年齡段較大的老人,所以與全縣老人的總體比例略有差別,但整體相差不大。
(一)物質水平與收支狀況
1.居住與家用電器擁有情況。69.3%的留守老人居住在磚混結構的平房或樓房里,27.7%住瓦房,3%居住條件為“其他”,即老人獨自搬出來在村頭蓋的簡易房居住。由于兩代人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思想觀念不同,分開住是普遍現象和趨勢。家用電器普及率很高,老人擁有電視、風扇等家電達90%以上,洗衣機、摩托車或電動車達到80%以上;不少老人舍不得用電、氣,電飯鍋、電磁爐、液化灶等廚房用品相對少一些??傮w來看,大部分留守老人的物質生活有保證,但也有極少數留守老人生活水平低下。
2.收支水平與收支結構。第一,收支水平。如表1、表2所示,留守老人群體的月平均收支分布呈金字塔型:月均收支500元以下的最多;收支在1001元以上的留守老人最少;隨著年齡增長,低收入者逐漸增多。
第二,收支結構??傮w來看,留守老人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自己參加的農業勞動,其次來源于政府養老金、低保五保等政府提供的收入,外出兒子供給大于1/5,女兒在贍養父母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見表3)。
支出消費中,大部分花費在吃穿用度等生活方面,花費在看病吃藥上的錢約占月平均支出的1/4,另外在人情隨禮的開支也不少,每年平均需要2000元左右,占10.7%(見表4)。
(二)健康情況與疾病醫護
1.健康情況。近90%的留守老人生活基本能夠自理;近90%的老人至少患1種疾病,其中患1種疾病的占46.7%,2種疾病的占34.4%,3種以上疾病的占18.9%?;疾☆愋鸵孕哪X血管、骨科、胃腸道疾病和高血壓為主。最嚴重的疾病集中在心腦血管和骨科方面。
2.疾病醫護。如患大病,72.3%的老人會“及時去一般的醫院,醫生要求住院就住院”,“簡單看一下,不住院”的比例達到了15.8%,有極少(1.0%)的老人會拖著不看。如生小病,到村衛生室看村醫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仍有11.9%的留守老人選擇自己吃點藥,5.0%的老人忍著不看??床∽钪饕睦щy是醫療費用貴,解決方法是找兒女要、向親戚朋友鄰居借。雖大部分老人加入了新農合,但除非住院,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對于患長期慢性病的老人來說,吃藥是維持身體正常機能的必須手段,有的老人雖辦有慢性病就診本,但因取藥較麻煩、限制性較強,一些藥醫院買不到,還是自己買藥吃。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大多是自我照顧、老伴照顧。得了大病,提供照顧的主體是老伴,達到59%。得到女兒照顧的比例(26%)高于未外出兒子兒媳照顧的比例(20%)和外出兒子歸來照顧的比例(24%),女兒在貼補老人日常生活和大病照顧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代際關系
1.代際關系的內涵變化。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目前農村家庭規模正逐漸變小,家庭形式由主干家庭為主向核心家庭為主轉變。傳統代際關系對于雙方的角色規范在逐漸發生變化,新的代際關系規范尚未形成。有的留守老人認為:父輩應將子輩撫養成人、操辦婚嫁事宜,子輩應在父輩年老時照料其物質生活和健康,操辦喪葬。但目前父輩對子輩的反哺期待卻在降低,有極少的留守老人對子女只存有最低的期待,即操辦喪葬。有67.3%的留守老人相信兒女會為自己養老,答案不確定的老人,大多數不準備采取任何措施,也有部分愿意找人調解,還有部分準備投靠女兒或其他親人。
2.代際關系距離。代際關系距離趨遠,但這并未影響老人對與子女關系的積極判斷。與子女同住的比例是59.4%,60~69歲的留守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最高。53.5%的外出子女一年回家一趟,18.8%一年回家兩趟,80歲以上老人的外出子女回家頻率最高。34.7%的外出子女每周打一次電話,每半月、每月聯系一次的占36.7%,一季度至半年聯系一次的占20.4%。聯系的最主要內容是老人的身體健康,其次是子女在外的生活和工作、孫輩的生活學習,也有一些談論彼此心事、農業勞動情況、自己(和老伴)的安全等。在與子女的關系中,77.2%的老人認為與兒女關系“親”“子女孝順”,認為一般孝順的占15.8%,有的孝順、有的不孝順的占5.9%,有1%的老人認為子女不孝順。在調查過程中,無論與兒女聯系頻繁與否、兒女給錢多少,在談到兒女孝順不孝順的問題時,不少老人都回答“孝順”,并理解子女成家立業后的難處。
(四)承擔勞動:生產性勞動、撫育孫輩
1.生產性勞動。近60%的留守老人從事農業,10.9%同時還從事其他職業,兼業者集中在60~69歲年齡段,主要從事建筑業、農活雇傭等。從事其他勞動的人收入相對更高一些,比如建筑小工,有活的情況下每月一般可收入1500元。隨著年齡增長,留守老人承受的勞動量越來越輕,逐漸退出農業勞作,只做家務或什么都不做。該縣耕地多數平整,地塊整齊,絕大多數農地都是機器耕作,但仍有搬運、打藥、澆水等較繁重的勞作。從事農業勞動的留守老人,53%認為能負擔得了,47%認為不能負擔,最主要的困難是 “體力不足”“人手不夠”。解決方式主要是“慢慢熬著干”“強撐著干”,也有部分花錢找人幫忙干,或者向子女求助、找鄰居朋友幫忙,但種收季節人們多面臨同等農務,能互相提供的幫助有限。
2.撫育孫輩,為大家庭付出。兒女外出打工,是出于大家庭經濟建設所需的理性決定,但由此撫育孩子的任務就轉移到了老人身上,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并成了新的顯性規則,被子女和老人雙向認可。48.5%的留守老人撫養、照看孫輩。撫養1個孫輩的留守老人占9.9%,撫養2個的占27.6%,撫養3~5個的占11%。隨著老人年齡增長,照顧的孫輩數量越來越少,樣本中80歲以上老人不再撫育孫輩。照看費用完全來源于孩子父母的占53%,部分自己承擔的占32.7%,完全自己承擔的占14.3%,隨著老人年紀增長,承擔經濟費用的比例也越來越少。最大的困難是“擔心孩子安全”,其次是“經濟負擔太重”“管不住孩子”。老人都認為照看孫輩是自己應做的事,但由于照看孩子任務繁重,有30.6%的留守老人希望孩子的父母回來一個或者把孩子接走。
(五)社交娛樂
筆者調查了經過的村莊,除了離城稍近的一個村里還有些中青年人,其余大多都是老年人和小孩,甚至有的村莊,要找足夠的樣本都要走不近的路程。放眼望去,很多村莊蓋的二三層小樓比比皆是,但人卻少見,人群聚集處坐的幾乎都是留守老人。老人的社交圈多是老人——鄰居、朋友,還有未外出的子女、其他家庭成員。坐在一塊聊天就是他們日常的社交和娛樂。多年相熟形成的圈子感情較深,生活上還能互幫互助。大多數留守老人平常心情愉快,但也有不少老人有低落、煩躁、壓抑的情緒,還有11.9%的留守老人時常感覺到孤獨。農村老人多樂知天命,容易滿足,因為體驗過艱苦,認為現在只要身體沒病、有吃有穿,生活中沒大波折(如兒女意外傷亡、老伴去世、與兒女關系特別不好),大多數時候都算愉快,當然個人的性格也是一部分原因。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認為農村留守老人生活和養老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收支水平及結構方面
一是中低水平的收支占大多數,整體物質生活有基本保障,但是水平不高。二是隨著年齡的增加,低收入者增加。三是收入不穩定:老人參加的農業勞動收入較低;社會保障、保險意識薄弱,大多數老人僅能得到政府基礎養老金;子女供給主要由文化傳統、代際感情保證,標準由父母空缺需求、子女收入水平和子女意愿決定,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雖然我國法律有子女贍養老人的規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對于未履行義務的行為難以追責。四是在支出結構中,醫藥和人情占據的份額(分別是25%和10.7%)較大,影響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健康醫護方面
農村老人一生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健康觀念和衛生觀念不強,進入老年階段,身體機能更差,患病率高。治療開銷大是最大的難題,生病照料者主要是同樣年老的老伴。另外,雖然現在村、鄉、縣衛生機構都較健全,但由于農村老人沒有體檢習慣,對于某些有早期癥狀但不適感不強烈的疾病有拖著不看的習慣,有時會延誤治療時機。
(三)代際關系方面
在現代化、城市化的沖擊下,傳統父慈子孝的代際關系、養兒防老式的養老模式發生了改變,新的、更符合現代社會結構和文化特點的代際關系尚未形成普遍穩定的規范。代際關系中承載的內涵因素趨少,代際關系趨疏遠,但老人對雙方感情的判斷大多仍是積極的。另外,隨著留守婦女也進城打工,留守老人已經成為農村主要的勞動力,擔負著不小的生產性勞動和撫養孫輩負擔。村內人群同質,娛樂單一,社交都是在一個小圈子里,較為封閉。
我國社會結構轉型尚未完成,留守老人群體是這個轉型過程中形成的特殊群體,其養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多是社會性和階段性的,深層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發展的城市化、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人力和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青壯勞動力流向城市,大多并未在城市落戶。該縣是人口輸出大縣,勞動力大量流出的同時在農村形成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群體。二是農村經濟發展落后,養老體系不健全,各項養老資源有限。該縣農村仍然是以農業為主,收益較低,其他產業在農村尚未發展起來。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不健全,保障水平較低。由于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都較為落后,能夠用于養老的各項資源都很有限。三是傳統養老方式正在瓦解,新型養老方式尚未形成。傳統的 “養兒防老”體系,是一個“給予-回饋”的循環,承載著經濟、權力、文化、技術和情感的循環流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傳統養老方式中權力、技術因素已基本式微,經濟流動、慈孝文化、代際情感仍然發揮著一定作用,但正逐漸削弱,現代社會養老方式——社會化和社區養老在農村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
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是社會發展、社會結構轉型中的問題,不同地區的農村因其經濟、制度和文化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現。要解決這個問題,既要看到問題的表象,又要關注其實質。另外,農村留守老人也要加強應對能動性。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解決方案:
(一)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
針對農村和農民的養老保險制度一要繼續根據財力情況合理、分年齡階段提高基礎養老金額度,二要繼續在準老人和年輕一代中推行養老保險制度,為今后社會化養老打下基礎。宣傳新農合醫保制度,提高其在農村的理解和接受度,從實際出發,擴大農村老人住院報銷范圍、比例。擴大?;家谆嫉穆圆∮盟巿箐N范圍,提高取藥方便性,解決留守老人看病吃藥的問題。同時向老年人宣傳健康、衛生知識,幫助他們按照科學方法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養成按時體檢、有病及時醫治的習慣。
(二)社會化養老、社區養老、家庭養老相結合
家庭的情感、照料、經濟支持功能是農村養老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財富。家庭無法承擔的功能,應發揮社會化養老、社區養老的作用。一是發揮農村現存的養老院作用,提高其在農村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二是市場化養老組織應適當介入;三是發揮農村社區的作用: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在村莊各項工作中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可引導成立正式或非正式的養老互助組織,細化養老需求,為不同情況和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差異化服務,形成良好的敬老、愛老文化,普及贍養老人的法律法規。
(三)改變思想觀念,發揮主動性
首先,留守老人要認識到,隨著城市化和社會的發展,傳統的“養兒防老”不可能完全再現往日的情形,而家庭、社區和社會結合的新型養老方式更靈活,不僅更符合現實的客觀情況,也更能滿足老人的各項實際需求。因此改變養老觀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應對,接受社區養老和社會化養老的可能性,為自己做出打算和規劃,將依靠子女養老變為靠自己、子女、社區和社會養老。其次,留守老人承擔的撫育孫輩任務,最費心的是安全和教育問題,這不僅是加重留守老人負擔的問題,更是孩子父母、學校和社會需要共同關注和解決的留守兒童問題。最后,應引導優秀健康的娛樂、文化活動,使農村不僅是人情濃郁的共同體,也是農村居民精神上逐漸豐富的家園。
(作者單位:河南省上蔡縣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