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友國 熊建益 沈波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逐漸形成了“三新”經濟的發展模式。“三新”即新商業、新業態及新產業,新經濟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推動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也使政府統計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通過現有統計制度已難以全面、準確地反映出新動力成長情況和新經濟活動。因此,該怎樣清晰了解新經濟的體量、發展情況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態勢,對政府統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重點結合筆者工作實際,進一步分析了新經濟統計面臨的困境,并就其可行出路展開了相關探討,僅供參考。
(一)行業、產業難界定
新經濟活動有著復雜紛繁的內容,跨界融合致使業務邊界不清晰,例如“互聯網+傳統產業”“定制生產+個性化服務”等,這些都提高了行業界定的難度。并且,行業間的重疊和交叉,也影響了產業的劃分與歸類。同時,目前統計系統所采用的是分專業的行業統計,不管是明確專業獨立調查,亦或是分散調查統一匯總,都與新經濟的跨界特點不相符,業務流程存在不順暢的現象。
(二)獲得新經濟的企業信息難
新經濟統計調查對象情況復雜、涉及面廣,雖然新興產業單位較為穩定,但是新商業模式和新型業態存在快速變化的情況,不易獲得傳統行業、企業新經濟活動的最新動態。從當前基本單位名錄庫中,不能獲得有關新經濟的企業目錄、服務情況及產品,如果對其進行拉網式排查,工作量與工作難度都比較大。
(三)獨立核算存在難度
要想客觀、獨立、全面地反映出“三新”企業的發展,除了要對其速度與效益、結構、規模等展開增加值核算外,還須圍繞GDP核算,進一步改革新經濟統計的核算方法與報表制度設計,比如,網上銷售統計缺少從事這項業務的稅收、利潤、報酬及人員等資料,僅有零售額一個指標,因而無法保證增加值測算的準確性。
(一)加快新經濟行業、產品、服務分類目錄的出臺
當前,新經濟統計數據都要上報國家統計局,然而,在現實情況中,許多企業跨界很大,屬于多元化經營,很難從行業上“劈分”出新經濟部分。并且,新經濟產業與產品的認定難度較高,尤其是企業填報之時,常常不能有效區分出新經濟產業、服務、產品。故此,建議國家統計局應先著手新經濟產業、產品、服務的標準設定,所設定的標準應較為寬松,并在報送的時候使用自下而上填報的方法。換言之,就是從最基層的統計工作站開始,層層把關,報送到縣、市、省,最后交由國家統計局篩查、去重、確定,形成全國的新經濟產品與服務目錄,及新經濟產業劃分目錄,這有助于摸清國內的新經濟行業、服務及產品,減少遺漏的情況。此外,須重視填報人員的相關培訓,以實現新經濟統計數據質量的提升。
(二)做好企業的分類排查工作
要全面甄別、排查納入常規統計的一套表企業,將新經濟的類別標識做好。針對非一套表企業,建議使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樣本群可選擇產業園區、商業區及村(居)委會,加強調查樣本對新經濟小微企業的代表性。而對沒有納入定報統計的金融業,則可由金融辦、經信委、一行三會等部門進行聯合調查,而針對如“互聯網+金融”等廣泛涉及新經濟的其他金融行業,須展開相應的專項調查,在獲取服務新經濟的金融業務相關數據的時候,可采用抽樣調查及典型調查等方法。
(三)完善新經濟核算制度與方法
開展新經濟統計監測,最終統計成果就是增加值的測算。對此,建議根據目前實行的收入法年報制度,在相關部門的資料、類普查及國民經濟行業統計的基礎上,依據界定的行業與產業范圍,對主要指標數據做歸類整理,以此展開收入法增加值計算。具體而言,首先,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掌握新經濟的占比情況,調查樣本建議以省為單位,對各行業尤其是規模較小單位涉新經濟占比進行匯總分析;其次,根據收入法和規上單位新經濟報表,對規上單位新經濟增加值進行初步測算;最后,對規下、規上的增加值進行匯總,并充分考慮個別地區產業發展特點,以良好匹配常規GDP數據。
總之,在當前環境下,為了確保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應重視新經濟的培養與新經濟的發展,做好以新商業、新業態、新產業為主要內容的新經濟統計工作,通過深入分析新經濟統計工作的困境及出路,以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升級轉型。
【本文系統計信息技術與數據挖掘國家統計局重點開放實驗室開放課題“新經濟的統計測度與GDP核算方法的相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廖友國、沈波的單位為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熊建益的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