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平
小王子:文章創作,重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此時,對比會是一種非常好的突顯人物性格的妙法。我們固然可以將差異較大的人物進行對比,當然也可以用近似的人物進行對比。對比,才能突顯共性和差異,才能讓自己的人物獨一無二、妙趣橫生。
很多科幻小說里有“平行宇宙”的概念設計:“一個人物”在不同的空間里有不同的“分身”,他們長相相同,但性格不同,身份不同。說起我們的古典小說,作者們仿佛都不自覺地利用了所謂“平行宇宙”的概念,很多人物的設置都好像存在“分身”一般。
《三國演義》里,三顧茅廬和火燒新野的故事可以說膾炙人口。它們都是關于諸葛亮的著名的小說情節。然而,我們細讀時會發現:在諸葛亮這個厲害角色出山之前,已經有一個“小諸葛”存在了。這個人就是徐庶。徐庶身上明顯帶有諸葛亮仙風道骨的氣質,他是替諸葛亮提前亮相的。從塑造人物的角度而言,徐庶將諸葛亮的卓爾不凡提前交代了一下,讓我們隱隱感覺到諸葛亮的神奇。這種照應,豐富了三國時期謀士階層的形象。他們在亂世中獻奇謀,出妙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時又各有特色,從而讓故事情節搖曳生姿。
《儒林外史》中我們熟悉的范進,其實也有一個“分身”般的存在。范進的故事,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老秀才范進忽然發現自己中舉了,多年來他屢考不中的壓抑情緒一下子集中爆發,陷入瘋癲,以極盡夸張的情態演盡了大半輩子的辛酸。“范進中舉”這出戲,是《儒林外史》里頗為夸張的一段。這出戲其實是有前奏的。我們完整閱讀《儒林外史》就會發現,在范進發癲之前,已經有了一個類似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周進。周進就是一個“小范進”。周進也是一位考到老、寂寞到老的讀書人,白發蒼蒼還功名無望,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他去省城做生意,看到舉行鄉試的貢院,百感交集,“不覺眼睛里一陣酸酸的,長嘆一聲,一頭撞在號板上”,昏死過去。醒來后,他號哭不止,令人動容。發生在貢院的這場鬧劇,無疑是范進瘋癲的一場小規模預演。范進與周進,相似而不相同,豐富了明清時期科考者的群體形象。

《紅樓夢》里其實也存在一個“平行宇宙”。《紅樓夢》的第一主角是賈寶玉,但與賈寶玉如影隨形的,還有一個甄寶玉。這兩個人物有高度的相似性。為什么作者要安排這樣兩個相似的人物?他們實際上代表了一個形象的兩面。賈寶玉可能代表了覺醒者不入流俗、直面毀滅的一面,甄寶玉則代表了覺醒者隨波逐流、泯然眾人的另一種傾向。從某種程度上說,賈寶玉和甄寶玉屬于同一個群體,意味著在那個時代,覺醒的人已不止一兩個,他們形成了一個群體,甚至一個階層,但他們走的路截然不同,引人深思。
寫人物,講究的是個性鮮明,但不等于人物之間不能有相似性。小說中的一群人物,能走到一起,成為一個群體,相互之間往往有相似性,這種相似性說明了群體形成的合理性。同時,一部小說,尤其是長篇作品,往往不只是塑造個體形象,也會塑造群體形象,相似性正是群體聯結的關鍵所在。如果這個群體塑造不好,個體人物便很難站得住腳。實際上,相似性也有助于塑造個體形象。因為相似,才有比較的基礎,有比較便更能顯出人物的特質與個性來。
泥蛙摘自《古典名著里的寫作課:一本名著讀出生花妙筆》